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大风

外姓资深会员个人资料贴

[复制链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8-27 21: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仁华本家的话代表了我们大家的意思.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470

回帖

8337

积分

新手上路

欢迎广大本家加我微信W3D660466

积分
8337
QQ
发表于 2006-12-25 19: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诚意欢迎海内外人士对汪氏网的关心和支持!
永远为光宗耀祖而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8: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谢聪辉教授

生活与学术经历

毫无疑问地,以师大国文系传统的认知,谢聪辉老师是一位非常特别的老
师.因为其学术专长著重於道教学与民俗学,在台湾中文学界,有兴趣及能力在
这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者,为数并不多.且谢老师正代表台湾道教学者中生代的传
承人物之一,加上其学术上的独特性与专门性,以及师大国文系学风渐次多元自
由,谢老师终能在众多的优秀学者中脱颖而出,於民国九十二年进入师大任教.
一般人或许感到不解,何以一位以中文系为出身背景的学者,会选择「道教」作
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而逐渐累积深厚广博的学术成就 对此疑惑,我们可先从
谢师的成长背景及求学经历加以理解.
谢师出生於台南县官田乡东庄村(紧邻西庄),从小浸润於传统文化信仰之
中,喜欢参与岁俗节庆与庙会庆典.加上邻近麻豆著名的「五王庙」,其中祭祀
的正是与扫除瘟疫有关的神明,祭祀礼仪型态也都属於道教信仰系统.在过去物
质文明尚未过度发展的时代里,宗教在人民心灵层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祭祀
活动与日常生活更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而参与五王庙一年一度的神明大遶
境出巡,则是村民精神上共同的依托与皈依;谢师在此浓厚的宗教氛围中成长,
自然为以后的发展奠下了兴趣上的远因与知识上的基础.
谢师对神话信仰的兴趣开始於大学时期.就读东吴大学夜间部三年级那一年
(白天当小学老师),谢师遇见对他影响深远的神话学专家——王孝廉教授.王
教授笔名王璇,大学毕业后即远赴日本深造,主攻神话学研究,博士班毕业后即
留在日本福冈西南大学教书,并致力中国神话与传说的专门研究,著作丰富且将
神话学研究介绍到台湾.民国七十七年,适巧王师休假,前半年去了法国,后半
年正好到东吴大学兼课.有幸聆听神话大师上课,谢师自然特别认真,王师也对
谢师青眼有加,给予学期96分的肯定;并曾在和同学出游时,私下托同学敦促
谢师务必继续攻读硕士班,让谢师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莫大的鼓励与感动.谢师
原本即对神话,考古,传说等领域的艺术之美十分向往,经过王师的引导与鼓励,
很自然地下定目标朝神话学方面做研究.
谢师在民国80年,如愿迈入师大国文系研究所就读,当硕二要聘请指导教
授时,原计画投身王教授门下,但王教授来信为了谢师继续深造设想而加以婉
拒,但承诺等考上博士班后即加以指导.谢师之后聘请当时的系主任邱燮友教授
指导,选定「帝女神话中人神恋爱研究」为主题,在邱教授细心教导,以及其兴
趣与使命感的驱使下,三年便顺利完成硕士论文.口考时,谢师特别商请著名的
道教与民俗学者李丰茂教授前来考试,这也开始了李教授与谢师的师生情谊,结
2
下了与道教研究不解之缘.
民国八十三年那届硕士班,只有谢师进入本校博士班.当时,谢师是以留职
停薪攻读博士班,李丰茂教授曾邀请担任其研究助理,但因谢师希望更有时间可
以专心上课,所以就婉拒了;但也因此开始到政大旁听李教授楚辞,道教文学研
究与道教文化研究的课,并且加入李教授在家中特别开的道教读经班多年,正式
进入道教神话堂奥之门.由於谢师有志於道教文学作为博士论文研究范畴,但师
大并无此适当师资,因此博二时要聘请指导教授便遇上了难题;因为以当时师大
的规定,指导教授必须有一个为本校老师.经过谢师向当时的系主任赖明德老师
提出申请(赖师在东吴时即教过谢师),希望能聘请两位,并且都是外校的教授:
分别是李丰茂与王孝廉两位教授(一位自付指导费);赖师深入了解其情况需要
后,欣然同意破例,并以专案形式报备,这也算是颇为特别的轶事.
谢师体认到做学问要先博杂再求精深,因此平时读书就颇为庞杂,其研究所
期间,除了选修文学组的课,诸如高明老师,叶庆炳老师,王更生老师(在东吴
