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临清汪氏

论汪氏之平阳郡

[复制链接]

4

主题

52

回帖

175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56
QQ
发表于 2011-8-1 16: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阳编辑本段古代地名平阳
  
  临汾古城
古代有以下地方称“平阳”。   
(一)古帝尧所都,春秋晋羊舌氏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史记·魏豹传》“汉元年,项羽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汉置平阳县,三国魏置平阳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晋永嘉三年为刘渊所都,后魏置晋州,隋改郡为临汾郡,复曰平卫郡,唐复为晋州,宋曰晋州平阳郡,升为平阳
府,元初曰平阳路,改晋宁路,明复曰平阳府,属山西,清因之,民国废,治所为今临汾县。[1]   
(二)春秋鲁邑,在山东新泰县西北,《春秋·宣公八年》“城平阳。”汉置东平阳县,应劭曰,河东有平阳,故此加东,后汉省。   
(三)春秋鲁邑,战国为齐南阳邑,汉置南平阳县,南朝宋曰平阳,北齐时省,故城即今山东邹县治。   
(四)春秋邾地,后为鲁地,《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在今山东邹县西南,方舆经要及高士奇春秋地名考均以为即宣公八年之平阳,误。   (五)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滑县南。《左传·哀公十六年》卫候饮孔悝酒于平阳,醉而送之,《杜注》燕县东北有平阳亭。   
(六)战国赵地,在河南临漳县西,《史记·秦始皇纪》桓龈攻赵,败赵将扈辄于平阳。   
(七)战国秦地,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接宝鸡县界。《史记·秦纪》宁公二年,徙居平阳,武公元年,居平阳封宫。《正义》封宫在平阳城内。   
(八)三国魏置,晋改名兴晋,西魏废,故治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   
(九)晋改平春县曰平阳,徙治仁顺城,隋改曰义阳,在今河南信阳县南四十里。   
(十)东晋置,五代晋省,宋复置,明省,即今湖南桂阳县治。  
(十一)南齐置,隋改曰吉阳,故城在今湖北孝感县北。   
(十二)南齐置,今阙,当在湖北境。  
(十三)后魏改眉县置,西魏更名眉城,故治在今陕西眉县东北。   
(十四)后魏置,今阙,当在河南境。  
(十五)后魏置,今阙,当在安徽。  
(十六)后魏置,今河南汝南县地。  
(十七)汉回浦县地,后汉章安县地,三国吴为安阳县地,晋置始阳县,寻改曰横阳,隋省入永嘉县,唐复置横阳县,五代梁时吴越改曰平阳,元升为州,明复降为县,属浙江温州府,清因之,属浙江瓯海道。今浙江平阳及苍南县地。[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2

回帖

175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56
QQ
发表于 2011-8-1 16: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东周时期著名方国之一,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孙侠始封曹称曹侠,是曹姓国,晏安的十二世孙是夷父颜。夷父名克,字颜,另字伯颜,谥号邾武公,史称邾子夷父或邾颜公。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响应随从,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邾原属鲁国的附庸,鲁国非常愤恨夷父颜的行为,被视为叛逆,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
  春秋小邾国的铜鼎
鲁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国,公元前678年,周王诛杀夷父颜,《左传》庄公十六年载有“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夷父颜被诛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叔术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族人称他为群公子。叔术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颜的冤诛才得以昭雪,谥号邾武公。   这时,代国君叔术又把国君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继位后史称邾文公。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叔术来滥立国,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2

回帖

175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56
QQ
发表于 2011-8-1 16: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邾国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据《左传》、《史记》、《汉书》等古籍载:西周始封邾,至邾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始迁于峄,至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公元前261至256年间),在此建都350余年。邾灭后,故城仍为当地政治、经济中心。秦置驺县,属薛郡,汉属鲁国,历经晋、刘宋、元魏,直至北齐年间迁徙在铁山之阳,故城逐渐沦为废墟。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了1100余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都城。
  春秋小邾国的铜盘
邾国故城北枕峄山,南依廓山,地势开阔,南北高中部低,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横距2530米,南北纵距2500米,城周长约10公里。故城构筑利用山间高地,具有战略防御特点。现存城墙4000米,残高3—4米,最高处约7米。墙基宽20—30米,夯筑。城内中部偏北处有一高地,发现大片夯土、础石、花纹砖等建筑材料,经考证是邾国宫殿区。此外在故城东北发现邾国贵族墓地,在城西南金水河两岸发现邾国手工业作坊区。   1977年12月23日 ,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2

