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shucwang

安徽舒城绒——敦礼——伟三公(永义堂)支系部分家谱照片

[复制链接]

9

主题

65

帖子

1166

积分

认证会员

汪长江

Rank: 6Rank: 6

积分
116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20: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P328061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95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220
发表于 2009-4-5 20: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秋伟业修华牒  万古长存建功德 一文的作者汪德坤是124世,那他的下面就会是126---127世。同时代的汪氏世代之差已达40余代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530

帖子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9-4-6 09: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是八十八世,后面是一百二十四世,同时代同支相差这么大,可能是印刷错误或计算错误。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95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220
发表于 2009-4-6 10: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绒—敦诗—珦公之后,敦诗生于宋徽宗宣和元年己亥(1119),系64世,是敦礼小弟。我是89世,生于1939年。1939—1119=820(年),中间隔26代,平均31—32年一代。如果现在是124代,则中间隔61代,平均13—14年一代,这肯定不可能。

舒城永义堂支谱的世代,要么算错,要么印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5

帖子

1166

积分

认证会员

汪长江

Rank: 6Rank: 6

积分
116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我疑问之一,但目前几位修谱长者大多数已作古,无法核实,有待查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5

帖子

1166

积分

认证会员

汪长江

Rank: 6Rank: 6

积分
116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1: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90世,小儿91世也将近10岁,目前原籍居住地前面还有89、88、87、86世健在,我们这一支世系基本吻合。从我原籍居住地来看,91世与86世相差6代,有一87世与我同年,从小一起长大,世系差别巨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

帖子

28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9
发表于 2009-4-20 18: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差 40多世 不可思议
44华→45爽→55师全→56道安→75桢(留馀堂)→76爝→77华→78大三公→毅九派洪宇支系翠甫支汉卿房→93长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

帖子

28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9
发表于 2009-4-20 18: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绒—敦诗—珦公之后,敦诗生于宋徽宗宣和元年己亥(1119),系64世,是敦礼小弟。我是93世,生于1984年。目前本族最小 95世 与我年龄相仿





44华→45爽→55师全→56道安→75桢(留馀堂)→76爝→77华→78大三公
44华→45爽→55师全→56道安→75桢(留馀堂)→76爝→77华→78大三公→毅九派洪宇支系翠甫支汉卿房→93长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5

帖子

1729

积分

版主

小龙湾 德好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29
QQ
发表于 2009-4-20 23: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这个谱具体看一下,看这个修谱人的世系,就可以判断是什么原因了。请该支谱的本家辛苦查下并汇报帖子上来,以解众本家之疑惑。
建公--巨山公-休宁方塘-桐城石桥(桐城白陂堂汪)-小龙湾 光(85世)先守德廷锡永嘉炳存如宝敬承克家 重(101世)贤兴学继尚书官振昆宏绪世代春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653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5725
QQ
发表于 2009-5-12 11: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礼、敦诗是第64世,离现在将近900年左右,按平均25年一代计算,也约有36代。也就是说敦礼、敦诗公的后裔发展到现在,应在第100世左右。如果他们的后人,到现在只有89世左右,这个世系有可能是错的,中间很可能断代了。根据我们查谱的情况,凡是属于婺源大坂派的,按他们的支谱,其辈份都在90代上下。而属于婺源还珠里派的,基本上到现在是100代上下。就是留居婺源的其他支系,他们的辈份到现在也有100代左右。我们太湖15支汪氏于民国九年首修《汪氏会谱》中,把迁徙到太湖的几支婺源大坂派的断代都接起来了,其中大文公支断了12代,贵谦公支断了14代;还有两支当时没有参加合修,但他们自己根据祖先传下来的话,承认断代了,其中大义公支断了13代,普相公支断了11代。为什么我们太湖在民国九年首修会谱时,能把他们的断代问题接上,说明当时已经找到历史资料佐证,不会无根无据乱接一气的。所以我们以民国九年的会谱为基础,基本理清了太湖汪氏的世系,解决了断代问题。宿松九支汪氏于民国七年合修了大成谱,其世系与太湖汪氏完全一致。
汪树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