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元成宗即位得玺 朱元璋起兵称王
[align=justify]        却说元世祖忽必烈见内乱迭起,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诸王争权,乃立真金为太子。哪知真金无福,还未等即位,便早早死了。世祖见其子铁木耳已长成人,乃立为皇太孙。至元三十一年正旦,世祖忽一病不起。已是八十岁的人了,自知阳寿将终,乃召丞相伯颜等大臣入内托孤,命好好辅佐皇太孙。无何,世祖崩逝。伯颜等便遵遗诏,拟奉皇太孙铁木耳嗣位。只是当时铁木耳尚奔驰在自和林回京的路上,国人正翘首以待。蒙人素善骑射,重军功。铁木耳只不过是一个毫无功勋可夸的皇家少爷,一旦猝登大位,朝廷内外,都有一种不安之感。
        却说成吉思汗当年打天下时,有一个得力大将,名叫木华黎,被称为第一功臣,官居太师,封为鲁王。数十年后,其玄孙硕德,家道中落,以打鱼为生,曾在桑干河中拾得一颗硕大的玉印。心知是个宝物,小心珍藏。硕德病逝后,遗下寡妻幼子,艰难度日。一天,其妻找到硕德在御史台做通事的好友脱脱木,请其帮忙将家中珍藏的玉印,变卖些银钱以维持生计。脱脱木不识汉文,便找到御史丞崔彧道:“敝友乃木华黎太师之后,家藏的一颗玉印,近日夜间常放光芒。不知是何宝物,请大人鉴赏。若真是个宝物,也好多卖几两银子,借以度日。”崔彧一瞧这玉印,青绿润泽,光彩照人,四寸见方,高约三寸,背纽盘螭,印面文字如虫鸟鱼龙之状,刻画得刚劲有力,布局适匀。崔彧不识印上文字,乃请博学广识的秘书监杨桓鉴定。杨桓仔细辨认后,不觉惊喜道:“此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这便是失传已久的秦传国玉玺也。此玺在五代后唐灭亡时,神秘失踪。宋哲宗时由段义发现并献给朝廷。北宋亡时,玺入金人之手。金末代皇帝哀宗自杀并焚尸,宝玺又一次失踪,算来已五十多年了,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崔彧闻言,惊喜万分,道:“新皇太孙龙飞之际,潜匿已久的传国玉玺自动现身,这是天命有归啊!”于是,由崔彧领衔起草奏章,将传国玉玺献给皇太孙铁木耳之母、故太子妃弘吉剌氏。皇太妃当然大喜,将宝玺遍示群臣并诏告天下。丞相以下百官,一齐称贺。俱称先皇晏驾之后,此玺方才现身,明明是上天留赐皇太孙,天降祥瑞啊!
        无何,皇太孙铁木耳回至大都,哭拜过世祖梓宫之后,伯颜便率诸王宗亲及文武百官,就柩前奉上传国玉玺,请其即位,是为成宗。诸王族因世祖遗命、天降宝玺,再加上手握重权的伯颜拥戴,谁敢不遵!于是颁诏大赦,赏赐百官。硕德家眷献宝有功,自然重加赏赐。
        秦玺的及时出现,引起朝野轰动,天下皆知。人们确信,这个二十来岁的皇太孙就是上天下界的真命天子,那些蒙古的王公大臣,也都附首贴耳,不敢心存异想了。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包括始作俑者杨桓在内,都心知肚明,这个所谓的秦玺,绝不是传国的金镶玉玺,只不过是一个后世的仿造品而已。但谁也不能、也不敢将其点破。崔彧甚至还赶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进传国玉玺笺》,详细交代了此玺的发现、辨认和进献的过程,并对其进行了考证,最后得出这个有着灵性的宝玺,在皇太孙龙飞之时的突然现身,正是天降祥瑞,天命有归之象。
        却说蒙古人素体壮矫健,能骑善射,喜斗嗜杀。自成吉思汗开国以来,四面征战,所到之处,血雨腥风,城邑为墟,最后才将南宋灭亡。其将人为分四等:第一等当然是蒙古人,不仅高官厚禄,即使是平民也享有种种特权;次等是色目人,即西域诸国之人;第三等为黄河以北的人,称汉人;最下等的为南人,即南宋的亡民,即使无辜被蒙古人打杀,也只能自认晦气,无处伸冤。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元朝传到顺帝妥欢贴睦尔时,已是天怒人怨,灾害相继。京畿大水,黄河泛滥,两淮亢旱,燕山崩裂。次年元日,汴梁天降血雨;至春季,彰德暴雨似线。童谣云:“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是以饿殍遍野,盗贼蜂起,甚至揭竿而起,占山为王。朝廷之内,右丞相伯颜,独霸朝纲,骄横跋扈,百官升黜,生杀予夺,统由其意,顺帝为其所挟持,竟毫无权柄。
        伯颜之侄脱脱,时为金紫光禄大夫。伯颜令其入宫宿卫,以侦帝起居。哪知脱脱惧其伯父所为将祸及家族,乃密奏顺帝,愿大义灭亲。顺帝正担心伯颜谋篡,见脱脱效忠,当然欣喜。于是君臣合谋,趁伯颜出城游猎之际,出其不意,夺回兵权,罢其相位,贬往岭南安置。
        顺帝赶走了伯颜,乃擢脱脱为丞相。时黄河屡屡决口,大为民害。脱脱遂从工部郎中贾鲁塞北疏南之议,就是疏通黄河故道,堵住北面出路,使水南行,汇合淮河,东流入海。只大司农秃鲁、工部尚书成遵俱言:“连年欠收,国库空虚,民疲已极。若再强集数十万民伕于一役,恐将来祸乱比河患更甚哩!”脱脱勃然变色道:“据你说百姓要造反不成?”成遵道:“近年井市中盛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谣言,故不可不慎。”脱脱斥道:“谣言何足为凭!”
