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6-26 18: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有的研究证明,中国家族制度发展到唐代后期进入一个新阶段,六朝以来的门阀士族衰落下去,退出了历史舞台,非身分性庶族地主发展兴旺起来,成了社会的主流。“义门”大家族逐渐成了社会关注的对象。庶族“义门”与士族世家已经是有重大差别的家族组织了。
唐前期,士族阶层仍然身分显赫,凭借门第而来的政治经济权益和社会地位,依然是他们的主要特征。安史之乱揭开了士族衰败没落的帐幕。叛军打碎了唐王朝富强的框架,藩镇割据捣虚了王朝坚实的内体。席卷全国的黄巢大起义震撼了它的根基。朱温乘势而起,毫不留情地向士族“清流”开刀,进而杀了昭、哀二帝,取而代之。五代小朝廷像走马灯似的更替,新贵们多出身低微,所谓“黥髡盗贩,冕衮峨巍”①,他们看重长枪大剑,卑视“毛锥子”②。延续了一二百年的大动荡,使“士人以氏族相高”的风俗“至唐末方渐衰息”③。与此同时,是大批城乡残破,中原数十州之地“民无耕织,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岁既凶荒,皆脍人而食,丧乱之酷,未之前闻”④。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大迁徙,文化交流在血泪交加的惨痛中大规模地进行着。迁徙的大方向是北人南流。
南迁者定居落籍的地点说明,江西是吸纳人口的重点地域。人口的机械增长促使人口自然增长更加迅猛。从唐元和至北宋初期(公元9至10世纪),江南的苏州、温州、明州、虔州、吉州、袁州、抚州、歙州、潭州九处是人口增加最多的地区,都在三倍以上。其中虔、吉、袁、抚四州属江西,相当今天的赣南、吉安、宜春、抚州地区。北宋初期,全国诸州中户数超出十万的计五处,即开封、益州、宿州、吉州、洪州,江西占五分之二,优势仍然明显(见第622页附表)。
迁入者本是避乱而来的落难者,又因新来乍到,人地生疏,故此大多安家于冷僻的山乡。歙县的黄墩(一作篁村),是北来者落足的中心地之一,也是继续深入南方的大中转站,婺源、德兴、乐平、浮梁诸县的洪、程、朱、张、汪等著姓,都是循此路线迁徙的。在唐末五代动乱的岁月里,洪氏,由黄墩迁乐平县岩前村,后来演成鄱阳洪皓、洪适、洪遵、洪迈大家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