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兴吾

“徽州统一”的呼吁

[复制链接]

5

主题

72

帖子

1060

积分

认证会员

家和万事兴

Rank: 6Rank: 6

积分
1060
QQ
发表于 2008-7-30 22: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來恢復古徽州名尚需時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31

帖子

2822

积分

精灵王

『高林汪氏』

积分
2822
发表于 2008-8-23 08: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地名乱套了.一个人从合肥乘车到黄山旅游,结果一打听共有三个黄山,不知道乘哪趟车了.
一曰黄山-----屯溪,现黄山市
二曰黄山-----太平,现黄山区(风景区北门)
三曰黄山-----汤口,真正的风景区大门
三者之间相距几十公里,现在就连本地人也晕了,何况外地人...........
现在的徽州,是岩寺.
真正的古徽州是歙县.
相信不熟悉的人听我这么一说也糊涂了...........
45爽-56道安-57濆-61惟厚-63绘-65如璋-67颐-68安寿-69庙荣[荣一迁桐始祖]-70元济-71浚-72祺-73让-74朝川-75彬-76鸣珂-77之早-78必连-79德都-80廷諠-81兆盛-82积盈-83善财-84有威-85立忠-86传生-87文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709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弘扬汪姓文化

积分
10725
发表于 2008-8-25 02: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没去过哦,下次去还不知道在哪里下车了。
45爽公-56-道安公76荣六公-80灌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501

帖子

6186

积分

风云使者

见证家族的点点滴滴

积分
6186
发表于 2008-9-9 14: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2

主题

3697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48
发表于 2009-2-8 10: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襄阳,徽州,还有其他(文化杂谈)


