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双子客

《赣鄂四县汪氏统谱》简介

[复制链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18: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文1  、黄帝等先祖的传说  (略)

附文2、王大良先生著《姓氏探源及取名艺术》一书中关于汪姓部分

                                         《 汪  姓 》   
     
         汪姓是在当今百家大姓中排名第57位的中华大姓,从起源上看,主要来自两大派。一支汪姓人出自远古的汪芒氏部落。相传,汪芒氏部落是一个巨人部落,其首领防风氏的身高超过3丈。大禹时,防风氏受命驻守封禺二山(今浙江武康东南)。有次,大禹东南巡狩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在当地大会诸侯,防风氏因得到消息较晚而迟到,引起大禹的误会,被杀。消息传回汪芒氏部落,因担心大禹前来讨伐,便离开封山,相率西迁到今浙江湖州一带的山里,仍称汪芒氏。战国时,汪芒氏受越国的统治,越亡后则再度西迁,到达今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并在姓氏上去繁就简,单姓一个“汪”字。

        汪姓人的另一支出自鲁国公族之后,鲁国本是一个与西周王朝同姓的诸侯国,远祖尊奉黄帝、后稷、周文王,近祖则是鲁国开国君主周公之子伯禽。史载,自伯禽19传至鲁成公,赐支子满食邑于汪地(今山东西南部一带),此后,在汪地发展的鲁国贵族便改姓汪氏。

        汪姓除上述两大支外,还有一个影响较小的来源。据《六桂堂丛刊》载,宋代初年,福建泉州有位名为翁乾度的人,生子6人,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6姓命氏,从此便一分为六。其中第6子翁处休,因分姓为汪,又名汪处休。他与5位兄长都以才学知名,同中进士榜,历代显贵,时人有“六桂联芳”之誉。此后,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称汪姓“六桂堂”。

        上述3支汪姓人在发展中,以出自汪芒氏之后者影响最大,其发源之地在今浙江。约在东汉末年时,其中的一些人在汪文和的率领下迁居安徽。至唐代,汪文和裔孙汪华仕为显宦,封越国公,其家也发展为安徽歙县一带望族。此外,如宋代政治家汪伯彦、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元朝文学家汪元亨、明代文学家汪廷讷、汪道昆、权臣汪直、清哲学家汪中、医学家汪昂、文学家汪琬、画家汪士慎、名臣汪由敦、汪康年、艺术家汪桂芬、当代风云人物汪精卫、中共中央原副主席汪东兴等人,或家于浙江、江西、安徽,或祖居江苏、湖北、广东,都是历代汪姓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19: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文3、袁义达、张诚先生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中关于汪姓部分

                                                               《汪  姓 》

     汪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尤盛于皖鄂地区。汪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汪的至少有38个,总人口大约在45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汪姓历代名人368名,占名人总数的0.1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位;汪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03%,排在第十八位;汪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07%,排在第十九位。
    历史上汪姓的主要人物有:东汉会稽令汪文和,唐朝歙州剌史汪华,南宋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元明之际散曲家汪元亨,明朝戏曲作家汪道昆、汪廷讷,清朝医学家汪昂、散文家汪琬、画家汪士慎、军机大臣汪由敦、学者汪中、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汪莱、篆刻鉴别家汪启淑、作家汪端、太平天国名将汪海洋,民国音韵学家兼诗人汪荣宝、琵琶演奏艺术家汪昱庭、医家汪逢春,当代著名有机化学家兼生物学家汪猷、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汪敬熙、细胞生物学家汪仁、水利学家汪胡桢、逻辑学家汪奠基。

