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9-17 14: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阳汪氏综述
周简王十四年(公元前571年),鲁成黑肱次子颍川侯“汪”诞生,因其有功于鲁,食采颍川,亦称汪侯,系汪氏始祖。二世祖挺,以父名为别姓,仕周,三世祖汪诵、汪芒;四世祖汪锜,年十九,死齐师,亲承仲尼“干戈社稷”之誉。历秦逾汉,支派蕃衍,传三十一世而至龙骧。再上溯,黄帝轩辕氏居姬水,因以姬为氏,凡二十传而至周公亶,周公长子伯禽封曲阜,是为鲁公,再传而至成公黑肱,黑肱子二,长曰“午”,即鲁襄公;次曰“汪”,即颍川侯。故汪氏之先,本于轩辕,族于姬鲁,氏于颍川,望出平阳,为史志所共见。
然而,也有姓氏论者,将我平阳汪氏说成汪芒氏之后。其实不然。考《孔子世家》,汪芒亦称汪罔,孔子谓之漆姓,守封嵎之山,在夏为防风,在商为汪罔,於周为长狄,於春秋为大人,其居在东海之滨(今浙江武康),距中原辽远。汪罔之人皆长大,十倍于长人。春秋时曾来中原,后败于曲梁。或曰其后裔姓汪,汉化后迁往歙州。姓氏论者称我平阳汪氏亦系汪芒氏之后,语出于此。现经考证,实属误解。司马迁之述固有所取,汪芒氏也确有其族,然原文并未涉及汪氏之祖,唯一字之雷同,不加稽考,即断言汪皆汪芒氏之后,未免武断。汪氏之得姓于汪芒,汪罔,不仅《姓氏略》有载,亦见于我汪氏别支谱牒。嗟呼!不但自己不能宗其所宗,连周鲁姓氏亦被篡改,实在可悲!考古之姓氏,多推出于黄帝,炎帝为姓者稀,我汪氏承周之苗裔,伯禽之胤,成公支子汪侯之后,系黄帝之嫡系子孙无疑。狄青之先非长狄,高阳之后不姓高,汪芒和平阳汪氏无关,周姬与鲁颍一脉。
颍川以下於秦汉形成七大支派,除文和公南迁外,其余六派仍以鲁平阳为中心,分居宜阳、北地、清河、扶风、淮阴、广平一带,向全国各地延伸,子孙或名宦周秦,或德超汉室,见诸史册,历历可数。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中原大乱,三十一世祖文和公龙骧将军南渡长江,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定居始新(黟歙),创修统宗谱,以纪行昭序,俾后世子孙知其所来。文和公肇基会稽,荣迁古歙,家族显振,堪称“江南始祖”。
四十世祖叔举公宋(南朝)大明为军司马,初宦寓新安,过临溪,奇其山水,沿溪而入三十里,见登源之盛,遂勇退不仕,侨居登源,於乡里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望重四方,享年九十八岁。公系唐越国公华之高祖父。
陈文帝天嘉九年(公元562年),四十三世祖僧莹袭封戴国公为海宁令又为稷州长史。公识度宏远,遇事有法,义方教子,享年七十四岁,生子三:华、英、荣。陈至德四年,(公元586年),四十四世祖越国公华诞生于婺源,华十八岁从睦州演(或作滨)公习武,以勇侠闻。隋大业间(公元七世纪初),王政不纲,豪杰并起,公从众望,持节歙宣,先保据郡境,后称吴王,为政严肃,赏罚分明,远近赖以平安十余年。唐武德元年(公元622年),华籍土地兵民归唐,高祖封为越国公,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千户。贞观二年(公元629年)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后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伐辽东,诏为九宫留守。华公子九:建、灿、广、达、逊、逵、爽、俊、献;九子八侯(八子俊宋追封为忠佑侯,实为九子九侯)。我李阳汪氏,系公七子忠德侯爽公之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公卒于长安。永徽三年(公元653年),诸子奉柩还乡,葬歙北云岚山,历受皇封,为后代景仰。公弟开国公铁佛英公系华公兴义保民之辅,屡建功勋。越开二公,后世其昌,布六邑以及天下,史称“越开世家”。
华公七子爽字子开,庞夫人生,笃学好士,以忠孝自任,宾亲临门,能吐哺握发迎侍。贞观十八年配右武卫;总章二年授岐王府兵曹参军及岐州刺史。爽公生于武德元年(公元622年),享年五十六岁;德配江阴戴圭女铭,生子二:处礼、处贵,我支系处贵后。
文和公支下至公元七世纪已形成十三大支派,分别居会稽、庐江、休宁、歙州、睦州、豫州、宣州、北野、白阳、葛塘、临溪等地,六州热土,数代风流,或以文章著,或以政事闻,或以德行传,或以商贾兴,蔚为江南巨族,万派同源,四海一家。
四十九代 凤思 仁素公次子,字子仪。约生于唐(周)武则天延载年间(公元694—695年),唐玄宗天宝末年 (公元754—755年。一曰唐肃宗乾元元年戊戌即公元758年)仕歙县令。妣程氏,生子四 ── 文秀、文景、文相、文希。随自任由太平迁故里歙县慈菰,享年七十三岁,葬绩溪汪里村南山下。潜山黄柏、油坝诸支系其后。
凤林,名伦,泾县令,居桃花潭。仁素三子,与诗人李白交往甚密,李曾赋诗以赠。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镇“踏歌楼”今犹存。我支系其后。
