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0-31 10: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剑敏 于 2015-10-31 22:24 编辑
近日看了众本家讨论休宁凤湖汪氏的贴子,特别是九华星云本家发的71世林公世系贴子后,做几点大胆推测,希望大家给以求证:
1.林是 忠公公之子,娶朱氏,生女── 适礼部侍郎程升。公行商与浙,清心寡欲,富而好礼,中年丧偶。朱妣早卒,葬浙江嘉善龙溪,公为之长斋三十年。年至六十始寓住于浙,遂继娶倪氏,六十二岁得孪生子二 ── 德政、德礼。又七载回归原籍,未几月即卒。
此段说明林公在花甲之年之前,只有一个女儿,为了延续香水,吴少微后裔济入赘林公之女,按照当时传统济改性汪。所以凤湖汪氏极有可能是此支后裔。(之于后来又生两子那是林公花甲之年后的事情,只能说世事难料,节外生枝罢了)
2.关于凤湖汪氏和西门汪氏:我认为凤湖汪氏出自西门汪氏,但是凤湖汪氏特指吴少微与林公之女后裔,而林公两幼子仍从西门汪氏,这也解决了为什么从凤湖街迁出的汪氏在外分支仍记载休宁西门,凤湖街。
3.凤湖汪氏和休宁西门汪氏在宋元时期是不分的,都是休宁西门汪氏,到了明朝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开始建宗祠,修宗谱。但是济与林公之女所生后代在入祠和入谱方面遇到了麻烦和障碍,按封建社会规矩,女儿是不能顶门立户的,特别是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徽州,家族观念特强,为了保持家族血统的纯洁性,作为入赘汪家的济和他的后裔不能进入西门汪氏宗祠和谱。(也有可能林公的两房幼子入祠入谱后,认为林公已有后世子孙延续香火,就不再需要再让入赘汪家济的后世子孙入祠入谱,延续香火了)
4.济与林公之女后裔发展到明朝中叶至清以后人丁兴旺,经济实力强,家族人才济济,到后期已成为休宁第一旺族,但确不能入休宁西门的祠和谱,而入吴氏家族的祠和谱可能也入不了。根据家族当时在休宁的实力和财力,是不可能咽下这口气的,整个家族合力重新立祠建谱,独立门户,成为凤湖汪氏,尊济为一世祖。这也能解释汪定一校长说的凤湖汪氏不以统宗排序,而尊济为一世主,自已单独排序。此后与传统意义上的汪氏家族分道扬镳,再无瓜葛,作为一个被旭弃的家族,只能发奋图强,艰苦创业,终成休宁第一旺族。个人认为凤湖汪氏是不立汪华为44世祖的,极有可以是立吴少微为始祖的,这点从汪氏统宗世谱上没有凤湖汪氏任何记载,而吴氏宗谱倒有凤湖汪氏出处的记载中得到证实。
5.关于凤湖汪氏字派,前十五辈和凤湖街上林公两幼子后裔是相同的,不过凤湖汪氏前十五辈里没有德字辈(注:德字辈仍入赘的济这辈),从汪定一校长的“耕耘集”上看,凤湖汪氏的字派是“世尚时应仕,振国庆家声,启誉光宗德,明进耀祖公”,这二十个字是凤湖汪氏的宗谱上的字派,前五个字“世尚时应仕”仍从原林公所留字辈,最后五个字派。明进耀祖公这五个字派,个人认为是凤湖汪氏发展到后期,字派快用完了,后人加上去的,因为后五个字的含意和启誉光宗德含意几乎相同,如果是一次编的,不可能这么没有文化,个人认为原谱上凤湖汪氏宗谱上字派只有“振国庆家声,启誉光宗德”这十个字,我小时候听大伯说过凤湖汪氏字派到“德”字辈就结束了(我大伯在世的时候看过宗谱),如果最后一个是“德”字辈,也就验证了汪定一校长说的凤湖汪氏字派轮流使用这个看法,因为从九华星去上传的林公传下的凤湖汪氏始祖字派第一个字就是“德”字。
6.九华星云: 我分析:武公下河南商城谱所述“休宁西门”,与泛徽州通宗世谱所述“休宁西门”,应该不是一码事。前者“休宁西门”实为“休宁西乡”,后者“休宁西门”实为“休宁西街”。
而“凤湖支系”与“武公下商城支系”字派相同,且可能灭于清咸丰年间,但此支却缺记于徽州谱系,其原因可能是主体外迁,故未参于明隆庆《统谱》,又未参于清乾隆《通谱》。
此贴所说不成立:据我所知,在明清时期,凤湖汪氏(济与林公之女后裔)仅在徽州原休宁县和武汉就有大量的后裔。这应该不难找的。
啰啰 嗦嗦写了这么多,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家族当年被旭弃时先辈们的无可奈何和委曲,多少代人为改变家族命运所付出的艰辛,也对他们为家族创造的辉煌而深深敬佩。
以上观点不知对否,就有心的本家考证并给以认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