     汪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汪姓主要有四大支:漆姓、姬姓、嬴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漆姓。帝舜时,在今浙江武康地区活跃着一支防风氏部落,嫠姓,守封、禺二山。夏朝初,防风氏国君为禹所杀,部落向北迁移。商朝时,称汪芒氏,也称汪罔氏,改姓漆。到了周朝,部落已北移山东融入了长狄之中。春秋时期,在鲁北博兴建立了鄋瞒国也叫长翟。汪芒氏之后裔以汪为氏。漆姓汪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是为鲁国。周武王灭商后,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17国,讨平后,命伯禽长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传至鲁成公(公元前590-前573年在位),已进入春秋后期,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阳,今山东新泰县西北。其子汪诵以父之字为氏,姬姓汪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第三支源自嬴姓。西周时,汪为秦国支庶所封的侯国,古城在今陕西澄城,近山西临猗西南临晋古城。直到战国时,汪国还存在,公元前430年魏文侯伐秦,筑临晋,可能汪国在此时灭于魏。子孙以国为氏,这支嬴姓汪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国亡之后才普遍使用汪姓,这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汪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汪姓群体的事件主要有:北宋金国女真族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氏族均改为汉姓汪;元朝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进入中原后以汪为姓;清朝满州人有汪姓,为汉人入旗满化;满州八旗姓瓜尔佳氏、完颜氏等氏族均有改姓汪者,这些外族汪姓后来多数被同化为汉族。

    历史上汪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汪姓最初活动于浙江、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地区。两汉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皖赣浙苏地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望族。唐朝以后,汪姓主要从安徽和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两广和福建地区扩散。清初汪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汪姓大约有近4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0%,排在第三十二位。汪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汪姓总人口的53%,占安徽总人口的5.5%。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这两省集中了汪姓77%;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这两省汪姓又集中了13%。全国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的皖赣浙豫的汪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汪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7%,为明朝第二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汪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纯增长率达到32%,净增加了15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45.1%)、浙江(18.5%)、江西(12.1%),这三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75.7%;其次分布于湖北(7.5%)、四川(3.1%)这两省又集中了11%。浙江为汪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6.3%。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迁移。全国仍保留以安徽为中心的皖浙赣的汪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汪姓的人口已达到456万,列在全国第五十七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汪姓人口由62万增到456万,增长了7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汪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44%,占该省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江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以安徽为中心向四周逐步递减的汪姓分布特征。在600年期间,汪姓人口流动的程序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的回迁十分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迁移。

    当代汪姓的分布频率

    汪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7.2.8A,本谱略)表明:汪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皖浙苏、鲁南、豫东、湖北大部、湘赣闽北部、川东南、辽中部、黑龙江东北角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汪姓人口达到0.9%人以上,有的地区可达到5.4人以上。密度最高的(0.9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7%,汪姓人口大约240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7.3%,汪姓人口大约216万。
    汪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7.2.8B,本谱略)表明:皖浙苏、豫东南、鄂东、湘东北、赣闽北部地区,汪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1%;川云贵大部、陕甘宁南部、湘赣闽中南部、豫鲁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东北角地区,汪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0.4%,覆盖面积约占总国土面积的18.7%;其他地区,汪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不足0.2%,覆盖面积约占总国土面积的72.2%,其中比例不足0.1%以下的覆盖面积约占40%。

     血型分布特征

     汪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50万,占32.9%;A型135万,占29.6%;B型130万,占28.5%;AB型41万,占9%。汪姓总人口456万。
安徽、江苏、浙江、湖北、陕甘宁南部、云贵川大部、湘赣闽大部、鲁豫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东北地区是汪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7.8%,汪姓人口328.8万,约占汪姓总人口的72.1%。O型110.4万,A型99.5万,B型90.4万,AB型28.5万。
    其他地区是汪姓人口稀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2.2%。汪姓人口127.2万,约占汪姓总人口的27.9%。O型39.6万,A型35.5万,B型39.6万,AB型12.5万。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19: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文4、                 《姓从何来》一书中的“汪姓”

汪[wāng]


【字源】《说文》:“汪,深广也。从水,()声。一曰汪,池也。”按,所谓汪,是指水深广的样子。《玉篇•水部》:“汪,水深广也。”