六十六世祖宗武公以神童入官学,宏通博雅,名噪宫墙。明初,公抱徽郡老谱及诸图象由婺源大坂迁贵池,先居晏塘,后居李阳河,建祖祠,修支谱,筑庐置产,子孙修业,富比陶朱;后栋公历任昌化,必澜公知麻城,德洽民心,可谓盛世。明末清初,兵连患接,人民流离转徙,聚族之制难行。胜祥公于明崇祯间(公元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由贵池分居潜山东堡;仁海公亦于康熙癸酉(公元1763年)由贵池分居怀宁鳌墩;唯胜贤公支下,田庐依旧,居李阳祖祠左右,以奉万年香火。我李阳汪氏贵、怀、潜三股,人称三秀,沿江而居,一脉相承,均系七十七世祖国文公长子后。国文公子三:曰潮,曰洪,曰灌。潮公之子四:一启、一甲、一凤、一德。贵则祖一甲而宗胜贤;怀则祖一启而宗胜祖;潜则祖一凤而宗胜祥。国才公支下胜鲁公由桐邑黄家圩裔孙相继而承之。因一甲公出继洪公,一凤公出继灌公,故怀、贵、潜三股分别为“潮”“洪”“灌”三支。一德公迁潜北大水。国栋、国梁支下或迁怀,或迁浙,散居各地,更仆难数。
三分宗室后,经漫长艰苦历程,儒商结合,耕读传家,氏族颇有发展,逐步形成三股八堂,即五知堂、五桂堂、四德堂、尚德堂、三元堂、茹古堂、义兴堂、九龙公。本世纪,经鼎革改元、共和开国,社会巨变,人文蔚起。昔日庠生屈指可数,而今学士比比皆是。族人团结奋斗,奔小康。四海一家,永钦平阳祖训;九华三秀,远振越国家声。
除我支上述记载外,据《古今姓氏辨证》称: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汪姓将佐自光州固始(今属河南)随从前往,后在福建落户。宋朝后,粤、贵等省已有汪姓居民。自康熙始,闽、粤汪氏有陆续移居台湾、港、澳,亦有远播海外者。其中不乏翁改汪之“六桂堂”宗亲。
见于史籍之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后,除前述汪华、汪伦外,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两下大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明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戏剧作家汪道昆、汪廷讷。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对普及医学有贡献;有散文学家汪琬;书画家汪士慎,善诗,精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善画梅,为“杨州八怪”之一;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敏捷干练著称,亦善书法;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助书商贩书,得以博览,卓然成家,著述颇丰;有科学家汪莱,精通经史百家之书及天文历算,尤致力于西洋数学,曾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有女作家汪端,编有诗集、小说集;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剧作家汪笑侬。近现代有民国时期,任国务总理汪大燮;有曾于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铭,后于1938年在南京附日,为国人所不齿。还有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等。当代有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有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长,海浃两岸协会会长汪道涵,以“汪辜会谈”形成“九二共识”,从而为海浃两岸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抗日战爭期间,我支怀股镜清公任少将军需,幼平公任安徽第八行政区行政专员兼少将司令。
历来编史,无不以“仕宦”为主线,我平阳汪氏源于北而盛于南,以经商著称,在徽商中处于显赫地位,族人不乏陶朱,然载于史册者微微。民国年间,汪仁昌、汪合记乃潜山巨商首富,抗日战爭期间,先后毁于兵火。
我平阳汪氏,自鲁颍得姓,至今近百代,2566年,汉族,在当今按人口排列之中国大姓中居57位。
越国祠堂系汪氏总祠,现属江西婺源,地名汪王寺。唐贞观年间敕建于此,春秋奉祀。今为江西文物保护区。
李阳汪氏支祠,位于安徽省贵池市晏塘乡。我六十六世祖宗武公始建于明朝初年,前后三幢,前二幢被日寇焚毁,现存后幢。
郡望平阳,即今山东省邹城县。
九十一世孙和一 拜撰
2006年6月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