即上过王师文心雕龙),汪中老师与邱燮友老师等等名师开的专业课程;也修习
义理组与小学组的研究学分,例如黄庆萱老师,许锬辉老师与季旭升老师等多位
专家开的课.并且开始随同李丰茂老师做台湾道教田野的调查工作,写作相关的
研究论文,一有空并在李师的带领下,向高人学习气功,静坐,紫微斗数以及道
教科仪,以增广其实修的体验.
谢师於硕士班毕业后,曾到明新工专(现已升格为大学)应徵工作.当时的
主考官曾经表示,希望谢师能专心担任讲师工作,然而谢师的意愿乃在继续求
学,攻读博士班,因而并未被录取;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而使得谢师更加
努力而应届考上博士班.博三开始,谢师开始到东吴大学中文系与空中大学兼
课,教授外系大一国文课程;那时东吴的国文课颇有创意,上学期是共同的课程,
下学期即是自由专长教授,这也使得谢师开始尝试教中国神话与台湾信仰文化的
课程.除了东吴外,谢师也到真理大学宗教系兼课,教授道教与民俗相关课程.
谢师於民国八十八年六月毕业於师大博士班后,在林素英老师的引荐下,曾
一度考虑远赴花莲师院工作,但一周因得在花莲五天,家人眷属又都在北部无法
前往,顾家的谢师只好放弃.当时八月,曾应真理大学之聘,短暂半个月做了「博
士后研究」工作;八月中旬就接到了光武技术学院的聘书,开始为期四年在光武
的专任教职,期间继续在真理宗教系兼任.因为谢师在东吴兼任时已取得讲师资
格,按当时大学法规定可受聘为副教授;然而光武技术学院规定第一年只能以助
理教授起聘,满一年后谢师便通过审查,正式成为副教授.在光武四年后,终於
有机会可回母校应聘,因为当时师大有一师资条件缺额是:要能做史学研究,且
有田野调查能力,对於台湾文化,信仰学有专精,且对於相关领域有研究著作者,
这些条件恰好与谢师的专长相符合.归纳至今,谢师的教书生涯相当丰富有趣,
也颇具特色:教过年纪最小的是国小三年级,最大的是空中大学坐在第一排的八
十八岁的老先生,谢师充满自信的微笑说:「那位老先生非常用功,平时报告一
字一字工工整整地写,内容又非常充实,所以我给他打一百分.」这也表现其特
3
别欣赏用功的同学的态度,这点上了他一年后笔者也深深感受到.
理论与实证-谈研究态度与自我定地
谢老师常说道教是民族宗教,就像是活化石般,它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创发
流传,举凡中国文化,文学,礼俗与音乐,都与之有密切关系;并且有许多经典
内容运用,至今都还保存在现代台湾的岁时节庆,生命礼仪与庙会庆典中.因为
台湾居民大多是从闽南,粤东等地移民於此定居,传统道坛也随著族群陆续移
入,故三百多年来,台湾道教始终保持著原汁原味,未遭受太多政治人为的破坏,
因此让台湾这块土地的道教文化传承,成为全世界相关学者公认的瑰宝与欲挖
掘,探索的宝山.
老师的研究除了在道教文学,仪式学之外,也包括台湾民俗文化信仰,希望
探究其与儒家大传统的关系.他以实证的态度发现,儒家的礼仪在祭礼仪式被保
存得最完整,因为人们对於鬼神多半采取敬畏的态度,故不敢有所变更,而成为
坚韧地文化心理结构.谢老师主张对文化的研究,一定要亲身实际地去跑田野,
不能只在家中读经典而已;他常说文献记载往往是片面片段的选择,实际参与观
察才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多层面的意义.像他擅长的道教仪式调查,多半从第一手
道士使用的手抄科仪书语文检资料入手,因为这些资料有许多并未被收录进官方
整理的典籍中;在深入了解其实际演行运用的情形,再考证道藏与相关书籍的记
载,以求取较正确客观的解释.他说过有些研究基督教的外国学者曾说,他们原
以为基督教的仪式是最完美的,而后才发现原来道教仪式更是丰富,尤以台湾田
野为最;因此他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希望尽力研究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
的文化.他最感兴奋地是,在台湾田野听到古道经的仙歌唱赞,重新阅读道经时
整个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与神秘的感应;老师觉得这是非常地有意思,希望
有兴趣的同学,一起跟他去挖掘,享受这其中奥妙与乐趣!
老师的研究与一般人是不太一样的.有些研究者声称他是道教经典研究者,
但他本身却是基督徒,只钻研道教经典,文本的研究,对於其信仰是不采纳的!
老师不太认同这种态度,他强调不一定要成为道教徒,但一定要有尊重与客观的
态度,如此才不会被自己所限制.他诚挚说他具有道士的身份,虽然没有过道士
的生活,但尽量遵守相关的戒约,落实道教先度己再度人的教义精神.老师希望
他能成为道经的义解生,就如佛经的义解生般,专心探讨,研究道教经典中的义
理,并配合田野调查的实证与本身的学习操作,尽量结合理论与实际来做日后的
研究.因此除了经典,仪式外,它对於修养也是十分看重的,尤其是对气的修养;
所以老师平常就会练气,打拳,静坐.他常在上课中强调养生的重要,要学生多
多力行养生之道;他常举道教诸多的养生智慧,说明是可提供现代人一套身心安
顿的有效方法,他要国文系的学生好好注意到这一点.

