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6-9 22: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如鋐君:
写了一个帖子,长了一点,就作为一篇文章了。好几天以前写的,不对之处请鉴谅,并请指正。 李宾可
把拙作贴在下面,供批评。
“龙剑一沉”是婉喻人的逝去
李 宾 可
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北京 100084
摘 要 拙文“龙剑一沉,死而不朽”一文中,错解了汪台符“龙剑一沉”的含义。其实,四个字与皇帝没有关系,是婉喻人的逝去的。汪如鋐和menp9999 提供的资料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汪氏网是讨论学术的良好平台。汪华的身世还应大力研究,以解除包括汪华“生卒”问题在内的重大悬疑。
拙文“龙剑一沉,死而不朽 —— 读汪台符文,沦汪华之死”,主张(同原文摘要):
研究汪华,南唐汪台符的《歙州重建汪王庙记》一文很重要。文章给出很多内容,同时披露汪华是“投湖自尽,忠烈而死”的。唐太宗和汪华的关系一直很好。误言导致汪华的死,并非是唐太宗的故意。本文列举了文章内外的证据,根据已有材料的推断认为,汪台符的说法是真实的。愿与同好探讨。
文章在网上揭载后,引起一些反响。主要集中在汪华究竟是不是“投湖而死”的,“龙剑一沉”四字应如何理解。
顷读汪如鋐君《关于汪华“忠烈而死”一说的异议》一文,始知古人已经把“龙剑一沉”一语解为婉喻人的逝去。汪君详论了此语的出处。说:“后人撰文时往往以‘龙剑一沉’来婉言文章中某人的辞世”,有说服力。又见menp9999君提供的详细资料,笔者认为,“龙剑一沉”的意义已明,殆无疑问,是笔者错解了汪台符的原意。根据提供的线索,查《张华传》,见:
【剑为龙】参见武备部•兵器“丰城龙剑”。O喻指脱俗成仙,或婉称人去世。唐韦庄《春云》:“山好只因人化石,地灵曾有剑为龙。”
【丰城龙剑】《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张)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日:“是何详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因问日:‘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
O指宝剑,或喻出类拔萃之人及华美宝贵之物。金元好问《赠答平阳仇舜臣》:“沧海骊珠能几见,丰城龙剑不终藏。”另参见天文部•天体“星辰剑”’。地理部•城建“‘丰城气”、动物部一鳞介九流部•神仙人事部。冤怨人事部•病死“剑化”。
可知,龙剑,则为“剑化为龙”之意,与“皇帝”或“皇帝的言语”不相干,婉喻人之去世,古已有之。然则“龙剑一沉”一语,应如同成语一样,提到它,就应想到指某人之去世,如同一提到“将星陨落”,就应想到可能是某位武人去世了一样。可是“龙剑一沉”一语用得不广,还没有到一般成语的那种程度,其来源故事也不为大家所熟悉。所以,汪台符这样用典,有些生僻。汪如鋐君能把它发掘出来更是不易。此事足以见得笔者之孤陋寡闻,“学海无涯”了。“龙剑一沉”既是“婉称人去世”,说明王振亮先生、汪光裕先生等诸位的主张是对的。笔者把此一说写做本文标题,以示强调。
根据所引。相关的词语还有“丰城气”、“未掘双龙”、“剑埋狱底”、 “剑为龙”、“剑化”等,喻指也有不同。遂查“百度”知道:人的逝去的叫法很多: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到了现代,“死”的讳称更是五花入门,书面上除沿用不;除古人的称谓外,又有了一些新的词语,如“安息”、“长眠”、“逝世”:“长逝”、“谢世”、“离世”、“亡故”、“永别”等。口头则一般婉称“老了”、“没了”、“坏了”、“过世”等,在特定环境中,也可说“去了”、“走了”等。
