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篪

关于国学中的“哲学”和“思想”(摘编2)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16: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112 、《般若经》
       《 般若经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经》,因篇幅长短不一,有多种不同的译本。“般若”(梵文pramita音译),指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波罗”(梵文pramita音译),意为到彼岸,是大乘佛教所讲的六种修行(即六度)之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至于般若波罗蜜,是《般若经》所要阐述的理论。概括来说,其理论就是“诸法性空”,万事万物从本质上说都是不真实的、虚假的,或如《般若经》所讲的“如幻如化如梦”,在认识上是“不可得”、“无所住”的假象。我国第一位翻译《般若经》的人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它与汉恒帝中平年间(178——189)溢出了《道行般若经》;晋代时,竺叔兰和无罗刹衣出了《放光般若经》。般若思想开始在我国流传。由于佛教适应当时的国情,加之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开始形成,并在思想界占据一定地位。到了后秦,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等译出《小品般若经》(《道行般若经》的意译)、《摩柯般若经》(《放光般若经》的意译)、《金刚经》及发挥大乘般若经思想的《大智度论》、《中论》等论著,大乘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更加广泛,我国的佛教宗派由之源起。
       《般若经》把人们对现象世界的正常认识称为俗谛,即世俗的真理,认为这是“颠倒”的、“凡夫愚人”的认识;而人们又执着这种认识,从而产生种种贪爱,使之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而只有具有“般若”精神的佛、菩萨(梵文Eodhiattra音译,指修持六度,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成就佛果的修行者)才能彻悟“诸法性空”的真理,这就是“真谛”。菩萨用智慧引导众生,使其从执着的迷妄中,领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成就佛那样的觉悟(佛果)。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础,稍晚形成的《华严经》、《法华经》及《涅槃经》等都是以般若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译介般若经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唐代高僧玄奘。他在晚年时以极大的毅力编译了600卷的巨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而使汉译般若经得以完备。在汉译佛经中,属大乘般若类的经典译本有二十几种,但都不出《大般若经》的范畴。

       113、《心经》
       全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音译)。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是《大品般若经》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心经”的“心”是“核心”、“纲要”、“精华”的意思,意谓集合了600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心经》有七种汉译本,较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摩柯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此处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言简意赅,词寡而旨深。读《心经》对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有很大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16: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114、《金刚经》
       佛教的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般若,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指到达彼岸、完成;蜜,指无极。金刚般若波罗蜜,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的智慧,脱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而到达苦海彼岸。《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成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摩尼的前身)与众弟子、长老须菩提等人的对谈记录,由弟子阿难记载。《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均存于《大藏经》中),分别是鸠摩罗什译本、元魏菩提流支译本、陈真谛三藏译本、隋笈多译本、唐玄奘译本和唐义净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的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在《金刚经》中,全文没有出现“空”字,然而通篇讨论的却都是“空”的智慧。经文开始,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和患得患失的心理加以克服?全经即围绕着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在经书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于佛的形象,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事物的本来面目)的近似表达,而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有四句著名的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通常认为,《金刚经》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其阐释的是彻底解放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刚经》博大精深,然而因文字晦涩,思想艰深,常人往往难以透彻理解。因此,自《金刚经》问世以来,佛教各派祖师多为其作注讲解,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禅宗慧能的《六祖坛经》。

