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篪

时逢“六一”,再谈“国粹”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1: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中医】      


        97、四诊法      
        四诊法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白带等),来推断疾病的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状况,作为判断病症的参考。           
       问诊,是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的方法。      
       切诊,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中医切脉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腕部的寸口),根据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的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了解病人所患病症的内在变化。      

       98、针灸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内病外治”的物理治疗疾病的手段,由“针”和“灸”构成,它是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以达到治疗疾病、解除病痛的目的。对于一般疾病,在临床时通常使针与灸两者并,因此,通常称为针灸。      
       针灸主要包括毫针刺法、灸法、拔火罐法三类。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针灸也由此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支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1: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99、推拿
       推拿有“按跷”、“跷引”等称号,古称按摩,是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推拿由来已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推拿是一种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驱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由于推拿的方法简单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得到不断地发展、充实和提高,现在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


       100、刮痧
       刮痧是我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理论,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这种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衞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经理气、去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痧对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尤为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1: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101、拔火罐
        拔火罐是我国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做“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中国人称它为郁血疗法。古代多用于外壳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用罐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症,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


        102、药膳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而是“寓医于食”,即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药膳它既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使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因此,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直到现在,这种传统中医药中的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特别为人们所喜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1: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103、经脉
       经脉指中医理论中人体内纵行于深层的主干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精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阳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它们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人、小、和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它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能补正经之不足。



        104、穴位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1: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105、方剂
        方剂是按照医师处方为某一位患者专门调制,并明确指出用法用量的药剂,在中医学中,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中药,按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症治疗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药味较少,药量根据药力相对较其他药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症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剧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症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106、太极图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图案是黑白交互、中间以“S”状曲线分割,两侧宛如两条颠倒的小鱼。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思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是古代哲学家、道家、丹学家等为解说阴阳理论的模式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这一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中医药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自然也就用了太极图为志徽,但在医药行业中多称之为“阴阳鱼”。
        在医药书籍上常印有太极图,而在中药铺门两侧的招幌上,则是在一串膏药、丸药下面画条鱼,即以“鱼”谐音“愈”(治愈),又左右两鱼合而为一太极。但鱼儿是不闭眼睛的,这又寓意医生和药商,要像鱼儿一样,昼夜不闭眼睛,随时行医投药以服务与于病人。把阴阳鱼和医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医药的志徽,就更富有象征性了。今天说起来,还真有种引人入胜的趣味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1: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107、十大名医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真名为秦越人,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华佗: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华佗使用的“麻沸散”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药,他还发明了“五禽戏”。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衆\方,著有《伤寒杂病论》。
       皇甫谧:魏晋医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葛洪: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著有《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内篇论丹方药术。
       孙思邈:唐初医学家,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钱乙: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著名,后擢升为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震,著有《伤寒指征》、《婴孩论》等书。
       朱震亨:元朝医学家,主张“因病以制方”,著有《格致余论》、《伤寒辨疑》等书。
       李时珍:明朝医学家,旁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该书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叶天士:清朝医学家。著有《温热论》、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等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1: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主题帖到此告一段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