  袁鹰

  编者按:10月9日本栏发表了李辉的《襄樊何不称襄阳》一文,引起许多读者的反响。今特发表老作家袁鹰的文章,欢迎读者就此类问题各抒己见。

  李辉为某些不伦不类至少考虑欠周的改地名发出呼吁和建议,不止这一次。因为批评在理,得人心,所以能得到回应。湖北“荆沙”恢复荆州和沙市原名,便是一例。
  襄阳,同许多历史名城一样,早就载入史册,深入人心。我从少年时代读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就记住这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地名。40多年前编报纸副刊时,有一次接到一位老诗人来稿,附信上说他“于×月××日夜入襄阳”,本是一句极其普通的书信用语,但那个“入”字用在襄阳地名之前,便平添不少古意。仿佛见到荧荧灯火之中,一位远来的旅人提着简单行李进入古城,徘徊旧街上寻找住处。这种具有风霜色彩的画面,只能同襄阳、荆州和类似古城名称联系,若是换作“入广州”、“入宁波”、“入石家庄”,便没有那种韵味。从那时起,一见到襄阳这地名,我便会想起诗人信上那三个字,到现在还记得,虽然我至今未曾去过襄阳———那个已被改为“襄樊”的城市。
  中国许多以“州”、“城”、“阳”等字命名的城市,都经历过久远的沧桑岁月,也是悠久文化的见证。就说“阳”字吧,本来是依山筑城、傍水而居之意,表明城市的诞生史。以“阳”为名的城市很多:辽宁的辽阳,河北的饶阳,山西的晋阳(太原),河南的安阳、淮阳、信阳,湖南的岳阳、衡阳,福建的建阳,比比皆是,都同山和水有关。襄阳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建郡,再过七年便已拥有两千年历史。都是有根有底,随意改动不得的。
  战争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有些地方,曾经将邻近的城镇合并成一个城市,各取一个字合而为名,那是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的。建国以后,就陆续取消了那些具有临时性的地名,例如旅大市就恢复了大连市的原名。由于城市迅速发展,改动一些地名自属必要,由于市、县、区等行政区域的设置、改变、升级,使不少地名显得不够规范,例如地级市管辖县级市,大市下有小市,外地人是不清楚的,也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必然。我以为,对“州”这个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的使用,便多少有些混乱。十多年前,山东益都恢复从《禹贡》时代就得名、有很古远历史的青州名称,是有道理的。京东的通州(因为江苏有南通州,故又称北通州),划归北京市后,市下称州,有所不妥,故称名通县,同其他郊县并列,也还合适。如今撤县为区,称“通区”太拗口,只好改为“通州区”。州和区都是行政区域称谓,不免重床叠屋。又如四川万县,本来也是旧名,“万县惨案”载入现代史的。后升称为市,改为万州市,现在划入重庆直辖市,只好又改为万州区,名称叫区,却管辖原来一个地级市的辽阔范围,总觉有点别扭。
  但我以为最需要商榷的,是安徽的徽州。徽州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州,由于处于水陆交通要地,商业繁荣,逐渐成为东南大郡,元代升为徽州路,明代改名徽州府。清代置行省,就是从安庆、徽州两个大城市的名字各取一字合称安徽省。同样情况,还有江宁(南京)、苏州之于江苏省,福州、建阳之于福建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之于甘肃省。然而,就这样一个具有千年历史、名闻天下的古郡,突然间改名为黄山市。据说是为了“打黄山牌”。“黄山牌”当然是要打的,事关开发旅游发展大计。但是打这张牌,就非要先将徽州或屯溪改名不可吗?如果依此类推,“打西湖牌”或者“钱塘江牌”,就要先将杭州改名西湖市或钱塘江市,“打浦东牌”就要先将上海改名“浦东市”,岂非笑话奇谈?
  我接触到至少有两位皖籍名家,都写过文章表示了非议。一位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原省顾问委员会常委欧远方同志,一位是原江苏作家协会主席艾煊同志。他们虽然都不是徽州人,却都时刻萦怀于那座历史文化名城,对它悄然失去又都不能已于言。欧公曾著文《徽州何时失而复得?》(载1999年2月7日《新民晚报》),殷切呼唤“我们安徽失去徽州已十几年了,何时能失而复得呢?”“复得”的倩影尚在虚无渺杳之中,欧公却已带着这个永远的企盼远行。艾煊兄感慨于徽州被轻易改名这种不尊重历史文化的做法,我是亲耳听到的。他执着地坚持“不说白不说,白说也要说”的韧劲,可惜他也在几个月前抱着遗憾而远去。看来徽州“失而复得”只能留到梦里了。与莎士比亚同时的汤显祖,毕生神往于徽州风物,写了杰作《玉茗堂四梦》之后,曾经怅然吟过两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他会料到400年以后,竟然会“梦中无处觅徽州”吗?
  经历了千百年沿革的地名的改动,事关历史、文化、地理、社会、民俗等等诸多因素,还是走群众路线,多多倾听各方专家和老百姓的意见,慎重施行为好,这总比凭少数人意旨匆忙决定更稳妥些。我热切希望:如同青州市、荆州市名字恢复那样,襄阳市、徽州市的名字也能恢复,还有其他……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30日第十二版)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801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9-2-8 12: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年发文,至今毫无反响,黄山照叫不衰,徽州渐行渐远,看来普通人的呼吁是白费劲了。。。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4

帖子

717

积分

认证会员

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家?

Rank: 6Rank: 6

积分
717
QQ
发表于 2011-4-2 09: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吾本家辛苦了!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徽州”会回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3599

帖子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1-4-2 10: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徽州会回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909

帖子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发表于 2011-4-2 10: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5楼(亮翁) 的帖子

       以下是我在辛卯清明汪公祭活动上的发言。

       “新安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前身,而“汪华文化”,却是徽州文化的奠基,没有汪华当年的努力和付出,徽州文化也就没有今天的影响力。民国时期、建国前的“婺源归皖事件”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徽州改名事件”,都表现了徽州文化强大的凝聚力。现在来看,徽州之地已分属两省三市,徽州地名的削弱,多少是有些遗憾。但是正是行政区域的变迁带来了泛徽州的概念。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698

帖子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71
QQ
发表于 2011-4-2 11: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45楼(亮翁) 的帖子

引用第48楼汪寿杰于2011-04-02 10:18发表的 回 45楼(亮翁) 的帖子 :
       以下是我在辛卯清明汪公祭活动上的发言。

       “新安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前身,而“汪华文化”,却是徽州文化的奠基,没有汪华当年的努力和付出,徽州文化也就没有今天的影响力。民国时期、建国前的“婺源归皖事件”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徽州改名事件”,都表现了徽州文化强大的凝聚力。现在来看,徽州之地已分属两省三市,徽州地名的削弱,多少是有些遗憾。但是正是行政区域的变迁带来了泛徽州的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