        却说贾鲁受命治河,大发黄河南北兵民十七万,于河南之东、山东之西近三百里的地段,在北加固堤坝,在南广施疏凿,通淤导直。当开凿至黄陵冈时,忽从地下掘起一个石人,前额正中有眼一只。役夫大为惊讶,报知贾鲁。贾鲁赶来一瞧,想起京中谣言,也觉心惊,但表面上毫不动容,佯笑道:“此不过是他人作耍而已,有甚奇怪?”说罢,拿过铁锤,在石人头上连击三下,然后喝令工伕将石人砸碎了事。
        数月后,疏凿告竣,堤亦筑成,河复故道,直流东海。河水虽顺,然“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谣言,已传得天下皆知了。
        中原百姓饱受蒙人奴役,本已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再加上挖河筑堤,数月不辍,以致饿死伤病者过半,遂纷纷揭竿而起。颍州人刘福通,奉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为主,首先举义,占据亳州,不过月余,便有众数万,皆以红巾裹头,号称红巾军;定远人郭子兴,起兵占濠州;罗田人徐寿辉占蕲水,台州人方国珍占温州,泰州人张士诚占泰州,萧县人李二占徐州。
        顺帝贪酒好色,厌恶政事。佞臣哈麻遂进一番僧,传授房中秘术,更是昼夜宣淫,恬不知耻。及闻警报迭起,方才着急。忙与脱脱商议平乱大计。脱脱道:“中州地处腹心。今红巾贼发于彼,实心腹大患,当先发兵剿灭,再讨余寇。”顺帝问道:“谁可为帅?”脱脱道:“微臣深受皇恩,愿前往督师。陛下可分道颁诏,令各地方官就近剿抚。一俟中原平定,余寇自然瓦解。”顺帝闻言大喜,乃拜其为征讨大元帅,克日出征。
        却说脱脱奉旨率大军二十万南下,旌旗蔽日,金鼓震天,数百里黄尘滚滚,好不威武。过了黄河,兵分两路:命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率兵围上蔡,自率兵进徐州。
        徐州李二闻脱脱亲自到来,忙率部坚守不出。脱脱治军甚严,自己又先身士卒,尽管城上矢石如雨,仍督军猛攻。不过数日,便将徐州打破,李二败亡。其部将彭早住、赵均用,则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逃往濠州投奔郭子兴去了。脱脱恨徐州百姓助李二守城,破城之后,下令屠城,将全城男女老少,一律杀死。
        未几,上蔡捷报亦到,也先帖木儿攻下蔡州,杀了红巾首领韩山童。脱脱大喜。乃上奏告捷,然后挥军南下。
        元军虽胜了两阵,怎奈民心大失,叛乱日甚一日。刘福通奉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徐寿辉也自称帝,国号天完;张士诚自称诚王,立国称周。一时间,四海纷争,八方骚扰。累得脱脱东奔西走,疲惫不堪,贼寇反倒越剿越多了。
        消息传到京城,哈麻恨脱脱曾屡斥其导帝为非之事,乃趁机进谗道:“脱脱自恃为当朝宰相,焰势熏天。不仅轻视臣僚,且屡忤圣意。现窃得兵权在手,名为剿寇,实则与贼寇暗中往来,拥兵自重,已有不臣之心。”顺帝惊问道:“有这等事?”哈麻道:“伯颜之事不远,陛下难道忘却?”顺帝本是庸主,不由得慌问:“此事该如何处置?”哈麻道:“可先罢其兵权,再相机处置。”顺帝点头称是。遂以劳师费财、剿寇不力为辞,将其罢官褫爵,远徙云南,终被赐死。
        脱脱忠心为国,轻财远色,礼贤下士,也算得上是个贤相。自其去后,元廷益乱,寇氛也愈炽了。
