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江右书生

明汪道昆<<天寶江氏家譜序>>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2: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汪道昆的诗歌建树。和七子派多数成员一样,汪道昆以为宋儒理兴而诗衰。他盛推七子再造一代明诗的宏业,“北地以清庙遗音,一洗里耳;济南白雪、江左钧天,其一先登,其一高峙,共一张广乐,集大成三者,皆人杰也”⑿ 汪道昆、王世贞同年进士,并称文坛“两司马”,但是道昆述说师渊,将“王、李”比作诗坛“孔子”,自己甘作圣人高弟子“颜回”,“圣代只今王与李,相得大冶铸颜回。”⒀ 道昆自比“颜回”,容易引人误解,以其不过步“王、李”后尘的小角色。事实上,《太函集》大量诗序,精僻见解时出。山人俞安期挟《蓼蓼集》游新都,请道昆作序。汪道昆序云:

  大方家有言,当世之诗盛矣,顾上不在台阁,下不在山林。不佞既然且疑,尝测其埃。上焉者,务经世安事,雕虫较若悬衔,轻重辨矣;藉令身隐而下,居业不迁,极远穷高,幸有全力,是宜为国工,而归咎席,何据?夫诗首国风亦犹之乎天风也。风之起也,为冷风,其积之厚也,为培风,搏扶摇羊角而上,为刚风,三者皆雄风也。不恒为厉,不重积为飘,不戢为融,风之衍也,是谓雌风,众雌无雄,身与名骨下矣,又其下则风波之民也,宁诓托山林为名高?……要之积斯厚,厚斯培,氵风 氵风乎其音也;蓬蓬乎其行也,廖廖乎其与天籁鸣也。语师古则无成心,语师心则有成法,其斯为楚之遗、汉之逸、杜陵之王父尸乎?于是载其籍曰《蓼蓼》,登山林而上之矣。⒁这段文字至少提供以下几则信息:一是诗不在台阁,不在山林,而在布衣。明诗走向何处,一直是明叶后叶诗人苦思冥想的问题。李梦阳晚年提出“真诗在民间”一说。汪道昆则从俞安期一类的布衣山人那里找到答案。所谓《国风》即是“天风”,也就是重申“真诗在民间”。二是师心与师古二者不可偏废。汪道昆以为诗道衰落,宋儒始作佣者,“宋儒以道自任,志三代而身六经,猥云质有其文,贵其质而已矣。夫蒉桴土鼓不比于韵,如必任质而后,宜夔其穷矣,始其人可知也,于法云何?”⒂汪道昆反对只讲理质、不贵性情。三是推崇天籁之呜为雄风,包括持风、培风、刚风。拎风清爽而美,俊逸而飘;培风湍急而奔,劲健而道;刚风气清激越,健举而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2: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函集》录诗十四卷一千七百余首,诸体皆备,内容庞杂。汪道昆有督兵抗倭、阅视蓟辽边务的人生阅历,其诗宏大雄健,洗去空声大语。万历三年(1575),汪道昆视兵塞上,与兵部尚书谭纶等人燕山勒铭,道昆《登雾灵山说法台》可辨者仅首、末二句,首句:“山盘大漠攀苍天”,结句云:“华夷万里见封禅。”⒃句雄健。汪道昆与戚继光在戎马生涯中建立了浓厚的友谊。戚继光,字元敬,山东登州人,抗倭明将,亦能诗。汪道昆赠答戚继光诗,豪迈健举。如云:

       田士投知己,分悬比太阿。
       星文开瘴海,夜色倒明河。
       决胜千人废,论功百战多。
       审奸空眸睨,天意岂磋跑。

  诗题即序:“威将军铸良剑二,谒子铭之。托以久,要遂分其一,省属火,故物悉亡,独舍中儿抱剑出火中,赖得脱。归于家,弟幸其有灵,为之弹铁而歌,作诗三首。”⒄戚继光、汪道昆在福建分剑,约定以奇功抱国门。二人的三次“合剑”乃相互顾志、友谊笃纯的见证。汪道昆《宝剑篇》作万历十五年(1587),诗序纪事云:“壬戍(嘉靖四十一年)之秋,元敬人间,三捷,偕余目击间班,不鼓而盟,则良剑二分,佩之,所不询闽者如此杖。丙寅(嘉靖四十五年),余释闽事。戊辰(隆庆二年),元敬人朝,剑始合于虎林,信宿而别。壬申(隆庆六年),余奉使大阅,再合蓟门。乙酉(万历十三年),元敬谢南粤人新都,三合于白榆社。乃今元敬已矣,故剑不知其存亡。余弹铗长歌,盖有感于和夫季子云耳。””长诗铺陈其事,一唱三叹,“将军乘胜奉专征,横海楼船下赤闽。行处饶歌朱经曲,擎来铁网苍龙精”;“风胡司难星辰落,欧阳临池鳞甲生。湛如芙蓉出秋水,白霍如电起青萍。”李攀龙用“紫气”、“雄关”点缀诗面,毕竟空疏,诗境大打折扣。汪道昆深得人生阅历之助,诗语道劲,气势雄宕。