       115、《妙法莲华经》
       佛教经典,简称《法华经》。由于此经起源很早,一般认为是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相继完成的。《妙法莲华经》曾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传。目前已发现分布于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经本四十余种。其语言大致分属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和新疆体系。相对来说,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而克什米尔体系抄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非常古老。在新疆克什葛尔等地发现的版本也多为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接近,大致为7——8世纪的作品。
       《妙法莲华经》讲述的是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是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为大乘思想的集成之作。全经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与《般若经》、《涅槃经》相通,均宣扬回归净土、济世说。据相关资料记载,此经有汉译、藏译等的全译本和部分译本的梵汉对照、梵文修订本等等近二十种。除后秦鸠摩罗什译的7卷28品(原本为7卷27品,后人将南齐法献于高昌所得的《提婆达多品》、隋阇那崛多译的《普门品偈》及玄奘译的《药王菩萨咒》一起编入,成7卷28品)为后世广泛流传外,还有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10卷27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重勘梵文译就的《添品妙法莲花经》7卷27品。藏译本为日帝觉和智军所译,题名《正法白莲华大乘经》,法译本有巴尔诺夫的《法译妙法莲华经》。英译本有基恩译《正法华经》,编入《东方神书》第21卷。日本有梵汉对照本《新译法华经》、《梵文和译法华经》、订正梵奉《法华经》等。现存的经书主要有:南朝宋竺道生《法华经疏》2j卷,梁发云《法华经义记》8卷,隋智顗《法华玄义》20卷、《法华文句》20卷(一说为10卷),吉藏《法华经玄论》10卷、《法华经义疏》12卷,唐窥基《法华经玄赞》10卷,元徐行善《法华经科注》8卷,明智旭《法华经会义》1卷,清通理《法华经指掌疏》7卷,日本圣德太子《法华经义疏》,最澄《法华经大意》1卷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16: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116、《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对禅宗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经中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名。唐玄奘、送法戒和尚都曾译过此经。维摩诘,梵文Vimaikidi的音译,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污染自称的人。
       《维摩诘经》的主人公维摩诘是毗耶离城富有的佛教居士,精通大乘佛法。本经通过维摩诘与文殊师利等人讨论佛法,宣扬达到解脱不一定非要通过出家修行,关键在于主观修养。维摩诘以亲身经历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本是毗耶离的一个富翁,家财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虔诚修行,勤于攻读,“虽资产无量,救摄贫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虽有妻子妇,常修梵行”;“入君子中,正君子意,能使忍和”,“入人臣中,正群臣意,为作端首,使人正道;入帝王中,能正其意,以孝宽仁率化薄俗;入贵人中,能正为雅乐,化正宫女;入庶人中,软意悯伤,为兴福力”。维摩诘的观点是,只要具有佛的精神境界,即是真正的“菩萨行”。除了肯定在家修行外,经中还阐述了“在家”高于“出家”的观点,如在《维摩诘经··弟子品》中有诸童子问:“居土,我闻佛音,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答:“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即具足。”再次强调作为佛教信徒的标准已不在于“出家”、“在家”的形式,只要有求取佛智的愿望,“在家”同样可以成佛得道。《维摩诘经》把佛教的“出世”移到了世俗世界;将僧侣的生活世俗化,让世俗人的生活僧侣化。在经中,文殊师利曾赞扬维摩诘道:“彼维摩诘虽优婆塞,人深法要,其德至纯,以辩才立,智不可称。”

       117、《六祖坛经》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坛经》记载了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坛经》的版本较多,体例各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传较广的金陵刻本可知,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顿渐、护法 、付嘱等十品。核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坛经》对禅宗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以个人语录汇总称“经”的,也仅此一部。《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坛经》大概在宋辽时期即已被收入经录。今有明清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11种。20世纪初,于敦煌文献中发现了慧能的《坛经》及其弟子神会的语录,《坛经》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慧能的思想,但也不排除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16: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118、《五灯会元》
       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指五部禅宗灯录,它们分别是:《景德传灯录》,法眼宗道源撰;《天圣广灯录》,临济宗李遵勖撰;《建中靖国续灯录》,云门宗惟白撰;《嘉泰普灯录》,云门宗正受撰;《联灯会要》,临济宗悟明撰。宋代大儒沈静明认为:禅宗语要,尽在五灯。自六祖慧能始,禅宗更以灯喻佛法智慧,传灯意味着传法。“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灯灯相传,光明不断,即是禅宗的要旨。五灯录各30卷,但互有重复,普济因此删繁就简,尽除其重复之处,最终成20卷本《五灯会元》。该书以五家七宗禅分卷叙述,各禅门分派井井有条,源流清晰明了。
       《五灯会元》不仅为佛教僧侣提供了禅宗史研究的资料及参禅得悟的方便途径,而且也扩大了一般文人士大夫的视野。由于书中文字语言透彻洒脱,新鲜活泼,简要精炼,公案语录、问答对话趣味盎然,超脱世俗,所以深为僧侣所喜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元明以来士大夫好禅者,几乎家藏其书。但对禅宗史研究者而言,此书对原材料删削过多,不如《景德传灯录》等完备。

       119、《法苑珠林》
       佛教经典。又名《法苑珠林传》、《法苑珠林集》。法苑,指佛法荟萃;珠,为美石,比喻佛陀教法融通无碍;林,法义丛集称林。由此可知,《法苑珠林》是一部汇集了一切佛法教义精华的重要典籍。为唐代道世法师(?——683年)据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内典录及续高僧传编辑而成,具有佛教百科全书的性质,为一切佛经的索引。全书分100卷(嘉兴藏作120卷),百万余字,从《劫量篇》到《传记篇》,依其内容性质分为百余篇。概述佛教之思想、术语、法数等,博引诸经、律、论、纪、传等计400余种(引用之文并非照经文抄录,而是录其要义;凡所引事例,皆注明出处),其中很多经典今已不存。
       总的来说,《法苑珠林》百余篇内容,不仅将佛教的基本义理收罗其中,而且井然有序、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佛教教理和一般知识,如佛教的时空观、宇宙观、宣教方式、善恶报应、因果业力、寺塔器物、仪礼行止等。更重要的是,《法苑珠林》广泛地探讨了人世间各种社会现象和伦理是非观念,可谓一部集出世、入世思想于一体的宏伟巨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16: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故事】——