【寻根】《通志•氏族略四》云:“汪氏,汪芒氏之裔。《礼记》有汪锜,鲁人也。宋朝为著姓。”《百家姓考略》:“汪芒氏之后。又鲁桓公庶子满,食采于汪,因邑为氏。鲁有汪锜,唐有汪华,封越公,世居于歙。”今按,汪氏姓源甚复杂,大致有三。一支出防风氏,夏时为诸侯国,至商改汪芒氏国,为附庸,其地在今浙江省武康县一带。今出土有“汪伯卣”,见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一三•一六•四。汪伯,西周早期汪国族首领,名不详。一支出姬姓。春秋鲁成公支庶子封于汪邑,子孙以封邑为姓。明宋濂《严陵汪氏家谱序》云:“汪氏出于鲁成公之次子汪,其后遂以汪氏。有名锜者,以童子死于郞之战,与孔子同时,见于《礼记》,其来邈矣。”一支出北方少数民族雍古氏。元代有名臣汪世显,受封为巩昌便宜总帅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本为雍古族,后改汪氏。

【辈份字行】民国10年汪元麟纂修《珥陵汪氏宗谱》,江苏丹阳汪姓一支字行为:“文士仲生云,人广孟锦位,洪和汉廷承,会声进允舜,元福廷。”

【郡望人物】汪氏望出平阳郡,即今山西省临汾市。唐有歙州刺史汪华,宋有诗人汪元量,明有散曲家汪元亨,清有军机大臣汪由敦,著名经学家汪中,近代有著名京剧演员汪笑侬、汪桂芬,维新派汪康年,著名话剧活动家汪优游,当代有历史学家汪篯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19: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文5、                                                                        光牒《寻根问祖百家姓•汪姓》解说词

     安徽泾县青弋江畔有个桃花潭。相传,当地有位叫汪伦的人,写信邀请李白来桃花潭观光,汪伦在信中夸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前来,然而既见不到桃花,也找不到酒店。汪伦俏皮的向李白解释:“我信中写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以万家命名的酒店。”李白听了,不但没有责怪汪伦,反倒畅怀大笑,挥毫写下脍炙人口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李白以浪漫主义的情怀,歌颂朋友之谊深似潭水。尽管李白的诗使汪伦名流千古,但汪伦何许人也,史料极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在当地有一定的声望和财富。而且汪姓人多势众,是望族大户。

    沿着汪伦的线索,我们追寻汪姓的源流,把安徽作为采访的一个重点。我们获悉安徽一带的汪姓,从汉代以来,就开始在此集中居住,盖起高墙深院,并与相邻的其它百姓共同创造了闻名中外的徽州文化。徽州的汪姓,据有关史料记载,他们的先祖来自浙江,最早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有一个在浙江会稽当官的汪文和,全家迁往新安,新安的位置大体在如今的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一带。汪文和有好几个子孙在此繁衍,形成新安汪姓望族。唐代,新安汪姓人口鼎盛,一时流传“十姓九汪”的说法。在《姓氏考略》中是这样记载的:“唐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于歙,其族最繁。”徽州汪姓如此兴旺,从事姓氏学研究的学者得出结论:唐代以后分布在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汪氏,大多是由安徽迁出去的。甚至台湾的汪氏,按族谱记载,有一部分也是源自安徽。台南地区的永唐市大湾里,这一带住的都是汪氏宗亲,难能可贵的是,汪姓子孙不论在哪里落脚,都能很快地生根、繁育。

    汪姓的历史有四千多年,最初发源地在如今浙江境内。大禹创立夏朝之后,这里有个诸侯国叫防风氏国,进入商朝以后,它又易名为汪芒氏国。汪芒氏国的位置在武唐县境内,周围有两座山,一座叫封山,一座叫禺山,都归汪芒氏国所有。汪芒是古时少数民族长狄的国名。长狄又称长翟,古代狄族的一支,与汉族有着十分亲密的渊源关系。孔子在《国语》中曾说,汪氏的始祖是“守封.禺之山者也”,意思是最早的汪姓人住在封山和禺山。汪姓源自汪芒氏国,先是以国名为复姓汪芒,后来逐渐由汪芒简化为汪。

