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顺飞

(学术探讨)聊聊汪华的那些事

 关闭 [复制链接]

30

主题

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9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20: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2楼(汪顺飞) 的帖子

引用第8楼汪济(潜山)于2009-10-29 15:00发表的 回 2楼(汪顺飞) 的帖子 :
”为什么用个“贼”字?
司马光身为宰相著通鉴,是代表正统皇权讲话,故贬原割据势力为贼,也不足为怪。但也不能完全信其言:“有众一万,自称吴王。“这有众一万,是指民还是指兵?起码是指兵。难道汪华据六州仅有兵一万?既拜歙州总管,就不该称为贼。李勣、魏征、尉迟敬德等均为降臣降将,书中也称为贼吗?
本家的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当时汪华只有21岁,汪华的“据郡自保”这段历史存在两个模棱两可的结论,不知道本家是否关注。
http://i.youku.com/u/UMjkyMjMzMTM2OA==/videos
或百度搜索:优酷老土53647868可看全部视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60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发表于 2009-10-29 21: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0楼(汪顺飞) 的帖子

说“据郡自保”应是大业11年以后,因为以前是原太守当权,汪华仅为其属下州将。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主题

928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管理员通用帐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381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10-29 23: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观很重要了,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历史看法。。。

个人觉得,普世性的历史观相对正确些,而不是站在一个小团体,或一个地域的立场上,应当站上整个人类历史的高度,从以人(特指个体)为本的立场来看事或人的价值,能做到这一点,贼不贼的问题讨论都会觉得可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448

回帖

9952

积分

版主

灵蛇入海游龙宫,天马行空傲苍穹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952
发表于 2009-10-30 0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admin于2009-10-29 23:26发表的  :
历史观很重要了,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历史看法。。。

个人觉得,普世性的历史观相对正确些,而不是站在一个小团体,或一个地域的立场上,应当站上整个人类历史的高度,从以人(特指个体)为本的立场来看事或人的价值,能做到这一点,贼不贼的问题讨论都会觉得可笑。。。。
缅怀先祖,共谋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回帖

637

积分

圣骑士

积分
637
发表于 2009-11-22 02: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1、克宽公是以小节而否大节。
其实资治通鉴开头司马光已经提出了传统的伦理:名、分、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是名分而不是名份,很多人分不清名分和名份的区别,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至于王朝更替的伦理问题,早在汉代儒生已经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天命的问题。皇权承受于天,天子做没有作好,本身只是违天的问题,而非涉及他是不是天子的问题。并不否认天权由他代表的问题(除非他被剥夺了代表权)。所以有开明的皇帝在罪己诏,有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关于代表权的问题,最终的说服力只能是谁的拳头硬来证明了,用毛泽东的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当然,中国的传统伦理是德者据之。
2、关于贼的问题:其实就是出身成分论。至于上面列举的那些人,他们出身都是由皇权所受,不称为贼。至于后来所作所为,也只能是万方有罪而已(有罪=贼是两个概念)。我记得有个人,也是反叛朝廷,把朝廷所赐的节秩文书给烧了,从烧得那时起,即称贼。
3、关于这段历史,其实就是个悖论,一方面,我们又要肯定传统,往唐王朝身上靠(正统);一方面,我们又要否定从正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没有大智慧是解决不好的。至少,我们本论坛里没有看到这种可能的希望。所以希望还是多多提高吧。
4、关于杜伏威,可以和李密对照比较,李密先是投降唐,又反叛,而杜一直未有反叛。所以关于李与杜的评价,可以在资治通鉴里找。
5、关于杜击华公的问题,不管是不是私击也好,公击也好,杜作为唐王朝的一方节度,持节平定江南,本就是他份内事,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淮阴之类。 而且诸多家谱多以说杜是自命行台,本身就存在一个史实上的大缺陷,如何向方家交待?我理解大家的热情,但是凡是要以理服人,尊重史实,我想汪氏能枝繁叶茂,定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何屑为积不善而必有余毁之事呢?
6、关于关于杜汪这段恩怨,解释向李唐输款而非向杜,我感觉有些强词夺理,杜作为持节者,用现在的话就是全权大使,代表李唐在江南行使统治权,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即使按解释所说,以忠自列,也难避挑拨李杜关系之嫌。 或者说,并没有把唐的持节大员放在眼里。
7、按照唐的政策,对于各方割据势力的来朝,采取的是谋士所建议的,来者不拒的策略以取得伦理上的道义,实际上还是采用武力削平的方式。毕竟名义上的和实际行动是两回事情。
8、有人提出用普世伦理来看待这段历史,我表示谨慎的怀疑。不用其他的,普世的伦理,有嘛?存在嘛?本身就是疑问的东西,如何来解决问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60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发表于 2009-11-22 20: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4楼(汪金来) 的帖子

