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12 14: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可受(1559—1620),字以虚,号静峰、三盘居士,黄梅独山汪塥人。汪可受幼时曾读书黄连咀,称“黄连居士”。明万历七年(1579年)己卯中举,次年(万历庚辰)中进士。在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第十一卷里,有一篇故事名曰《汪可受》。故事原文:“湖广黄梅县汪可受能记三生:一世为秀才,读书僧寺。僧有牝马产骡驹,爱而夺之。后死,冥王稽籍,怒其贪暴,罚使为骡偿寺僧。既生,僧爱护之,欲死无间。稍长,辄思投身涧谷,又恐负豢养之恩,冥罚益甚,遂安之。数年孽满自毙。生一农人家。堕蓐能言,父母以为不祥,杀之,乃生汪秀才家。秀才近五旬,得男甚喜。汪生而了了,但忆前生以早言死,遂不敢言,至三四岁人皆以为哑。一日父方为文,适有友人过访,投笔出应客。汪入见父作,不觉技痒,代成之。父返见之,问:“何人来?”家人曰:“无之。”父大疑。次日故书一题置几上,旋出;少间即返,翳行悄步而入。则见儿伏案间,稿已数行,忽睹父至,不觉出声,跪求免死。父喜,握手曰:“吾家止汝一人,既能文,家门之幸也,何自匿为?”由是益教之读。少年成进士,官至大同巡抚。”
汪可受最为尊崇的老师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李贽。据说,万历十七年(1589年),汪可受专程到麻城龙湖拜见李贽,自此师尊李贽。据日本铃木虎雄著《李卓吾年谱》载:汪可受曾云“丙申岁,老子(指李贽)以刘司空(即刘东星)之约至上党(即沁水),余亦以校士至。”可知,李贽应好友刘东星之邀到山西上党时,汪可受(时任山西提学副使)亦专程到上党与李贽会合。铃木虎雄还谈到:“卓吾在死前不远,尝对汪可受说,要老于盘山(今河北蓟州西北25里,一名盘龙山)。汪可受也记述他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至河北通州马经纶家看望过李贽。李贽死后约十年,汪可受与其好友,根据湖北公安袁中郎之嘱咐,恐孤坟枯草,日久难以辨认,遂为通州李贽之墓立“卓吾老子碑”,还作《卓吾老子墓碑记》以寄哀思。该碑记约1400字,高度赞扬了明朝寓居鄂东达20年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李贽的一生并详细记录了他与李贽多次相处论学的详细情况。
汪可受既受李贽师教,又与公安派袁宗道志同道合,后来为官,颇有政声。他初授金华知县,体察民间疾苦,又任礼部员外郎、郎中;迁吉安知府,修复白鹭书院,力行一条鞭法;任山西提学副使时,使山西学风大振,文风大变;升江西右参政,补山东兵备道,历时四年,备受艰辛;升山东安察使转陕西右布政使,捐俸置膳田,助修关中书院;又升顺天府尹、大同巡抚,累擢兵部侍郎。在任辽宁、保定总督时,为保卫明朝边疆,促进与邻邦和睦相处,做出了贡献。为官四十年,政绩卓著,神宗旌为“天下清廉第一”,诏兵部尚书。
泰昌元年(1620年),汪可受因病告老还乡,建挪步园于黄梅紫云峰,同年卒。死后谕葬于茅山,其神道碑在黄梅县柘林铺右。著有《道心说》、《下车草》等。/
汪氏家族在明代颇有影响,是黄梅当地较为著名的文人世家之一。伯父汪美(号勉斋)、父亲汪勋(号逸斋)昆仲孝友,相继入邑庠。叔父汪灼(字竹庵),幼不能诗,中年究心禅学,久之,不假思索。父汪勋因可受贵封参政,迎其兄弟于乐志亭,年皆六七十余,更相唱和,均留有不少诗词佳作传世。汪可受次子道春,字体元,克承父志,崇祯初由廕生任北太常寺丞,迁南户部主事,以功升广西思恩知府。约己裕民,恤刑宽赋,卓有政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