    还有另一种说法,汪姓是从周文王的姬姓中演变来的。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姬旦,又称周公。周公曾被周武王封往鲁国,因朝中大事离不开他,便由周公之子伯禽去了鲁国。春秋时期,鲁成公的庶子叫满,他的封地在一个叫汪邑的地方,汪邑在如今山东境内。满的后裔有的便以封地为姓,改姬姓为汪姓了。汪姓的源头不只一个,在中华姓氏史上是不奇怪的。有的以国号为姓,有的以封地为姓,有的以先祖的字为姓,有的被赐姓,有的避难改姓,姓氏的命名方式多达几十种。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不少汪氏名人,光入选《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历史人物就达七十多人。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勇士,为保卫国土壮烈牺牲,他叫汪锜。汪家的楹联上“执戈卫国”,颂扬的就是汪锜,孔子都说:“能执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宋代知名人物,有居宋高宗相位的汪彦直;有南宋初年文学家汪藻,他开创“江西派”诗学;有南宋诗人汪元量,其诗以写实见长。元明两代航海家汪大渊;戏曲家汪元亨、汪道昆、汪廷讷,经学家汪克宽。

    清朝更是汪姓竟放异彩的年代。祖籍安徽休宁的汪由敦,在乾隆时,官做到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他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学问渊博的文人,诗文书法均有作品流传至今。安徽歙县人汪莱,精通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对西方数学也相当熟悉。汪莱和焦循、李锐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十分投机,合称为“谈天三友。”唐熙宗年间的进士汪士鋐,江苏人,也是一名学者。还有吴县人汪琬,医学家汪昂,学者汪中、汪绂、汪世铎,以及“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
     汪士慎,晚清著名画家,安徽歙县人,一生穷困潦倒,却能“安贫乐道”、“知足长乐”,以通达洒脱的心境,承受生活中种种磨难和不幸。他在扬州卖画为生,平生嗜好一是喝茶;二是赏梅。天天喝茶赏梅,仿佛“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他的梅花图,蘸淡墨画出袅袅多恣的枝干,再适当加上浓墨点,用双勾法绘出一片疏花嫩蕊,以淡多于浓,疏多于密,简多于繁的手法,构图别致,创造了疏影暗香的艺术意境。汪士慎54岁时左眼失明,他刻了一方印章“尚留一目看梅花”,可见他对梅花情有独钟。
    在汪士慎之前,已有一位汪姓画家,名列“新安四家”之中,他叫汪之端。汪之端的山水图,以一低一高相连的山岭为主。山中流出一道溪水,水上一座板桥,两岸乱石杂树,画面简单,意境深远,画中寄予依依惜别之情。他的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简,他主要以线表现,不用大片的墨,也没有浓密的线,有时简练到一根线条表现一个境地,但又决不因线少而简陋。
由清往前又推到明代,还有一位姓汪名肇的画家,他有两句话,描绘出自已的性格“作画不用朽,饮酒不用口”,前一句话说他画画从不打草稿,后一句指他用鼻子喝酒,真是一个怪人。《起蛟图》显示汪肇娴熟的绘画技巧。蛟是古老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一旦得水,就能风起云涌,成语中有“蛟龙得水”这一条。

    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台湾和澎湖归泉州管辖,泉州知府姓汪。名大猷。他在澎湖岛上建房二百余间,派兵驻守,以保护海峡两岸百姓正常地进行商贸交易。到了明清两朝,又有部分汪姓人家,从福建、广东迁居台湾。台湾的汪氏一般信奉“六桂联芳,”按他们的族谱记载,始祖本姓翁名乾度,北宋时代定居在福建莆田。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都在朝中当进士,人称“六桂联芳,”后来他让六个儿子分别姓六个姓氏。长子处厚,改姓洪,堂号敦煌;次子处恭,改姓江,堂号济阳;三子处易,还是姓翁,堂号盐官;四子处朴,改姓方,堂号河南;五子处廉,改姓龚,堂号武陵;六子处休,字伯躬,以汪为姓,堂号平阳。翁乾度为何让六个儿子改姓,其中缘因众说不一。有一种解释是为了避难,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说根据不足。

汪姓人家的楹联有:

“龙骧世泽
越国家声”[/co
lor]
上联言东汉会稽令汪文和,下联言唐代越国公汪华。

“君子笃操
儒士宗传”
上联言宋代汪澈,下联言宋代汪藻。

“状元甘雨
童子春风”
上联言宋代吏部尚书汪应辰,下联言宋代神童汪洙。

汪姓的郡望有:平阳、新安。

除汉族有汪姓外,在满、土、藏、回、蒙古、土家、锡箔、东乡等民族中均有汪姓。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19: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文6、《颍川辩》  (略)
      