     120、非关文字有位名叫无尽藏的尼姑,常常诵读《涅槃经》。六祖慧能禅师稍听一会儿,就能为她解说其中的意义。这位尼姑拿着经卷来请教不识的字,慧能说道:“字我不识,但其中的意义尽管问吧。”尼姑说道:“字尚且不识,如何能领会它的意义呢?”慧能禅师说道:“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尼姑十分惊异,告诉乡中老人说:“慧能是一位通晓佛道的人,应该受到大家的供养。”于是居民争着来拜见他。(《五灯会元》卷一)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对佛教的理解与经书的某些文字识与不识没有关系。禅是不立文字的。


       121、出门便是草庆诸禅师混迹于长沙浏阳陶家坊,早出晚归,人们对他不了解。后来,有一位僧人从洞山禅师处来,庆绪问:“洞山和尚有什么话开示你吗?”僧人说:“盛夏之后,和尚上堂说:秋初夏末,兄弟们有的去东面有的去西方,但必须往万里没寸草的地方去。过了一阵又说:请问万里没寸草的地方在哪里呢?”庆绪禅师问僧人:“有人答话吗?”僧人说:“没有。”情绪禅师说:“为什么不回答说‘出门就是草?‘”僧人回去告诉洞山禅师,洞山说:“这是能聚集一千五百名徒的高僧的话。”因为这次庆绪禅师妙语出众,众人请他主持寺院。(《五灯会元》卷五)
       草,在禅语中指烦恼。“出门就是草”说明到处都生长着草,世俗生活中处处都有烦恼,要到没寸草的地方必须从眼前开始锄草。禅,就在眼前的生活中,不脱离世俗的生活,从眼前做起就是。


       122、用觉悟做什么
       慧忠禅师问紫璘供奉(供奉是官名)道:“佛是什么意思?”紫璘供奉答道:“佛是觉悟的意思。”慧忠又问:“既然不曾迷惑,还用觉悟干什么?”紫璘供奉无语以对(《祖堂集》卷三)
       这段语录说明,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在禅中行不通。佛是觉悟的意思,按照形式逻辑来说就不能说他曾经迷惑过。佛并非天生就是觉悟的,也是经过修持才达到的,他是从迷而悟的。因此说佛是觉,但也曾迷惑过,二者并不矛盾。


       123、不可思议有僧人问惟宽禅师:“狗有佛性吗?”惟宽禅师回答:“有。”又问:“和尚您有吗?”禅师说:“没有。”问:“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和尚为什么单单没有?”禅师说:“我不是一切众生。”问:“既然不是众生,莫非是佛?”禅师说:“不是佛。”问:“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禅师说:“也不是东西。”问:“可以看见,可以想象吗?”禅师说:“想之不能及,议之不可得,所以说是不可思议。”(《五灯会元》卷三)
       惟宽禅师对“我”用了不可思议来表述。禅宗对“自我”的本体看法,认为它是属于第七识的。一般人的思维属于六识,用五官去反映事物以及用心去认识,都属于六识范围。但是,六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对禅、对自我、对心的本性是不能认识的,所以说不可思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16: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124、 空手把锄头
       普惠大士,本名傅弘,曾为梁武帝讲经说法。虽然生在禅宗以前的时代,但他的思想与禅宗是一致的。他有一首诗写道:“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五灯会元》卷三)
       这首诗把三组矛盾交织在一起,形象地点明了禅的思维方式。


       125、芥子纳须弥
       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所说的’须弥山容纳芥子‘我并不怀疑,但’芥子容纳须弥山‘,岂不是荒诞之谈吗?”智常禅师反问道:“人们传说使君你读了万卷书,是吗?”李渤回答说:“是的。”智常禅师问:“你从头到脚也不过如椰子大,万卷书放在哪里呢?”李渤颔首信服。(《景德传灯录》卷七)