  汪道昆晚年结肇林禅社,心境平实,诗风清俊而逸,按他的自喻即是“拎风”。《太函集》卷 119收五言绝句97首,《鹿溪》、《南溪》自然妙趣,读之有夏浴清溪、渴掬山泉之快。《鹿溪》诗云:

  群饮下长林,春草绵绵,鹿步跑后不已,自然情态呼之欲出。“斑龙”,喻群鹿。诗人睹此诗情画意情景,如入桃源仙境,意兴勃然,故云:“愿言驾斑龙,相过浮丘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2: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安诗人,在七子大群体中,又构成新安诗派,它的活动直延整个万历时期。公安派和竞陵派风靡诗坛之际,新安诗人虽群体分散,仍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构成诗坛不可忽视的一支。汪道昆为诗派盟主,王寅、江民莹、潘纬、陈守友乃派中管旧,重要诗人有汪道会、道贯、潘之恒、谢陛,吴守淮、汪淮、李敏、汪少廉、程可中、程汉、方于鲁、吴可封、谢陛等人。

  王寅,字仲房,一字亮卿,就县人。父为商,贾于淮北。仲房少年倜傥自负,具文武才。以高才为诸生祭酒。弃诸生,北走大梁,问诗李梦阳不遇,遂人少林习兵杖。家产尽破,复辞家远游。与徐渭、沈明臣同客胡宗宪幕府,参与抗倭。中年习禅,自号十岳山人。曾与高应冕、祝时泰等人组织西湖八社。王寅有《十岳山人集))4卷《西湖八社诗贴》亦存其诗。此外又辑有《新都秀运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2: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淮,字禹又,号松萝山人,休宁人。国子生,诗程古昔,取材庀宏,象合意协,“论诗苦爱仲长统‘乘云无辔,驰风无足’之语,以为诗家风轨,殆非俗流也。”⒆有《禹又诗集》八卷,汪道昆、王世贞为序。

  陈守友,字达甫,休宁人。有《陈太甫诗集》。咏岳武穆诗云“西湖莽埋没,中土日销沉。五国杜鹃梦斤城都护吟。”《新都秀运集》以其“典实老苍,高出几品。”陈守有、汪淮、李敏编撰《新安诗集》。三人俱休宁人。李敏,字功甫,号浮丘山人。王寅以其“窗间树鸡栅,篱落晒牛衣”诗句“宛然山居之风,前未道及”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2: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道贯(1543-1591),字仲淹,汪道昆弟。与汪道昆一起组织丰干社、白榆社,广交后七子诗人。诗法汪道昆。与道昆、从兄道会称“三汪”。有《汪次公集》。王世贞《题汪仲淹新集后》:“其为古文辞,雄爽有调,而或不免土衡之芜。余每一规之,辄一小异。今年与李本宁、来不疑自谷共中来,则恂恂长者。已而尽出新篇,读之,沈着温茂,一倡三叹,有余音矣。”“汪道会,字仲嘉,诸生。道昆卒,与潘之恒交最密。

  潘纬,字仲文,一字象安,歙县人。少年攻诗,不甘常调。家白岳之下,隐居诵读,萧然布素。尝人资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列朝诗集小传》云“余观仲文,攻苦精思,摆脱凡近,如秋水芙蓉,亭亭自远。仲房亟称其‘郭外关河远,樽前岁腊残’。‘旅馆午寒闭,江城秋雪飞’。未足蔽仲文也。”汪道昆《潘象安诗序》云:“古者诗在阎巷,当世率以反舌,而低布衣,如得象安一鸣,则希有鸟也。”