              附文7、                       小知识• 姓氏的来源

姓氏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以下一十六个方面:
1、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封侯赐地,大大小小诸侯国的国名,即其子孙后代的氏。如:夏、宋、鲁、许、周、韩等。
2、以邑名为氏。邑是帝王国君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于同姓或异姓的封地,其后代子孙便以邑名为氏,如:苏、上官等。
3、以乡名为氏。古代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居于该乡的人有的以乡名为氏。如:陆、庞、阎等。
4、以亭名为氏。如:俞、采、欧阳等。
5、以出生地或以居住地为氏。如郭、乔等。
6、以爵位为氏。爵位是君主国家对贵族加封的等级。如:王、公、伯、皇等。
7、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司徒等。
8、以先人的名或字为氏。如:汤、皇甫等。
9、以亲属的长幼次序为氏。同姓一家,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分别以孟、仲、叔、季为氏。
10、以族为氏。有区别次弟之意,如:昭、景楚等。
11、以技术为氏。宰牛羊技术高超者,子孙以屠为氏。此外卜、陶等也是。
12、以谥号为氏。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继位帝王根据其生平德行予以褒贬。谥号分褒和贬。属于褒者有文、武、穆等,属于贬者有炀、厉等,属于同情者有哀、怀等。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
13、以赐姓为氏。赐姓是皇帝赐给臣民的姓氏。如汉朝赐娄、项为刘姓。唐朝赐徐世勣、张宝臣等为李姓。
14、因避讳而改姓氏。凡遇到与皇帝及其尊亲的名字相同,必须改姓改名,如西晋时追尊司马师为崇帝,姓师的被改为姓帅。
15、因避仇而改姓。如伍氏避仇改五氏,牛氏避仇改牢氏。大难过去有的又复改原姓。
16、少数民族改汉姓。如西北少数民族罗氏和破多罗氏改罗氏,魏孝文帝为鲜卑人拓跋氏,改姓兀,其余144个复姓改为单姓。

    注:第一章  正文加附件全部发完。(儿子今晚专门赶回来,教我转发文件,故一连发了四个帖子。好了,不用一字一字的打了,多快多省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08: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迁徙轨迹

         一姓之迁徙史亦是一姓之繁衍史、奋斗史、发展史。透过这神圣的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先辈们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他们那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志气,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汪姓从颍川肇氏以来,马上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展示了她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辐射、流淌。现已布满神州大地,成为排名57位的泱泱大姓。
    追寻她跋涉的步履,查找她迁徙的轨迹,可以发现,她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颍川得姓期

从1世祖至30世祖,经历了三十代,以颍川为发祥地,向四周辐射,然而活动范围均在长江以北。如
1世祖:   汪,   封颍川候,居平阳,食采颍川(今河南太康一带)。
3世祖:   诵公, 居平阳(今山东新泰县)。
4世祖:   钺公, 居洛阳。
10世祖:  陈公, 居长安。
15世祖: 坚公,  居济南。
19世祖: 勘公,  居陕西扶风。
20世祖: 卞公,  居下邳(今江苏邳县)。
30世祖: 平公,  居徐州。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08: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文和南渡期  

        31世祖文和于汉献帝建安2年(即公元197年),因中原诸候割据,兵燹四起,战乱频仍而举家南渡,被东吴孙策表授为会稽令(今浙江绍兴)。后又被孙权封为忠郎将,定居于始新(今浙江淳安县)。
    从此,汪姓又在江南以浙江淳安为发祥地,向四周播迁,繁衍生息。如:

31世祖:文和,汉献帝兴平间(即公元194-195年)破黄巾有功为龙骧将军,建安2年南渡,举家定居于始新(今浙江淳安县)。
32世祖:超公,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轸公,居浙江长兴。
35世祖:演公,居遂安。
36世祖:道献,居安徽歙县。
48世祖:仁素,迁安徽泾县。
50世祖:文秀,居,安徽绩溪。
55世祖:师全,居安徽黟县。
59世祖:仁仲,迁居淮安。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08: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安入赣期