经验与传承-谈刀梯经验与传承希望
4

谢老师是全世界道教研究学者中,少数真正上过一百零八梯刀梯者,因此有
人常称老师为「道长」,并好奇地问老师:「为什麼会想要爬刀梯 不怕危险吗 」
老师总是认真地回答说:「我不是真的具有资格的道长,那只是为了实际观察调
查的需要.总是身为旁观者,对於里头的仪式,看不到,摸不著,怎麼能了解与
研究了!」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其指导教授李丰茂教授都上刀梯了,作为其研究
生,自然也得跟著上去.采访时笔者接著问:「那有练过功吗 不会受伤呢 」
谢老师说扣掉神秘的一层,如符,咒,诀等运用外,其实爬刀梯除有技巧性的外,
因为那些刀有五,六十公分长,非常地锋利且光滑.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
专心,诚心;第二,则要有胆量与勇气,这也正是其中考验的内涵之一.他也现
场告诉我们一些小技巧:如在踩刀梯时,脚要稳定踩住刀片,不做任何距离的移
动,如此只是脚底凹陷进去,不会被划开,自然也就不会受伤了.
此时老师带有些神秘地接著说,「其实爬刀梯上去是比较简单的,下来换成
踏钉梯就更困难了.」所谓的钉梯,就是一块木板,上面布满著钉子.因为它是
一根一根的钉子,十分的尖锐,假如是扁平足的人爬恐怕就会有危险,因为一般
人的脚都有一个凹沟,可以暂时含住一下;此时两只手臂的力量就显得十分地重
要,因为要尽量支撑全身的重量!.这些全部的过程与内涵意义,他都详细地纪
录在《东港东隆宫醮志》中.从其侃侃而谈的专注态度,爬刀梯对老师来说,不
只是一个毕身难忘的经验,更是一个绝佳地验证机会!
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后,老师与道长的关系如师友般,互相请教其不足处.
例如有些民俗的东西是凭藉著声音去传抄,因此会有很多的讹误;也或许是前人
在口述时,有掉字的情形.当老师在翻阅经典的同时,也会帮忙校正,进一步地
诠释考证,让道长们得以认同其校对的结果,也因此他们十分肯定地说:「这是
我们所欠缺的!」老师也说,很多的东西是跟道长所请教的,而能把这些跟经典
相融合,那麼当解释文化,经典,仪式等表现层面,象徵部分就会变得相当有意
涵.
现今在台湾相关的宗教系所,有道教课程的师资,大多数是李丰茂教授所培
养出来的学生.在国外,像欧洲,美国,日本都有几代的传承,甚至有第五代,
第六代都已出现.因为欧美是一个宗教的国家,所以他们的学者认为宗教是最重
要的!但反观国内,只能勉强地称得上第三代.在李教授之前,有一两人从事相
关的研究,像神话传说,道教相关研究方面等,但研究者著作累积尚少.访谈至
此,老师有些感叹:「道教是我们的民族宗教啊!其他的宗教都是由外国所传入
的,外国人与我们接触最想了解的是我们的道教内涵.」从历史惨痛的经验,让
国民党来台后对宗教采取趋避的态度,所以对宗教教育方面过於压抑,以致於今
日国立大学没有一个有宗教学系;迟至於近几年,本土文化渐受重视,政大才成
立了宗教研究中心,而台大也在筹备中.老师无奈地说:「这在外国人的眼中,
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议的事!」
在老师的读书与研究历程中,由於力学与明师教导,比别人更幸运早一点慢
5
慢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他希望国文系的学生能够重视到这一方面的学习,为自
己开一扇大门.他强调儒学,道学与佛学,本来就是身为国文系学生应具备的能
力,如此对中国文化才能更深入的研究探索;他要尽量多元的选修不同的课程,
广博地学习,并引杜甫诗句:「转益多师是汝师」,与同学互勉为自己培养如金字
塔深厚的基础.
老师对於他的博士论文与许多相关的著作还不是挺满意,虽然多位教授鼓励