        却说濠州郭子兴营中,一日来了个僧人,口称要见主帅创大事业。郭子兴闻报,也觉希奇,便令其进帐。其人剃着光头,身着僧衣,身材高大,面长嘴阔,一双凹眼炯炯有神。进得帐来,朝上一揖。郭子兴问道:“你这和尚,有何要事见我?”那人道:“方今天下大乱,豪杰四起,明公要图大事,为何如此怠慢他人?”郭子兴闻其声如洪钟,举止不俗,乃改容相见,问道:“师父到此有何见教?法号如何称呼?”那人道:“在下朱元璋,濠州人民。只因父母早逝,孤苦无依,遂入皇觉寺为僧。颇识几字,也会一些棍棒。今见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元廷气数已尽,遂决意还俗从军,干一番重振华夏、解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事业。”郭子兴闻其一番宏论,不觉肃然起敬,心知是个人才,乃留在帐前听用。其后每逢战事,朱元璋均奋勇向前,屡立战功。郭子兴甚是爱之,乃将养女马氏嫁与为妻,并委以镇抚之职。
        郭子兴为人庸懦无主见。部将孙德崖与从徐州来投的赵均用结成私党,每与郭子兴龃龉,欲夺其权。朱元璋见郭子兴不能制孙、赵横暴,知其难成大事,且惧一旦有变故,祸及自身,乃以去定远招兵为名,带了徐达、汤和等亲信二十余人离开濠州,另辟天下。首战奇袭驴牌寨,得众数千,次收横涧山义兵两万,声势渐震。遂文有李善长、冯国用为幕僚参谋,武有徐达、常遇春、汤和、胡大海等冲锋陷阵,渐次攻取了全椒、滁州、和县等州县。
        其后,孙德崖果与郭子兴翻脸,将其驱出濠州。朱元璋闻知,乃将郭子兴接至滁州,奉为滁阳王,自领军政大事。无何,郭子兴病逝。朱元璋遂统其军,自称元帅,将滁州周围州县尽行占领,乃与众人商议进兵之策。
        李善长道:“元廷虽衰,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军尚不能冒然北进与之争战。江南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可先取之以为家,则大事可成。”冯国用道:“李公之言,甚为有理。金陵为六朝古都,虎踞龙盘,当先克之以定鼎,号召四方,救民于水火,天下自然归心。”徐达亦道:“张士诚蜗居姑苏,无意进取;九江陈友谅新杀徐寿辉而自立,必无暇东来。当此之际,应急取金陵,机不可失。”朱元璋道:“诸位之言,与我暗合。只是渡江缺乏舟船,如何好?”众人纷纷进言,或谓筹购,或云打造。正议论间,忽报巢湖廖永安、廖永忠兄弟遣人来,愿率船只千艘归附。朱元璋闻之大喜,以手加额道:“此天助我也!”乃亲至巢湖见廖氏兄弟,慰抚一番。随即调集战船,扬帆出湖。
        却说朱元璋率军杀出裕溪口,正遇元中丞蛮子海牙拦截。巢湖之舟,轻捷便利,忽东忽西,时左时右。元军之船虽然高大坚固,却进退不灵,反倒招架不住,败逃而去。徐达见己军大胜,乃向朱无璋建议道:“元军遁去,必然回守江南,防我过江。兵贵神速,须趁势杀过江去。”朱元璋点头称是。于是千帆齐发,直指江南。元军果然守备未全,先锋常遇春飞舸疾驰,左手执盾,右手挺戈,奋勇向前。先下牛渚,再下采石,元军纷纷逃窜。
        朱元璋见连连得胜,乃聚诸将道:“渡江幸得成功,又连克数镇,当趁胜取太平,定金陵。若班师回滁,元兵必然复至,则功败垂成了。我意破釜沉舟,直捣金陵,誓死进取。诸君以为如何?”众将齐称“遵令!”于是斩断船缆,任其漂去。众将士见归路已断,无不舍命向前,立下太平,然后兵围金陵。元守将福寿兵败自刎,蛮子海牙乘舟远遁,金陵遂破。
        朱元璋整军入城,出榜安民,严肃军纪,秋毫无犯。且召集官吏父老,温言慰谕道:“元廷失政,生民涂炭。我军至此,无非为百姓除害。你等各司职守,安居乐业。元廷所有暴政,一律废除。”士民大悦。
        人群中,忽有人上前一揖道:“明公率众渡江,救民水火,此应天顺人,当成就一统大业。只是眼下山人尚有九字相赠,不知明公肯听否?”元璋见其人儒巾儒服,面容清癯,气质高雅,神情不卑不亢,知非常人,乃起身一拱手道:“请问先生尊姓大名,有何妙策教我?”那人答道:“山人乃徽州举人朱升。赠明公三句话,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元璋闻言,稍一思索,猛一击案道:“妙,妙!高筑墙,根基固;广积粮,军心稳;缓称王,免成众矢之的。高见,实是高见!”遂谓朱升道:“先生如此大才,想请先生屈就参谋如何?”朱升淡淡一笑道:“山人懒散惯了,恕难从命。唯请明公以天下苍生为重。”说罢,朝上一揖,飘然而去。
