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读《论汪氏之平阳——古鲁国》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20215 第23楼、26楼、29楼、30楼帖。
“汪氏得姓”和“郡望平阳”考论如下: 从上楼《古代有以下十七地曾称平阳》资料的“历史年代、历史地位、历史事件、地理区位,与春秋鲁史、汪氏谱记及松寿公平阳考”综合分析和考证,得出“汪氏得姓”和“郡望平阳”之结论如下:
一。汪氏得姓──始祖因手纹得名,子孙以祖名别姓。而非始祖因食采得名,子孙以祖名别姓。
(一)公元前573年鲁成公次子生于鲁国都城(山东曲阜),姓姬,因“手纹形似:左水右王,合而为汪”,得名曰汪。长于鲁都,公元前552年起封邑颍川为侯,食采、仕居、卒葬皆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是为“颍川汪侯”。
(二)公元前552年姬汪之子生于鲁国都城(山东曲阜),姓姬名挺,婴儿时随父封邑而迁居颍川,长于颍川,仕居、卒葬皆于洛阳(今河南)。
(三)公元前530年挺之长子生于颍川,取名曰诵,长于洛阳。依周礼鲁制,诵公已出鲁成公三代,需别为他姓,可封赐、可采邑、亦可自选报准,诵公依后者,因觉祖名由来神祥而引以姓汪,故奉颍川汪侯为汪氏鼻祖,而诵公实为汪氏别姓始祖。公元前500年后封邑、仕居皆于城平阳(后曰东平阳,今山东新泰市)。
二。郡望平阳──是鲁之城平阳,即东平阳、今新泰市。而非鲁之南平阳、西平阳,更非晋之都平阳。
(一)我们由姬姓而分的汪姓,在唐朝前期盛于新安江流域,谓之郡望新安;唐朝中期盛于河西走廊,被封为河西汪氏。
(二)时逢宋代,朝庭诏编全国经典百家姓,凡姓皆标郡望,“新安”与“河西”两地显然都不能代表汪氏全体。于事,我汪氏宋代先贤们就议定:汪氏郡望应该总称为“平阳”。
(三)理由有三:其一,在当时惟有城平阳已名之而属鲁国,且鲁曾尝试建都如此;其二,诵公实为汪氏别姓始祖,而此前几乎没有分脉,以诵公封地为郡望可一统盖之。其三,汪氏出自鲁国公室,泰山是为鲁邦之望,则平阳可作汪氏之望,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