“死”还有许多有着特殊意义的讳称,如:为正义事业而死叫“就义”,为国家和人民而死叫“献身”、“牺牲”、“捐躯”、“殉国”、“殉职”等,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年幼而亡叫“夭折”。生病而死叫“病故”,年老在家安然而故叫“寿终正寝”,被尊敬的人死去叫“与世长辞”、“心脏停止了跳动”、“停止了呼吸”,马列主义者去世叫“去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一文中,讳称导师马克思逝世为“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总之,“死”的讳称相当复杂,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名目也不尽相同。
读了这些,很长见识。引用它们,并无开脱自己失误的意思。只是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是笔者不了解典故,错解了汪台符原文的本意。
笔者真正担心错解的,不止这一句。说汪台符文第一段应如何解,说“荩”是“盖”的形讹,说“虞字或误”,说第五段“形似衍文”,都暂时没有找到文献根据。直接有关的“感天人知己,趋玉阙言怀。龙剑一沉,死而不朽”几句,到底是指一事,还是二事,事在哪一年,都值得考究变,如是指二十三年的一事,则更多的部分需要重新说明了。也许如所批评的,笔者的“推测”“想象”太多了。但这些是我读文的感受,本意是“恨不能一见原璧”,所以特别声明,我所能见到的版本只有一个,希望知道汪台符原文或其它版本的网友慷慨提供出处,是所至幸。
说到这里,我还想本着“知无不言”的精神,多说几句。
一是为“想象”、“推测”正名。笔者意见的对错,不要紧。但不能因笔者的失误而否定了“想象”、“推测”的价值,甚至殃及学术的“创新”。合理的“想象”、“推测”,是科学研究中宝贵的东西。如果单凭“想象”和“推测”就下结论,当然是不行的,还要靠证据说话,尤其是关于历史问题。但在没有材料和证据的时候,一定的“想象”和“推测”就是必须的。“想像力”有时非常重要,是学术创新的要素,自然科学研究如此,文学历史研究也仍是这样。但不要流于油滑,使“想象”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有一定根据时,想象在先。论据在后,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历史如果是宽阔平坦大道,也就没什么好研究的了。可惜,到处是沟沟坎坎,坑坑洼洼。即以历史上汪华的生平而论,我就见过有好多处,没有统一意见,有些还很重要。有时历史断层过大,难以越过。发挥一下“想像力”,先过去,再找证据填补上,解决一个历史问题,不是也很好吗?当然,提出一种设想,只是一种意见,可以在网上讨论研究,不必作为定论。讨论往往会给出结果。笔者所见如此,如有错误,欢迎批评。
我的一位朋友评论说,汪氏网的学术空气还是很不错的。有的网,很是可怕,动辄“拍砖”,谁还敢说话呢?我觉得很幸运,上了汪氏网。也很高兴,乐见大家在心平气和地认真讨论问题。如果通过大家的努力,创造一个网上学术研究的典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笔者这里再一次感谢对鄙文提出意见,特别是批评意见的同志。认真讨论,坚持下去,汪氏网论坛一定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二是,关于汪华的生平,还要大力研究。既然叫“汪华文化研究会”,对汪华首先要有深入了解。汪华生平中的重大疑问,首先要解决。有悬疑,心里总不舒服。这种悬疑还是很多,包括汪华的“生卒”在内等一些重大问题。笔者虽然只是一个徽文化的爱好者,接触了汪华这一课题,也应当尽力。个人观点已经无保留地写在有关文章中,希望大家批评。鄙见的对错在其次。对的坚持,错的承认,对学术进步是有益的。
三、笔者以为,“棠树之诗”,还是指燕召公之事, “良弓”似应是 “良弓藏”之“良弓”。愿与汪如鋐君探讨。
四、有批评说,笔者在行文中,似有强加于人之处。这是一种不良文风,应予警惕。
五、汪如鋐君(其他很多人也一样),在讨论中,不歪曲对手观点,从容讨论,有根有据地辩正,以理服人。不论结果如何,都使人易于接受。这种态度和做法值得学习。
这些讨论,使笔者受益匪浅。如死后赐“东园秘器”是一种恩宠,这一点虽是具体知识,也是笔者的重大收获,起码可以去除心中的一项悬疑。今后还有更重大的问题,需要各位的批评。比如,“古六州”石窟群成因的“汪华说”,说得对,有正作用,错了,有负作用。请大家帮助把关。文章大约是一年前写成的,已经提交。也许有些新的情况,需要在文中说明。由于所论是一般性意见,笔者就不想再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