        朱元璋得了金陵,附近义军,次第来归,威名大振。乃一面命徐达、汤和等分兵四出,攻城略地;一面修缮城廓,积谷屯粮,招贤纳士。闻得青田名士刘基字伯温者,博古通今,有经天纬地之才,乃迭次征召,致书固请。刘基见其意甚诚,乃慨然道:“朱氏创兴,礼贤下士,为国为民,应天顺人,我当助其一臂之力,成就大业,也不负我平生所学了。”遂答应出山辅佐。来至金陵,朱元璋降阶恭迎,待以师礼,咨以时事。刘基道:“今天下大势,胡元已成强弩之末,虽盘据北方,已无能为。只是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均祸乱一方,是为肘腋大患。必须先行剿灭,然后北定中原。”元璋皱眉道:“二人气势不弱,如何扫除?”刘基道:“事有缓急,兵贵有序。张士诚起自盐枭,重利轻信,时而降元,时而复叛。观其所为,不过一守财之奴。可先以利结其好,则无后顾之忧。陈友谅地广人众,盘据上游,时思东下。其杀主自立,僭号称帝,已成众矢之的,当倾全力剿灭此害。陈氏灭,张氏势孤,则一举可定。然后兴师北伐,必摧枯拉朽,大业可成。”元璋大喜道:“先生高论,胜过孔明隆中对。此后行军,全仗先生运筹帷幄。”乃尊为军师,掌握机枢。
        朱元璋整顿军马,正欲伺机西征。忽闻陈友谅大起军马,自江州顺流东下,舳舻蔽江,旌旗掩日,水陆并进,延绵数十里,声称直捣金陵。朱元璋急召众人商议对策。或云敌军势盛,只宜暂降;或云且往他处暂避其锋。唯刘基力主以逸待劳,迎头痛击。乃命康茂才诈降,诱其轻骑深入,出其不意,将陈友谅杀得大败,逃回江州。接着派兵攻取南昌,去其藩篱。然后大发舟师,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
        陈友谅聚众数十万,战船数千艘,相互连锁,同进同退,意欲孤注一掷。朱元璋遥望敌军樯如林立,舰若云连,颇为忧虑。刘基道:“敌船虽然高大,却活动欠灵;军兵虽众,却统帅无方,破之不难。”徐达道:“当今情势,莫若火攻。”元璋道“此言与我意暗合。只是火攻须仗风势方可。湖面上风向不定,恐难成功。”刘基拈须微笑道:“为将之道,当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山人算定今晚夜半有东北风起,主公可传令众将早做准备;同时遣人约陈友谅来日决战,使其晚间无备。”元璋道:“全仗先生妙算。”
        三更时分,江湖水面上刮起大风,向西南方向吹去。水军将领廖永安等,将装满油渍芦苇的小船,扯起风帆,如箭一般冲去。将近敌军水寨,廖永安一声令下,各船顿时点火。一霎时,烈焰腾空,满湖通红。陈友谅的大船多被烧着,虽传令浇水扑火,怎奈风急火烈,风助火势,火仗风威,愈扑火愈烈。正慌乱间,愈通海、常遇春等又率军杀到。陈有谅见军心大乱,只得传令断缆分逃。一夜间,高船坚寨,尽皆灰飞烟灭。陈友谅虽然拼命冲出了重围,已是元气大伤,不久便国破身亡了。
        灭了陈友谅,朱元璋掉过头来东征张士诚。以徐达为大将,常遇春为副,分头攻打。湖州、嘉兴数日即下,接着杭州、无锡亦相继来降。最后会师姑苏城下,守城将士纷纷出城投降。张士诚见大势已去,自焚而亡。
        江东既定,李善长、徐达等率众文武劝朱元璋进位称王。表上三次,朱元璋方才应允即吴王位,时为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元日。建百司官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刘基为太史令,常遇春等为大将军,其余人等,尽皆升赏。
        欲知朱元璋驱蒙兴汉之事,请看下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