回帖

175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56
QQ
发表于 2011-8-1 17: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邾国是仅次于齐、鲁的国家,与之相当的还有莒国。邾国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邹城的全境和周边的济宁、金乡、滕州、兖州、费县的部分地区。其国力也比较强,春秋末年仍有600乘战车的军事力量,是今山东境内众多小国家中的佼佼者。邾国在北边与鲁国接壤,“击柝之声相闻”,两国的毗邻关系,既有利害矛盾,又有相互的影响,所以邾国与鲁国的关系成为邾国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邾国西湖风光
从春秋初年开始,邾国与鲁国的关系就不和睦。因为鲁为周的同姓国,在周代各诸侯国的位次排列顺序上,亦即所谓“周班”,有“鲁之班长”的说法。鲁国的地位高,影响大,又与邾国为近邻,为了自己的生存,邾国千方百计地要搞好与鲁国的关系。在春秋时期,邾国国君多次到鲁国结盟朝见,以结好于鲁。但鲁为了扩展领土,将邾国视为“夷”而经常加兵于邾。仅《左传》记载,短短的二百余年里,鲁国对邾国的入侵就达十几次之多,先后夺取了邾国大量的土地。邾有时也不示弱,经常与当时的强国如晋、齐、楚相交结,求得保护,与鲁国对抗。   公元前639年,邾国灭须句(今山东东平)而并其地,须句国君流亡到鲁国。因为鲁僖公母亲的母家是须句,所以第二年鲁国出师伐邾,夺取须句,并让须句国君复国。邾国心有不甘,出师伐鲁。鲁僖公看不起邾国,竟然“不设备而御之”。大夫臧文仲劝谏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希望僖公不要轻敌,认真做好战备,但鲁僖公不以为然。两军交战于升陉,鲁国大败,连僖公的头盔也成了邾军的战利品,被悬挂在城门之上。须句又被邾国所灭。但毕竟两国间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公元前627年,为报升陉之役,鲁军征伐邾国夺取了訾娄(今山东济宁)之地。前620年又伐邾夺取须句,所以在两国的矛盾斗争中,占上风的主要是鲁国。之后,邾国统治者随着国势的逐渐衰微,改变了对鲁国的态度,从公元前585年始,多次朝鲁以求维持友好关系。之后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随着彼此间力量的消长和当时大国争霸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战时和,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2

回帖

175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56
QQ
发表于 2011-8-1 17: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但两国地缘接近,在文化上彼此影响,所以在许多方面尤其是道德文化方面表现出某种趋同性。由于这种价值观方面的共同性,后人以“”称之。邹与鲁立国之地的原居民为东夷族,东夷族的文化传统是邾(邹)和鲁文化共同的源头。东夷人以讲究礼让、崇尚仁德而著称。
  邹鲁文化的杰出代表,孟子
《说文》有“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的说法。所以“邹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崇尚仁德。此外,鲁文化作为周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重民”思想尤具特色。鲁文化是一种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邾国与鲁国毗邻而居,受到鲁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邹鲁文化”的另一个内容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邹鲁文化”的这些特点内容,在邾国的政治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如春秋前期,邾文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邾文公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公元前614年,鉴于鲁国不断地征伐侵扰,邾文公准备把国都从平原地区迁到地处山区的绎(今山东邹城东南)。当时的制度规定,国家在做出重大的决策前要占卜以问吉凶。而邾国史官对迁都的占卜结果是“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对此邾文公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意思说,如果迁都有利于民众,那么也就有利于我。上天生育了民众然后为他们树立了统治者国君,国君的建立归根结底是为民众的利益着想。民众得利,实际上就是我得利。遂毅然决定迁都。群臣们劝谏说:还是不迁都的好,这样国君您可以获得长寿。但邾文公却回答说:“国君之所以活着,就是要服务于民众。生命的长短,与时命有关。如果迁都对民众有利,这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情!”最终邾国的国都还是迁到了绎地。从邾文公的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邹鲁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邹地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2