  潘之恒,字景升,歙县人。出身商而仕家庭,少年以古文辞受知汪道昆、王世贞。挟策赴公车,连不得志。禀性豪宕,喜周急人难,又不治产业,家产日衰。新安诗派新秀,白榆社始创七人之一,汪道昆《赠潘景升北游序》云:“都人士代兴者,吾尝以锥末得景升。”o万历中,与公安诗人交游,人公安派。生前刻诗集《蒹葭馆集》、《如江集》、《涉江集》、《鸾啸集》、《漪游草》。

  程可中,字仲权,休宁人。家贫,博学,能诗。有《汉上集》22卷。人汪道昆白榆社。游京师,与梅守箕、何白、潘之恒结社。其人短小精悍,傲放任侠,尤好山水。钱谦益论其诗在潘之恒、何自间,又云“仲权尝语余:‘李本宁以诗文称雄霸,人莫敢置一辞,余得其赠诗,直规之日:‘公才不逊古人,亦落界州、太函案自耶?’本宁拱手叹服,以此知其真长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2: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道昆卒后,新安诗派涣散。潘之恒人公安派,程可中从派中逸出。新安后起诗人如郝公淡。谢于楚与袁宏道、中道交游。坚持复古的不过汪道会、谢陛数人。新安诗派,除汪道昆官至兵部侍郎,潘纬斥资人为中书舍人外,其他如王寅、江淮、吴守淮、陈达甫、谢陛、潘之恒、程可中,都是山人之流。王寅、潘之恒、汪道昆、道贯、道会俱出身由商贾人士的家庭。程氏、汪氏为新安大姓,新安诗派以江氏和程氏诗人居主。概而言之,新安诗派是个地域性的诗歌群体,取法复古,诗歌创作不失自成一家言。

  

参考文献:
①④ 李维《大地大房集》卷13(苏堂集序》。
②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3。
③ 汪道昆《大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
⑤《大函集》卷23《汪禹义诗序》。
⑥《大函集》卷43。
⑦ 汪道昆《副墨》集前附《法命》。
⑧《大函集》卷7《送龙相君考绩序》。
⑨《大函集》卷76。
⑽⑾ 自州山人续稿)卷17《卓程用光禄进汪司马及仲季诸社友大会西湖南屏,选会征声,分韵赋诗,伯王以高字的风寄,悼余同作,得二首》诗一、诗二。
⑿⒂ 汪道昆《太函集自序》。
⒀ 《大函集》卷12of夜坐与少连(谢陛)谈艺四绝句》诗二。
⒁ 《大函集》卷25《辛辛集序》。
⒃ 见1987年4月 7日《北京日报》副刊《第一碑》,转引自徐继方《汪道昆年谱》第49页。
⒄⒅ 《太函集)卷l09。
⒆⒇ 钱谦益《列前诗集小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3: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商人一般是聚族经商。如汪道昆的曾祖父汪玄仪业盐,“诸昆弟子姓十余曹,
皆爱贾,凡出入必公决然后行”。(《太函集》卷1)休宁商人汪福克“贾盐于江淮
间,艘至千只,率子弟往来,如履平地。”(《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由于族人经
商者众,为增强凝聚力,徽商便大修宗祠,以通过宗族的尊卑长幼加强对族众的控
制.  日本学者臼井佐知之指出:黟县弘村汪氏,明万历年初82世盐商汪元台举族迁徙到浙江杭州。歙县黄岗汪氏,明永乐时举家迁居湖北汉口,后又分流到襄阳、太原、重庆。
(《徽州汪氏的移动和商业活动》,《中国社会和文化》第8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3: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王世贞,是本朝数一数二的散文大家,又和张居正同年得中进士,按理说应该情谊
深厚,然而清形却不是这样。王世贞一心想做尚书,多次主动向张居正表示亲近,替他
的父母作寿序,又赠送了许多礼物,包括一件极为名贵的古人法书。但是张居正却无动
于衷,反而写信给王世贞,说什么“才人见忌,自古已然。吴干越钩,轻用必折;匣而
藏之,其精乃全”。前两句恭维,其后则把王比作脆弱而不湛使用的武器看待,只能摆
在盒子里让人赞赏他雕铸之美,却不能用以斩将夺旗。王世贞当然不曾忘记这段羞辱,
他日后为他的同年作《张公居正传》时,也就以牙还牙,行间字里,酸辣兼备;其中提
及申时行,也多轻蔑之语。
  还有一个文坛健将汪道昆,凑巧也是张居正的同年,他官至兵部侍郎,有一笔由他
经手的边防公款,经监察官查核认为账目中有不实之处;而汪提供的报销,却用华丽动
人的散文写成。张居正对此事极感不满,他铁面无私地在一封信上指出“芝兰当路,不
得不锄”。汪侍郎虽有芝兰之美,然而却开放在众人行经的道路上,管理公路的员工张
居正也不得不把这名花异卉一锄所去。这封信刚刚写完,汪道昆就被迫退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3: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汪道昆的几个问题