宋罗愿说得已很清楚:汪华九月甲子奉表归唐,当月22日唐廷下诏褒封汪华,那就承认了汪华为唐臣,是自家人。杜伏威11月遣王雄诞攻,这不是明显自家人打自家人?怎不是淮阴击降之类?若说汪华有挑拨李杜关系之嫌。那根本谈不上,怎么挑拨? 若说,并没有把唐的持节大员放在眼里。那 罗愿也说得已很清楚:汪华只是看不起杜伏威,耻于通过他归唐而已.。这难道是他杜伏威起衅的正当理由?至于唐廷以后没追究杜伏威的责任,那倒是唐廷怕引起东南不安定而采取的和稀泥而矣。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回帖

637

积分

圣骑士

积分
637
发表于 2009-11-23 23: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先生辛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回帖

637

积分

圣骑士

积分
637
发表于 2009-11-29 18: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5楼(汪济(潜山)) 的帖子

汪先生,我们打个简单的比喻吧: 如果你是负责一个单位的事情,您的管理的事务范围内,有人跳过您而直接向您的上级了,您怎么想呢?您的上级怎么想呢?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回帖

637

积分

圣骑士

积分
637
发表于 2009-11-29 19: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2楼(汪顺飞) 的帖子

引用第8楼汪济(潜山)于2009-10-29 15:00发表的 回 2楼(汪顺飞) 的帖子 :
”为什么用个“贼”字?
司马光身为宰相著通鉴,是代表正统皇权讲话,故贬原割据势力为贼,也不足为怪。但也不能完全信其言:“有众一万,自称吴王。“这有众一万,是指民还是指兵?起码是指兵。难道汪华据六州仅有兵一万?既拜歙州总管,就不该称为贼。李勣、魏征、尉迟敬德等均为降臣降将,书中也称为贼吗?

据兵一万是比较客观的,您那么一问是太过于主观了.我核了下大业年间六郡户、口,户8万左右,口50万左右。若考虑到这是隋唐间的人口最高峰的话,可能华公统兵期间,未必有这个数。您可以查阅《隋书。地理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回帖

637

积分

圣骑士

积分
637
发表于 2009-11-29 19: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汪顺飞于2009-10-29 07:38发表的 :
《新安志》,南宋徽州志,赵不悔,罗愿撰。 这本书比《资治通鉴》晚。

本家的这个疑惑,我也是思考了好多时间。
即使按照我们家网谱载,南宋以前,华公身后受封也是不多的。而且有谱载资料,复华公祠是在唐朝末期时有个刺史,而这个刺史似乎名声不太好。以前在本网有讲过。
直到罗愿写新安志后,华公身后受封越来越多,大量出现。
我想应该有几个原因:
1、从北宋起,汪姓在政治上取得地位的人越来越多。
2、南宋的歙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的重要性。
3、汪姓越来越庞大。
4、民间信仰和崇拜,出于安抚的需要。
------------------------------------------------------------
从传统的伦理学角度来讲,中国的历史评价人,似乎并不是看人的功业,而是把保家放在第一位的,汪姓的壮大,迫使统治者承认华公的合法地位也是势在必然。
其次,从传统的伦理学角度来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无后,并不是仅仅指没有孩子,或者没有男孩子,被灭家了也是无后,无后就意味着祖宗不能享受祭祀,这是最大的不孝。
其三,从康德的伦理学分析,伦理的实践,必然要有两个假设:一个是道德的完备者,一个是灵魂不朽(当然还有一个行为主体),而我们的传统伦理 用上帝(五帝尧舜禹)与传宗接代巧妙的在现实中暗合了这个两个假设。早在先秦时,就有用史实否定舜和禹的 ,其实也就是否定了道德的完备者。被儒家的旬子狠狠地批驳了。也就是说,否定了道德完备者,其实就让传统的伦理彻底破产。 这也就是我所批评的为什么德宽公的质问是奉经典而忘圣贤。也就是我上面所讲的悖论问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