34世祖谦公在西晋武帝时,也就是公元268年前后任豫章郡丞,这是我汪氏谱载最早到江西为官者。此后,又有41世祖聘公为洪都郡司马,43世祖僧湛于南朝陈文帝天康元年(公元566年)为鄱阳令。
56世祖道安,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6年)任卫前兵马使,充婺源镇都虞候,举家迁至婺源,为婺源汪姓始祖。这是我汪氏谱载第一个到江西定居者。
自此,汪姓族人先后迁入江西各地,繁衍生息。如:

57世祖:源公,袭父职居婺源。
60世祖:贵公,居玉山。
61世祖:鼎公,居彭泽县。接公,居万安县。焱公,迁居武宁桐林,为武宁汪姓始祖。
62世祖:信民,迁临川。
67世祖:成公,迁居饶州德兴县。叔献,迁抚州临川县。
69世祖:惇公,居鄱阳。
71世祖:宗海、宗潮,居高安。
81世祖:大宜,迁居奉新、新安。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08: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焱公迁武期

    61世祖焱公,字克明,随父任判司婺州,因屡次平寇有功,诏封静王。遂家(浙江金华)浦阳石墩广平乡仁义里移镇豫章,籍居修水桐林。为桐林汪姓始祖。谱上没有指明焱公迁武宁的确切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分析应为北宋初期。当时武宁、修水、铜鼓三县合一,先后有“分宁”,“修水”等称呼。
    焱公迁武宁后,四传分为寿、宁、福、康四大支,先后分迁到武宁各个乡镇(县体情况详见各支分迁表)。其中寿公裔下有伯川公迁往湖北通山濯港、南山等处;福公迁往湖北兴国州赤颜山(今湖北通山县燕厦乡湖山村);宁公裔下有禹立公从婺山迁往义宁州鸡冠石(今修水县庙岭乡),名滔公从银炉迁往义宁州杨源沙窝里(今修水汤桥乡杨源村)。
    此外,还有不少人又从武宁各地迁往陕西、瑞昌、永修、新建等地。在改革开放,交通便捷的今天,大批汪姓人为求发展,奔赴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或求学求职,或为官为商,或劳务输出,其中不少人落户在外。

   附文1、修水汪姓世系提注
       2、武宁汪姓四大支分迁图

    注:第二章正文完,附文因全是表格,目前还不会传送,故略去,敬请原谅。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55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08: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分布概况

      汪姓在当今百家大姓中排名57位,苗裔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人数最多的省份在安徽,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浙江、湖北、江苏、湖南、四川,五省汪姓人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以上数据摘自河南省西平县《柏国姓氏寻根•汪姓》中)。人数较多的还有福建、河南、江西、陕西等省。上海、广东、广西、贵州、山西、河北、山东、台湾等省市亦有不少汪姓人聚居,其余各省人数较少。(可参阅本谱第一章“姓源综述”后附文2)
自从东汉建安2年(公元197年)31世祖文和南渡定居浙江淳安后,汪姓人就与其相邻的其他百姓共同创造了闻名中外的徽州文化。到了唐代,当时新安汪姓人口鼎盛,成为望族,一时流传“十姓九汪”的说法。在“姓氏考略”中是这样记载的:“唐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于歙,其族最繁。”在唐玄宗开元5年(公元717年)丁巳定望族敕中,把“河西汪”等十姓定为“国之柱”姓(另十六姓定为“国之梁”姓,详见本谱第八章“封敕之荣”)。总之,汪源于颍,兴于歙。现在安徽各市、县遍布汪姓,尤其以歙县,休宁、黟县、绩溪为最多。
      现居住于台湾的汪姓,有一部分源自安徽,一部分源自福建泉州。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台湾和澎湖归泉州管辖。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岛上建房二百余间,派兵驻守,以保护海峡两岸百姓正常地进行商贸交易。到了明清两朝,又有部分汪姓人家,从 福建、广东迁居台湾。台南地区的永唐市大湾里,住的都是汪氏宗亲。他们一般信奉“六桂联芳”,但有的也高悬“越国流芳”的金字匾额。
      据史书记载,汪姓在春秋战国和先秦时期,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特别是皖南地区,汪氏人口迅猛增长,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誉;宋元明清至今,以安徽为中心,向浙江、江西、江苏、湖北、山东、河南、福建、陕西、湖南、贵州、四川、宁夏、广东、广西、河北和东北三省乃至全国各地扩散。明末清初以后开始进入台、港、澳地区,并有一批移居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据考证:汪姓人口在宋朝约47万,占全国人口约0.6%,排在百家姓氏第28位;当今达456万多人,占全国人口0.38%,排在百家大姓的第57位。