--------------------------------------------------------------------------------

【作者】金宁芬


汪道昆和他的《大雅堂杂剧》四种,对于治古典文学和戏曲史的同志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历来对他的评价不高;各家文学史和戏曲史中虽提到他,却都语焉不详;建国后,也未见有对他的生平和作品进行全面论述的文章。近年来,随着天都外臣《水浒传·序》的日益受到重视,汪道昆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已有人提出重新认识汪道昆的意见。笔者不揣浅陋,就此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正于学界。

一、方外司马何许人?《蔡足乞 杂剧》何为作?

明末陈弘绪曾撰《方外司马杂剧序》,此文被清人卫泳视为晶莹如冰雪的佳作而编人晚明百家小品集《冰雪携》。《序》在论述了“屈原之后无骚,子美之后无诗歌”以后,继曰:

方外司马何人乎?《蔡足乞 杂剧》何为而作乎?其幽愁抑郁、悲愤感慨诚不可知,然其技则几与屈原之《骚》、子美之诗争胜矣。夫其技何以至于此也,可叹也。尝试于高堂静夜,灯火交荧、鼍鼓逢逢、哗呼雷发之际,进俳优发场歌之,当必有发上指而髯怒张者……

陈弘绪将方外司马杂剧比于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诗歌,评价可谓高矣。陈弘绪好博览,喜撰述。他的父亲陈道亨因反对魏忠贤用事而去职;他自己也曾因忤阁臣而被劾逮问。他推崇方外司马杂剧,显然是因为这部杂剧所抒发的“幽愁抑郁、悲愤感慨”的感情,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而杂剧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也使他赞叹不已。

那么,这部曾经受到如此推崇的杂剧作者方外司马究竟是谁呢?《蔡足乞?杂剧》又因何而作呢?三百多年来,这两个问题始终未见解决。《蔡足乞?杂剧》今已失传,在明清两代的“曲目、“曲录”中均无记载,傅惜华先生编的元、明《杂剧全目》中也未提及。近年出版的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据陈《序》增人此剧,但列于“元明阙名作品”之编(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然而,这两个问题果真就不能解决了么?

其实,方外司马就是汪道昆,下面试述其详。《明史·文苑》有汪道昆小传数行:

汪道昆,字伯玉,世贞同年进士,大学士张居正亦其同年生也,父七十寿,道昆文当其意,居正亟称之。世贞笔之《艺苑卮言》日:“文繁而有法者于鳞,简而有法者伯玉。”道昆由是名大起。晚年官兵部左侍郎,世贞亦尝贰兵部,天下称“两司马”。世贞颇不乐,尝自悔奖道昆为违心之论云。

汪道昆曾任兵部左侍郎,见于多种文献记载,毋庸置疑。兵部左侍郎,通称“司马”、“左司马”。“司马”之前加“方外”二字,说明这个司马已经或至少意欲置身“世外”。汪道昆“中岁事佛”,1他的《太函集·自序》说自己“壮而游方之内,乃始有闻;疆而为方外游,乃始有觉。”晚年家食,他僊僊于方外之游,曾于肇林大作佛事,主檀樾,建无遮会。2

以汪道昆的经历而言,他有可能别署“方外司马”之号。事实上,他也确曾用过这个别号。《太函集》卷七十九有一篇《三蹙升中颂》,末有“帝命方外司马汪道昆勒之石”句。同书卷八十五有一篇仿枚乘《七发》而作的《七进》,中有“于是方外司马历阶而进日”句,又一次用了这个别号。汪道昆用过的别号很多,如太函氏、函居士、高阳生、高阳酒徒、天游子、泰茅氏等等。这些别号,和他的居室、嗜好、经历、思想都有一定的联系。方外司马只是汪道昆众多名号中的一个。

汪道昆为什么作《蔡足乞?杂剧》?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须了解这部杂剧的内容。这部杂剧虽已失传,其内容尚可考知大略。元明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有蔡疙疸这个人物。他在自报家门时说:

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阶下小民闻吾怕,则我是势力并行蔡衙内。自家蔡衙内的便是,表字蔡疙疸。我是那权豪势要的人,嫌官小做不的,马瘦骑不的,打死人不偿命,长在兵马司里坐牢,我打死人如在房上揭一片瓦相似这个蔡疙疸倚势挟权、强抢秀才刘庆甫之妻,后由梁山英雄“替天行道”,擒得蔡衙内,斩首街前,帮助刘庆甫夫妇重聚。明传奇《木梳记》写的也是这个故事,秀才之妻名李幼奴,扮货郎救幼奴的英雄是李逵,均与《黄花峪》相伺。惟蔡疙瘩作蔡足乞搭,刘庆甫作刘庆山,接应者鲁智深作一丈青。二剧的情节不见于小说《水浒传》,一以杂剧形式,一以传奇体裁,写同一故事,可见这个故事在当时颇为流行。王古鲁先生在日本访书时曾抄录“内阁文库所藏,中土已佚”的明崇祯版《鼓掌绝尘》小说中的一段文字,3即第三十三回所叙上元佳节“走马灯”上的28个戏文故事。在节日用来装饰走马灯以娱乐群众的故事,当然应是民间家传户晓的,如“董卓仪亭窥吕布,昆仑月下窃红绡。时迁夜盗锁子甲,关公挑起降红袍。……”等等。其中一则即“会跌打的蔡扢搭飞拳飞脚”,证明蔡足乞?的故事在明代民间,确实十分流行。《蔡足乞?杂剧》当然要写蔡足乞?。从《黄花峪》、《木梳记》中我们得知,蔡跎路即蔡衙内足乞?、疙疸、扢搭,只是写法的不同),是权豪势要的代表。那么,汪道昆在剧中是抨击这个衙内呢,还是为他作翻案文章?

汪道昆曾于万历十七年以“天都外臣”之号为小说《水浒传》作序。说天都外臣就是汪道昆,有基本上与汪同时的沈德符(汪离世时,沈已十六岁)《万历野获编》的记载为据:“今新安所刻《水浒传》善本……前有汪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臣者。”(卷五)汪道昆《太函集》中虽未见用“天都外臣”之号,但其诗中记述“我所居兮在天都”(《七襄诗》之二),“新筑傍天都”(《谼中感旧四首》),自称“柴桑帝外臣”(《丙子元日》),都可证明沈德符之说无误。

汪道昆在《水浒传·序》中指斥蔡京、童贯、高俅等为“窃国之大盗”;认为徽宗北辕之辱,盖因重用此辈,咎由自取;歌颂水浒英雄“有侠客之风,无暴客之恶”,“非庸众人也”;表现了作者痛恨权贵,同情起义英雄的思想态度。这与他在《骤进论》中批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为“有民誉”而被罢官的大夫鸣不平的态度是一致的。由此看来,汪道昆在《蔡跎路杂剧》中不可能为蔡衙内涂脂抹粉,何况这个衙内,在民间戏曲中早已成为横行无忌、做尽歹事的权豪势要的代表。

对于揭发昏君、权奸罪恶,歌颂农民起义的《水浒传》,汪《序》赞其“如良史善绘,浓淡远近,点染尽工……”以之与《史记》并提,奖为“千秋绝调”,认为这样的书“固以正训,亦以权教”。汪道昆把封建统治阶级诬为“诲盗”之作的《水浒传》说成是可以正其训导,发挥教化作用的史书,其胆识亦足惊人。

在《黄花峪》、《木梳记》中,蔡足乞?的故事实即水浒英雄除暴安良的故事。《蔡足乞?杂剧》有可能仍写蔡抢李幼奴、后被梁山好汉斩首的故事,也有可能写蔡的其他罪行。联系陈弘绪说此剧抒发了“幽愁抑郁、悲愤感慨”的强烈感情的那段议论,以及汪道昆在《水浒传·序》中所表达的思想,可以推测,《蔡足乞?杂剧》当也是一部揭露、抨击官府黑暗、权豪横行,描写并歌颂梁山英雄扶危济困、为民锄害的“水浒戏”。

然而,汪道昆不是曾官至正三品的兵部左侍郎么,在历来的评论中,都把他作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正统封建文人中的一员。他的“幽愁抑郁、悲愤感慨”由何而来?他赞美《水浒传》、亲谱“水浒戏”的离经叛道思想因何而生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对他的生平作一番考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65