其要整理出版,但谢老师他希望多沈潜几年,好好读书研究后,再行修改出版.
谢老师常以《吕氏春秋》言为师应「胜理立义」,并与学生良好沟通,方为「达
师」也自厉.他希望多能好好地在教学与研究工作有所成绩,为培养人才多尽一
份心力,才不会辜负教导过他的父母与师友们,而这一终身志向德业颇值得同学
们学习.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8: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聪辉研究论著目录
专书
(1)谢聪辉.1994.6硕士毕业论文:《帝女神话中人神之恋研究》,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50页.
(2)李丰茂,谢聪辉,李秀娥,谢宗荣.1998.10 《东港迎王—东港东隆宫丁丑正科平安祭典》,台北市:学生书局,278面.
(3)李丰茂,谢聪辉,谢宗荣,李秀娥.1998.11 《东港东隆宫醮志—丁丑年九朝庆成谢恩水火祈安清醮》,台北市:学生书局,216面.
(4)李丰茂,谢聪辉,谢宗荣,李秀娥,李丽凉.1998.12 《芦洲涌莲寺丁丑年五朝庆成祈安福醮志》,台北县:涌莲寺,128面.
(5)谢聪辉.1999.6博士毕业论文:《修真与降真:六朝道教上清经派仙传研究》,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90页(获国科会甲等著作奖).
(6)李丰茂,谢聪辉,谢宗荣,李秀娥,张叔卿.2000.7 《鸡笼庆赞中元——己卯年林姓主普纪念专辑》,鸡笼市:基隆市林姓主普祭典委员会,240面.
(7)李丰茂,谢聪辉.2001.12《台湾斋醮》,台北市:国立传统艺术筹备处,128面.
(8)谢聪辉,吴永猛.2004.12《台湾民间信仰仪式》,台北县:空中大学(印制中)(撰写「道教卷」共九章,约十万字.)
专书论文
(1)谢聪辉.1997.3〈女有所归--中国家庭结构中女子地位研究之一〉, 《第三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研究生学术论文研讨论论文集》,页66-81,台北:师范大学.
(2)谢聪辉.1998.3〈天师道「黄赤」教化的渊源与发展〉,《1997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宗教与心灵改革研讨会论文集》,页327-360,高雄:高雄道德院.
(3)李丰茂,谢聪辉.1999.11编写真理大学《宗教知识教育基本教材》道教课程之,〈道教经典的出世与传授〉,〈道教在台湾社会的发展〉,〈台湾所见重要道教科仪〉,〈道教与中国人的生命礼俗与岁时节庆〉,〈道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道教神职人员组织与传度制度〉,以及等九章,共八万字,台北县:真理大学宗教系.
(4)李丰茂,谢聪辉.2000.4〈道教与台湾家庭的关系〉,收录於《家庭与宗教研讨会论文集》,页45-80,台北:世界基督教统一神灵协会.
(5)谢聪辉.2000.5〈己卯年「鸡笼中元祭」道教科仪析论〉,收录於《光武工专八十八学年度研究奖助论文集》,页30-55,台北县:光武工专.
(6)谢聪辉.2000.12〈道教的两性观----从教义,制度与修练看道教的性别意识〉,收录於《2000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宗教与心灵改革研讨会论文集》,页31-73,高雄:高雄道德院.
(7)谢聪辉.2002.10〈道教的特质〉,收录於《辅大宗教系二000年宗教交谈研讨会论文集》,页356-362,台北县:辅仁大学.
(8)谢聪辉.2002.12〈台湾民俗信仰中的岁时节庆与生命礼仪〉,收录於《真理大学宗教系台湾民间信仰基本教材》,页90-105,台北县:真理大学.