      除汉族有汪姓外,在满、藏、回、壮、水、侗、傈僳、蒙古、土家、锡箔、东乡等民族中,均有汪姓。

      本次续谱,地域涉及江西省的武宁县、修水县、铜鼓县、瑞昌市(后因故中止),湖北省的通山县。
      武宁汪姓分布在泉口镇的石桥、董山、田富、张田。甫田乡的洋井、碎石、梅澜、罗桥港(外湖村)、石口。浬溪镇的长乐塅(已外迁)。船滩镇的上久、长坪、杨芳源、梅溪、半源、母潭阁、长庆、敷坑、苏家塘、郎窝、铁炉源、辽田、辽山下、甘溪、墈头、辽里、李家湾、辽埠。南岳乡的坳下、邓家山、唐雷叶。东林乡的噪坑、山头、温汤。上汤乡的东坳、泉口、鸡笼下、张家坳、苦竹乱、中塅林、黑坑、王汤、高塘、桃源里。石渡乡的白茅洲(已外迁)、坳上、官田、流洞、东埚、塅里、霞窝、婺山、基坑、下埚、丘湾、新峰村坪上、富岭。石门楼镇的石门楼、银炉、西源、石峡里、锦鸡坳。严阳乡的严阳村。新宁镇的桐林、浊水、东井(因水淹外迁)、石枧、龙腹(因水淹外迁)。其他如鲁溪镇、横路乡、大洞乡、宋溪镇、官连乡、巾口乡都曾有过或今亦有少量汪姓人居住或工作。
      武宁汪姓绝大多数出自焱祖裔下,少量外地来武宁为官为商的汪姓人,本次续谱未动员参与。南岳赞成公裔的汪姓因一向参与,故本次仍然合修。

      修水汪姓分布于庙岭乡、义宁镇、三都镇、四都镇,黄坳乡、汤桥乡等地,这些都是焱祖裔下,大多数是宁公子孙,也有少数是寿公后裔。
      修水除焱祖裔下的汪姓外,还有从湖北崇阳、通山、阳新、湖南澧临、平江,安徽桐城,江西其他县如奉新、高安、南昌等地迁来的。分布在港口、古市、白岭、马坳、渣津、石坳、雅洋、宁州、黄沙港、画坪、何市、靖林、布甲、杨津、上庄等25个乡镇。

      铜鼓县有一支从修水庙岭迁过去的汪姓人,居住在县城、脉滩等地。

      瑞昌市筱源居住有千余口汪姓人,是石桥庄少英公后裔,本次续谱原答应参与,后因刚修建宗祠开支过大,无力再负担经费,又觉得他们于公元1994年修过谱,犹豫再三后退出,是本次续谱最大的遗憾。

      湖北省通山县汪姓分布在通羊镇的井湾、汪家、燕夏乡的北冲村,畅周乡的湖山村(即赤颜),闯王镇的汪家畈、南山、濯港、游龙、杨芎、富家山、浮诞林。高湖乡的芭蕉湾汪家,九宫山镇的大阴坪、西港、荞 麦地,湄港的明水村、岺下村等地,丁口众多,人兴势旺,是本次续谱的中坚力量。
湖北汪姓除伯川公后裔外,应还有两支:一支不知分布于各地,他们曾与崇阳、修水等地合修了《鄂赣湘边首届汪氏大成谱》;另一支是从湖北阳新迁入通山,居住在黄沙铺镇的梅田村与下陈村等地,修水渣津、石坳、港口等地汪姓曾与他们合修过宗谱。


       注:第三章正文完。
           附文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