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0-2 18: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茂和先生:
您好!从网上得知,您正在搜集和整理汪氏世系材料,这是一件浩繁和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程。您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我有一件事情,想拜托茂和先生研究一下。我们太湖县26支汪氏,正在续修《汪氏会谱》。在修谱过程中,发现有四支汪氏的世系断代了,其中有三支汪氏断了十二代,有一支断了十四代。这四支汪氏,都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从婺源迁移到太湖县的,都属于婺源大畈派,他们都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以后才修谱。从支谱上看,第65代以前的世系都没有问题,但从第66代以后就断了十二代或者十四代。如大文公支:在支谱上记载大文大武(兄弟)是第65代璞公的儿子,而民国九年创修的《汪氏会谱》上记载璞公的儿子是修德,大文是第77代品三的儿子;如果大文是璞公的儿子,那么大文公就是第66代;如果大文是品三的儿子,那么大文公就是第78代,这就整整相差了十二代。如普相公支:在支谱上记载普相是隆公的儿子,而民国九年《汪氏会谱》上记载第65代隆公的儿子是师和文乡,断代情况和大文公支相同。我们民国九年的《汪氏会谱》上,对婺源大畈派的世系记得清清楚楚,第58代中元公,第64代敦礼公生子三:长隆,次旌,三璞;也就是说我们太湖县有两支汪氏是接敦礼公之后。另外两支也是中元公之后裔,其中贵谦公支的支谱上断了十四代,《汪氏会谱》上把他们每一代都接上了;但大义公支,因民国九年没有参加修《汪氏会谱》,会谱对他们就没有记载,但他们自己承认断了十二代。为了考证,我们派人到上海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以及桐城,枞阳,青阳等地杳了近60多套汪氏宗谱,但均没有找到线索。虽然大家都愿意服从《汪氏会谱》对世系的确认,但毕竟留下了历史遗撼。所以,我想恳请茂和先生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在此派托,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