回帖

175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56
QQ
发表于 2011-8-1 17: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阳寺镇镇政府及其机关驻平阳寺村。平阳寺为周朝平阳城址,明又名平阳镇,明末在平阳寺村中建“禅林古刹”(观音寺),为僧众主持之寺院,故易名平阳寺,沿用至今。此地历史悠久,是本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境“春秋时邾地,后为鲁平阳邑”。战国时为齐南阳邑。汉设平阳县,均属兖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撤平阳县,并入邹县。宋元时称平阳镇,明清时置平阳社。1921年,改为第九区。1936年,并入第六区。1945年邹县第一次解放,划归凫山县第四区。1956年撤销凫山县,划归邹县太平区。1975年将太平人民公社北部3个管区(孙村、鲍店、刘庄)分出,成立平阳寺人民公社。1982年秋撤平阳寺公社,改为平阳寺乡。1985年至1986年底,为平阳寺区公所,下属平阳寺镇、北林乡、皇甫乡。1987年1月撤区并乡,称平阳寺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2

回帖

175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56
QQ
发表于 2011-8-1 17: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7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7: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楼(汪择邻) 的帖子

对是邹城,己纠正。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2

回帖

175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56
QQ
发表于 2011-8-1 17: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上联系我QQ786340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1-8-1 2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读《论汪氏之平阳——古鲁国》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20215 第23楼、26楼、29楼、30楼帖。

“汪氏得姓”和“郡望平阳”考论如下:
       从上楼《古代有以下十七地曾称平阳》资料的“历史年代、历史地位、历史事件、地理区位,与春秋鲁史、汪氏谱记及松寿公平阳考”综合分析和考证,得出“汪氏得姓”和“郡望平阳”之结论如下:

      汪氏得姓──始祖因手纹得名,子孙以祖名别姓。而非始祖因食采得名,子孙以祖名别姓
      (一)公元前573年鲁成公次子生于鲁国都城(山东曲阜),姓姬,因“手纹形似:左水右王,合而为汪”,得名曰。长于鲁都,公元前552年起封邑颍川为侯,食采、仕居、卒葬皆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是为“颍川汪侯”。
      (二)公元前552年姬汪之子生于鲁国都城(山东曲阜),姓姬名,婴儿时随父封邑而迁居颍川,长于颍川,仕居、卒葬皆于洛阳(今河南)。
      (三)公元前530年挺之长子生于颍川,取名曰,长于洛阳。依周礼鲁制,诵公已出鲁成公三代,需别为他姓,可封赐、可采邑、亦可自选报准,诵公依后者,因觉祖名由来神祥而引以姓汪,故奉颍川汪侯为汪氏鼻祖,而诵公实为汪氏别姓始祖。公元前500年后封邑、仕居皆于城平阳(后曰东平阳,今山东新泰市)。

       郡望平阳──鲁之城平阳,即东平阳、今新泰。而非鲁之南平阳西平阳,更非晋之都平阳
      (一)我们由姬姓而分的汪姓,在唐朝前期盛于新安江流域,谓之郡望新安;唐朝中期盛于河西走廊,被封为河西汪氏。
      (二)时逢宋代,朝庭诏编全国经典百家姓,凡姓皆标郡望,“新安”与“河西”两地显然都不能代表汪氏全体。于事,我汪氏宋代先贤们就议定:汪氏郡望应该总称为“平阳”。
      (三)理由有三:其一,在当时惟有城平阳已名之而属鲁国,且鲁曾尝试建都如此;其二,诵公实为汪氏别姓始祖,而此前几乎没有分脉,以诵公封地为郡望可一统盖之。其三,汪氏出自鲁国公室,泰山是为鲁邦之望,则平阳可作汪氏之望,宜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