帖子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13: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有关汪道昆生平的几点考辨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汪道昆生前似乎是文章、仕宦两相得,可称幸运。例如《静志居诗话》云:“闻伯玉晚年林居,乞诗文者填户,编号松牌以次给发,享名之盛几过于元美。盖元美所推奖二人,于鳞道峻,仕又不达,伯玉道广,位历崇阶,人情望炎而趋,不虑其相埒也。”这种看法,影响所及,在今人的有关文章中也说“汪道昆官运亨通”,在世时,官位抬高了他的文名。其实,事情并不尽然。为便于论述,这里先简略介绍一下汪道昆的生平:

汪道昆(15264一1593),字伯玉,号南溟、南明。安徽歙县人。出身盐贾之家,至汪道昆始业儒。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后,历任义乌知县、北京户部江西司主事、兵部职方司主事、武库司员外郎、武选司员外郎等职。嘉靖三十六年(1557)升湖广襄阳府知府,嘉靖四十年升福建按察司副使,两年后任按察使,又于翌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提督军务巡抚福建地方。嘉靖四十五年(1566),罢归。隆庆四年(1570)奉钦命以原职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后以右副都御使巡抚湖广,兼赞理军务。六年,升兵部右侍郎,奉钦依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阅视蓟辽保定边务。万历元年(1573)升兵部左侍郎。万历三年(1575)致仕。

从简历看,除嘉靖四十五年和万历三年两次罢归以外,确可说是步步高升。汪道昆精于文治,又擅武略。他为义乌令时,息讼争,平冤案,邑人称为神明。他教民讲武,邑民多英勇善战,后戚继光募以抗倭,名闻天下。汪道昆胆略过人,任福建按察副使,会福宁兵变,他单骑入军门,斩首事者,一军皆肃。倭寇入闽,戚继光率卒八千赴援,汪为监兵,二人共相谋划,屡出奇计,大破敌寇。汪道昆匡时济世、以身许国的耿耿忠心和奇谋胜算,不避锋刃所建立的功绩,使他多次受到嘉奖,在仕途上节节上升,他的祖父母、父母、妻子也都受到赠封、并移荫及第。但是正当他可以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罢官闲置四载;又在知命之年诏准归里,林居近二十年,直至离世。两次罢归,原因何在?这是必须弄清楚的。

嘉靖四十五年之罢归,据汪道昆之子无竞所编《汪左司马公年谱》云:“四月,中丞台灾,以烦言奉钦依回籍听调别用。”王世贞在贺汪道昆父母七十“寿序”中载此事日:“……汪公(道昆)以破岛夷积功至御史中丞督抚闽,后先闽中者七阅岁,而中流言听移镇归。翁(指道昆之父)迎司橐而枵然无余奉积也,盖皆以养士矣。”(《弇州山人稿》卷六十一)与汪道昆交情至深的龙膺于《汪伯玉先生传》中记:“……岛夷就平,方献馘露布上,而悍卒干纪,先生法绳之,遂哄。忌者借以诋訾先生,解闽事。”(《纶隐文集》卷三)其后谈迁《国榷》卷六十四则云:六月,“罢福建巡抚右副都御史汪道昆。时右中允陈谨忧居,其舍人与卫卒殴,谨出解之,被伤,卒。南京口科给事中岑用宾劾道昆贪污纵士也。”由上面这几条记载看来,汪道昆罢闽事的主要罪名是“贪污纵士”。但他归里时,行囊空虚,俸禄皆以养士用尽,这贪污的罪名显然是恶语中伤;悍卒违反军纪,汪道昆绳之以法,仍被“纵士”之名,不亦冤乎!汪道昆在致《宋宪长》书中曾言及自己释闽事的原因,他说:“古之善用武者,必先行陈辑穆而后有功,河曲之师虽宣子犹将败绩。昔之在事区区独此心耳。乃今不日辑穆而日比周,则不佞之罪也。”汪道昆可谓善治军者,他知道首先须求得军内和合亲睦,而后才能有功,谁知却被攻击为结党营私。他在致《张中丞》书中曾云“不佞去闽滋久,罪状弥彰”,要求“为之一洗”。