(9)谢聪辉,陈淑芬.2002.8,《传统医学杂志》第十三期,页19-28.
(10)谢聪辉.2002.11,收录於《2002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宗教与心灵改革研讨会论文集》,页30-69,高雄:高雄道德院.
(11)谢聪辉.2003.11,收录於《台湾中医口述历史专辑》,页201--208,台北市:中华民国传统医学会.
(12)谢聪辉,陈淑芬.2003.11,收录於《台湾中医口述历史专辑》,页209--221,台北市:中华民国传统医学会.
(13)谢聪辉.2003.12〈道教斋仪部分期末报告〉,收录於《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九十二年度「台湾道教斋仪音乐资料采录暨数位化诠释典藏计画第一期:以台南地区为主」成果报告书》,宜兰县: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期刊论文
(1)谢聪辉.1997.3〈高唐赋中「未婚」神女神话的民俗意义〉, 《中国学术年刊》第十八期,页241-272.
(2)谢聪辉.1998.7〈女有所归--台湾冥婚仪式的文化意义〉,《台湾人文》第二期,页131-150.
(3)谢聪辉.2000.8〈中国人的鬼意识与鬼节〉,《联合文学》第十六卷第十期,页34-38.
(4)李丰茂,谢聪辉.2001.4〈道教概论〉,《宗博》第二十四期,页2-3.
(5)李丰茂,谢聪辉.2001.4〈道教与台湾民俗生活〉,《宗博》第二十四期,页4-5.
(6)谢聪辉.2001.4〈度己度人,度生度亡-道教界对「九二一重建」的关怀与祝福〉,《陪伴》第十期,页24-27.
(7)谢聪辉.2002.3.1,《当代》第一七五期,页30-43.
(8)谢聪辉.2002.9,《传统艺术》第二十二期,页8-10
(9)谢聪辉.2002.11,《传统艺术》第二十四期,页8-11.
(10)谢聪辉.2002.10,《大道文化》2002年10冬季季刊.
(11)谢聪辉.2004.6〈台湾正一道坛献供仪式与内涵析论〉,《台湾师大国文学报》第三十五期,页96—131.
(12)谢聪辉.2004.11,《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十五卷三期,页6—19.
研讨会论文
(1)谢聪辉.1999.10〈六朝道教上清经派仙传叙述笔法析论〉,发表於台湾宗教学会十月份月会「道教与文学」议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2)谢聪辉.2000.8〈道教的两性观〉,发表於环宇国际文化基金会主办的「宗教与两性关系论文研讨会」,鹿港:鹿港镇图书馆.
(3)谢聪辉.2001.8〈道教与台湾家庭〉,发表於大陆茅山举办「二十一世纪道教的展望研讨会」.
(4)谢聪辉.2002.5,发表於新竹玄奘大学宗教系举办「第一届全国道教学论文发表会」.
(6)谢聪辉.2004.9〈四隅方位:汉代式盘与道教科仪的运用析论〉,发表於2004.11.6师大国文系主办之「第二届儒道国际学术会议:两汉」.
学术杂文
(1)谢聪辉.1998.5 〈杂学博通的「六合」-专访李丰茂教授谈学习与创作〉,收录於《阅读之旅》下卷页242-253,台北:联副文丛.
(2)谢聪辉.2000.9 〈度己与度人:访道教园丁李丰茂教授〉,收录於《台湾宗教学会通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3)谢聪辉.2002.8,华梵大学2002年宗教营演讲资料稿.
(4)谢聪辉.2002.8,台北保安宫2002年中元祭新闻稿.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398