       126、有与无
       智藏禅师住持西堂后,有一位在家人问道:“有天堂、地狱吗?”禅师答:“有。”在家人问:“有佛、法、僧三宝吗?”禅师答:“有。”还有许多问题,禅师都回答说有。在家人说:“和尚这样答,恐怕错了吧!”禅师就问他:“你见过得道高僧吗?”在家人说:“我曾经参见过径山和尚。”禅师问:“径山对你怎么说?”在家人答道:“他说一切都无。”禅师问:“你有妻子吗?”答:“有。”禅师又问:“径山和尚有妻子吗?”在家人说:“无。”禅师说:“径山和尚说’无‘就对了。”在家人施礼道谢而去。(《景德传灯录》卷十七)
       有与无因情况不同而存在,都有道理,实际上是破除人们对有无的执着。有无天堂地狱,看什么人而定。对一般人来说,为了鼓励他行善,当然是存在的。对禅者来说,不能对任何事物执着而言就要讲无了。一切存在都是按条件来组成,但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一切是无。


       127、广厦之材,本出幽谷
       僧人问弘忍禅师:“做学问为何不在城市里人们聚居的地方,而要僻居山中呢?”弘忍禅师答道:“建筑高楼大厦之木材,本来就产在幽深的山谷,而不是生长在人群聚居出。因为远离了人们,就不受刀斧砍斫之害。长成大树,就能作为栋梁之才。由此得知,在深山幽谷里培养,远远地躲避开了尘世的干扰,于山中修身养性,长期摆脱世俗事物,使眼前没有杂物事务,心中自然宁静。从此就能使道树开花、禅林结出果来了。”弘忍禅师萧然静坐,不著书立说,只凭口说禅理,默默地传授学人。(《楞伽师资记》卷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16: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128、风动与心动
       法兴寺门前竖起一面幡旗。慧能走到寺庙前时,僧人还在争论风动还是幡动,各自争执不下,要求主讲法师判定。主讲法师也判定不下来,就请慧能判定。慧能说:“既不是风动,又不是幡动。”法师问道:“那么是什么东西在动呢?”慧能说:“是你自己的心在动。”(《无门关》卷二九)
       心的功能发挥作用,才知道事物有动静之分,才能反映事物的动静来。风动也好,幡动也好,如果没有心动的功能发挥作用,那还是反映不出来的。换句话说,说它是风动或者说它是幡动,都是心的功能在发挥作用。


       129、南泉斩猫
       南泉禅师因为东西两堂僧人争夺一只猫,便对大家说:“说出道理来就放了这只猫,说不出来我就杀死它。”见大家没有回应,他挥手把猫杀了。后来赵州禅师知道了这件事,把鞋脱了放到头上,出门走了,南泉说:“如果他刚才在的话,那只猫就不会死了。”(《景德传灯录》卷八)。
       赵州禅师的顶履举动,其含义是本末倒置。和尚争猫,本末倒置;而南泉以斩猫了却和尚的纷争,也是本末倒置啊。


       130、烧木佛御寒
       天然禅师在惠林寺,天极寒冷,于是他就焚木佛来御寒,院主人见此情景大加讥刺,天然禅师说道:“我将它火化,以便寻得佛骨舍利。”院主说:“木头有什么佛骨?”天然禅师讲道:“既然如此,你为何责怪我呢?”院主也随之趋前烤火,结果眉毛被烧掉。(《祖堂集》卷三)
       天然禅师烧木佛御寒,充分体现了天然禅师的叛逆精神。


       131、赵州救火
       赵州禅师有一段勘验众僧人的故事。赵州禅师在伙房担任烧火僧人时,有一天,他把门窗紧闭,烧得满屋是烟,并大叫:“救火!救火时许多僧人都奔过来,赵州禅师在里面说:”说得出我就开门。”众位僧人都无话可对。南泉禅师把钥匙从窗口递给他,他就开了门。原来这“门”指的是自性之门,别人无法打开,只有自己才能打开。南泉把钥匙从窗口递给他,是让他自己去打开这自性之门。(《景德传灯录》卷十)
       这则故事告诫自我找寻,莫作他求。


       132、呵佛骂祖
       德山宣鉴禅师上堂讲道:“我对先祖的态度就不是这样,这里没有祖师爷、没有佛圣。达摩是老臊胡,施加老头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的汉子,等觉、妙觉不过是破除了执见的凡夫,菩提智慧、涅槃境界只是系驴绳的木桩,十二类佛经是鬼神簿、揩拭疮疣的废纸,四果味、三贤阶、三乘十种阶位是古坟的一群鬼,自身也难保的。”(《五灯会元》卷七)
       好个离经叛道的(编者注)德山宣鉴!他,就是菩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17: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主题帖到此告一段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2-5-28 18: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篪翁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8: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68楼(九华星云) 的帖子

感谢九华先生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