万历三年之乞归,据《年谱》云:“时刘侍御疏触江陵,江陵齮齕之,公(道昆)闻言不入。又江陵方引用某为上卿,佯问公,公直摘其瑕,执政意滋不怿。遂上书陈情终养,上许之。”自称“后学”的蓝文炳《汪司马先生年谱·序》云:“(先生)终以雎鸠之司,再拜司马之命。于是,有执政某者,先生同年也,抗诤不合,遂致为臣峰谷幽栖……”汪道昆与张居正同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万历初,张居正柄国。这两条记载都明确指出,汪道昆是因忤江陵——张居正而放归。汪道昆在致《陈侍御》书中曾言:“……乃今之在事者,或不免以奴隶视干城,而以腹心视夷狄,一何倒行而逆施哉!不孝在闽、在蓟两以此而中人言…一”对执政者以奴隶视武将,表示了不满,言明自己因此而中人言。《得南台弹事》中云:“人难容执戟,我易避当门。”提到了他请归的原因。《太函集》中有几处明显流露出对张居正的不满情绪,虽然说的是别人的事,如《胡少卿墓志铭》中说“江陵专国”,《明二千石麻城丘谦之墓志铭》中说丘谦之父原与张居正相善,守忠州时,因上书张居正“论时政得失,江陵恚甚,立罢之。”

对于自己两次因人言罢归,而冤屈不得洗白,汪道昆内心是十分愤怒和痛苦的。他清楚自己屡中流言是因“自恁恣睢,夙婴众恶”(《致许相公》),而“功高见忌”(《致李宁远》)也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汪道昆不仅为自己“奉干戈则劳而蒙诟”(《吹剑集序》)扼腕,亦为他熟悉的、相友好的一些将领所受到的不平待遇而气愤填膺。在致《许相公》、《张督府》书中,述及胡宗宪“内不顾身家,外不顾毁誉,上不避刑戮,下不避猜疑”,挽东南于危难,其保国安民之功“独优”,而“其受法尤烈”;抗倭名将戚继光功勋卓著,却以贫死,“闻病革无以为汤药费,身后愈益寥寥”,“邮典不及闻之”。他与戚继光共事二十五载,相视莫逆。叙述中,其愤激不平之情显然可见。

了解了汪道昆仕途上的坎坷,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在《水浒传·序》中表现了痛恨权贵、同情并赞美起义英雄的思想态度,为什么会满怀“幽愁抑郁,悲愤感慨”之情编撰《蔡足乞?杂剧》。

汪道昆不失为一个正直的封建文人。他考中进士时,大学士夏言知其才,欲罗致门下,他却说:“士之始进,如处子醮而从夫,何可以不正也?始进不正,令终难矣。”遂不见而得义乌令。嘉靖四十年,他由襄阳知府转福建按察司副使,明为升迁,实因不肯趋奉而受排挤。隆庆六年,汪道昆奉命巡边,他裁革冒滥兵饷,岁省浮费二十余万。5可见这是一个正直、爱国、文武之才兼备的人。

附带再谈一个问题,关于汪道昆任兵部左侍郎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光明日报》“文学遗产”6曾经展开过讨论,迄未取得一致意见。由于“这个问题如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有关《忠义水浒传》的刊版地域、时代和汪氏序文之作都可以有个确切的论定”,7故愿在此一陈己见。《扬州志》卷五十一汪道昆传云:“道昆以诗文名海内,与太仓王世贞并称南北两司马。”而《明史·王世贞传》明确说王世贞“起南京兵部右侍郎”。王世贞既为南司马,则汪道昆无疑当在北京,为北司马。又《太函集》卷三十三《吴平仲传》云“壬申(隆庆六年),孤自楚入朝”;卷八十六《文待诏内苑十景图跋》日“余故事世宗出人西内,其后贰本兵,典禁旅……”蓝文炳《年谱·序》载,汪道昆于隆庆六年迁兵部右侍郎,万历元年诏以本官“暂管京营戎政,寻改授本部左侍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卷六十一称汪道昆人拜少司马后,“与闻枢莞之事”;以及汪道昆的儿子无竞于《年谱》中云万历元年七月“阅视事毕(指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回京具奏……九月奉钦依暂管京营戎政,十月升本部左侍郎”;——这些记载进一步证明了汪道昆是在北京兵部任侍郎。他任右侍郎时,随世宗出入西内,管京营戎政,阅视蓟辽边务后回京具奏,都说明在北京,因此,“升本部左侍郎”,当然也是北京兵部左侍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