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hnnywjg

湖南的《汪氏族谱》

[复制链接]

8

主题

81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029
发表于 2006-8-17 15: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溪是他的号,有可能以号作为堂名,起此号是因为他居住地叫龙溪(在婺源),照此推断我们属于爽公支系.但俊公后也有居住在泾东之龙溪的,并有明确记载(义门谱记)明初有三支迁往湖北,其中一支到涢水之北(详见俊公之后),就是我们老家.这样说来又是俊公后了.不知哪种是正确的,还要作深入细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8-29 12: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伯彦是介然公的孙子,为南宋高宗帝时的宰相,因受朝廷迫害,携家眷远走长沙,后又随长子转迁新化,从以上解读中得知他们改姓为邓,实在是受害所迫,为避难把姓都不要了,真是可悲,现在解放了,伯彦公不能受害一万年,希望伯彦公后裔们.赶快回来吧,回到汪氏大家族中来,因为汪伯彦是咱汪氏族人骄傲之子.他永远姓汪不要姓邓,

                                                                         多羊
【汪伯彦】(1071-1141)南宋大臣。字廷俊。祁门县城人。汪伯彦于1103年考中进士,初任河北成安县主簿。



1071-11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2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995
QQ
发表于 2006-10-10 2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长见识了。
喜悦的心,乃是良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076
QQ
发表于 2006-12-13 13: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是看到有本郡(平阳郡),不过不知道何堂.本人是曾字辈, .....仁 昌 曾 孟....
不过对次还是不明白的
为事业、家庭奋斗终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85

回帖

4925

积分

版主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25
发表于 2007-2-9 1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回帖

119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9
发表于 2007-5-8 15: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益阳地区金融志
第一节 旧式金融机构
当铺
协成当铺 清道光十七年(1837)安徽歙县人汪文卿为主来益阳集资开设。。。。。。
我们到底属于哪支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回帖

119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9
发表于 2007-5-8 15: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后人很少  现在字号都不怎么知道了  
不知道还有没有查出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5-8 16: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着急,慢慢来,不知什么时候在交流中会有很大发现。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091

回帖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3091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7-5-8 16: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受"天下汪氏出徽州"的影响,歙县.绩溪过去名气很大,在谱书人物传记中经常出现汪x歙人等这类事情,比如爽公支系六十五世汪介然早就从安徽迁居江西,但在谱书上仍记载他的第七代孙汪彦成为歙人,让现代人无论如何到歙县汪氏谱书上找不到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5-8 16: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受"天下汪氏出徽州"的影响,歙县.绩溪过去名气很大,在谱书人物传记中经常出现汪x歙人等这类事情,比如爽公支系六十五世汪介然早就从安徽迁居江西,但在谱书上仍记载他的第七代孙汪彦成为歙人,让现代人无论如何到歙县汪氏谱书上找不到此人,

说的有道理。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总是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家乡(即祖居地),所以,让他们的后人仍然自称“某某”地方的人。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