回帖

8135

积分

风云使者

白衣天使

积分
8135
QQ
发表于 2007-8-24 23: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g
安徽怀宁汪勇.向本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2 20: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majialooker
标题: 求助

时间: 2007-10-12 19:03
内容: 尊敬的斑竹
  您好,
  我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虽非汪氏,然而最近在研究徽州历史的过程中,越发感受到从这里发源的汪氏宗族的非凡魅力,一个宗族历千年依然兴盛,环目四隅而罕见,这也愈发激发了我对汪氏宗族的兴趣,看到贵论坛所收集整理的宗谱信息,非常希望得以阅览,倘得因此而有一学术上之成果,不惟促进鄙人研究,亦可发扬光大汪氏宗族。万望斑竹不吝给予权限。我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07级历史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赵思渊。班主可核查确认,绝不会将信息用于不正当途径,但求学术精进,更深入理解汪氏宗族而已。

  敬启

                                          求学者赵思渊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1214

回帖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建公支下绩北坦头“世承堂”汪氏

Rank: 8Rank: 8

积分
32646
发表于 2007-10-12 21: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亲热烈欢迎学者赵思渊先生,为共同宏扬汪氏文化而携手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21: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林烟
标题: 认证会员

时间: 2007-11-17 20:58
内容: 汪氏宗亲网认证会员申请表



姓名邵凤丽       性别 女         出生1985年5月

地址 北京师范大学06硕士  邮编 100875

电话 58801539  QQ154484236   E-mail freedom315@163.com

选项: [回复] [删除] [返回]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90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我是祖籍婺源的桐城南乡会宫程宗

Rank: 6Rank: 6

积分
12795
QQ
发表于 2008-6-2 16: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并非是灌水,而是好久没来了。
我现在在合肥的公司任职,仍然机电产品销售,经常出差陕西。
家谱研究QQ:517798539
祖籍婺源 我在合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091

回帖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3091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8-6-2 20: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站在傍观者的角度来研究汪氏文化,其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很客观的,很有参考价值,就象前几年有一本叫<<用第三只眼晴看中国>>的书中叙述和观察当今我国国情,他们说的比我们自已说自已要客观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