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8 16: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114、《金刚经》
佛教的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般若,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指到达彼岸、完成;蜜,指无极。金刚般若波罗蜜,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的智慧,脱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而到达苦海彼岸。《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成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摩尼的前身)与众弟子、长老须菩提等人的对谈记录,由弟子阿难记载。《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均存于《大藏经》中),分别是鸠摩罗什译本、元魏菩提流支译本、陈真谛三藏译本、隋笈多译本、唐玄奘译本和唐义净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的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在《金刚经》中,全文没有出现“空”字,然而通篇讨论的却都是“空”的智慧。经文开始,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和患得患失的心理加以克服?全经即围绕着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在经书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于佛的形象,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事物的本来面目)的近似表达,而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有四句著名的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通常认为,《金刚经》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其阐释的是彻底解放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刚经》博大精深,然而因文字晦涩,思想艰深,常人往往难以透彻理解。因此,自《金刚经》问世以来,佛教各派祖师多为其作注讲解,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禅宗慧能的《六祖坛经》。
115、《妙法莲华经》
佛教经典,简称《法华经》。由于此经起源很早,一般认为是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相继完成的。《妙法莲华经》曾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传。目前已发现分布于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经本四十余种。其语言大致分属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和新疆体系。相对来说,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内容完整无缺,字体清晰;而克什米尔体系抄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非常古老。在新疆克什葛尔等地发现的版本也多为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接近,大致为7——8世纪的作品。
《妙法莲华经》讲述的是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是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为大乘思想的集成之作。全经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与《般若经》、《涅槃经》相通,均宣扬回归净土、济世说。据相关资料记载,此经有汉译、藏译等的全译本和部分译本的梵汉对照、梵文修订本等等近二十种。除后秦鸠摩罗什译的7卷28品(原本为7卷27品,后人将南齐法献于高昌所得的《提婆达多品》、隋阇那崛多译的《普门品偈》及玄奘译的《药王菩萨咒》一起编入,成7卷28品)为后世广泛流传外,还有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10卷27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重勘梵文译就的《添品妙法莲花经》7卷27品。藏译本为日帝觉和智军所译,题名《正法白莲华大乘经》,法译本有巴尔诺夫的《法译妙法莲华经》。英译本有基恩译《正法华经》,编入《东方神书》第21卷。日本有梵汉对照本《新译法华经》、《梵文和译法华经》、订正梵奉《法华经》等。现存的经书主要有:南朝宋竺道生《法华经疏》2j卷,梁发云《法华经义记》8卷,隋智顗《法华玄义》20卷、《法华文句》20卷(一说为10卷),吉藏《法华经玄论》10卷、《法华经义疏》12卷,唐窥基《法华经玄赞》10卷,元徐行善《法华经科注》8卷,明智旭《法华经会义》1卷,清通理《法华经指掌疏》7卷,日本圣德太子《法华经义疏》,最澄《法华经大意》1卷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