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8-20 10: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第一家——孙村(冯百忍)
据《旌德县志》中,《鸿文阁记》记载:“见旌之大姓巨族,类皆设会文之所,萃一族之人材而甲乙之,邑西孙柑汪氏为最著矣。”孙村原姓孙很多,后衰落。宋宝庆年间(1225年—1227年)汪圻从新建迁此,人口繁衍,遂为该村在姓。汪圻宽容大度,不以汪氏家族兴旺而更改村名,该村仍以“孙村”为名。汪圻重视文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孙村桥东玉溪之畔办起了汪姓会文场所——鸿文阁。汪氏族人汪谅不受皇帝赐银,而请政赠内府所藏秘书,载回后,储存于“鸿文阁”,供族中弟子阅览。一时间,文人墨客皆会于此,吟诗作画,以文会友,潺潺的玉溪水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一派弦歌四起,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清道光年间,又在东固桥首建立一座“研说书屋”。孙村因之文人蔚起,出现了汪文谅、汪齐、汪解、汪文槐等一大批有志之士,有识之士,许多人的朝廷做官,登显仕者七十余人,簪笏半朝,受皇帝诏封“江南第一家”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美誉。
走进孙村老街,一座保存完好的石牌坊立在上街头,这座气势宏伟的约三丈高,两根一人难以合抱的石柱支撑着这座硕大的碑体。整个碑面又由一根粗大的石梁支撑,石梁上面是一块长丈余,高2尺的大匾,中间是阳文雕刻的“旌表帮儒汪国钊之妻吕氏贞节坊”十四个极为工整的楷书字,两旁是阴文雕刻的自中央到地方的十几位大大小小为立牌坊而向朝廷奏本的官员,上至户部尚书,下至旌德县知县的名单。再往上第二层是一块约五尺长,2尺高的匾,上面雕刻着四个遒劲的手体大字——“冰心辉日”,匾额两旁是一块镂空的数枚铀钱状的石雕。最上面的是一块微微俯瞰的竖匾,上面双龙戏珠的图案中雕刻着威严的“圣旨”两个大字,顶上还有一块横条石,条石中间是葫芦状的一个古瓶,两旁一边一条镂空的、头朝下尾朝上栩栩如生的石鲤鱼。牌坊所有的角都是飞檐上翘,牌坊的两面是一模一样的图案、文字,整座牌坊显得宏伟壮观。汪国钊何许人也是?其妻吕氏何以得此“殊荣”?汪国钊和吕氏是受父母之命,指腹为婚的,他们从小表梅竹马,两小无猜,吕氏未到及笄之年,汪国钊就外出求学未归,一路顺达,直到官至翰林。然而正当他仕途无量时却不幸夭折。噩耗传来,吕氏悲极之余,发誓:生是汪家人,死是汪家鬼,终身不嫁。只可怜一个未婚女子便为其“亡夫”荒唐地守起寡来,而且一守终生!
我们走上了徽宁通衢的古道。与众不同的是,这条古道的麻石条不是横铺而是直铺在路中间,宛如马路中间的分道线,两边是用鹅卵石铺就的。因为当时最好的运输工具是独轮车,一个轮子走中间,这样修的路既节省石料又方便人走车行。这条徽宁古道一面靠山一面靠河,玉带般的玉溪河始终伴随着变变曲曲的路。山上古木参天,水里鱼虾游戏。春夏之季,山风尽善习习,鸟语花香。途中两个相距一华里的山坡上有两个花岗岩砌成的山洞叫绵川洞,玉溪河上游的称为上绵川洞,下游的称为下绵川洞。这两个拱形的山洞顶部正中的石块上各有雕刻的字迹,一块是众人建洞捐助银两的记录依稀可辨,另一块被风雨侵蚀得无法辩论辨信了。绵川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唐宝元年(公元762年),孙村厚儒的乡民王万敌聚众造反,声震宣、歙二州。王万敌派兵驻守绵川洞,为迷惑敌人就放出风去:徽宁路上有五十里的黑风洞——绵川洞,谁胆敢闯绵川洞,定将全军覆没,必死无疑!看着绵川洞顶部烟熏火燎的痕迹,也许是王万敌的军队点燃的火把熏成的吧,千余年过去了,山间仿佛还回荡王万敌起义军奋力抵抗朝廷官兵的嘶杀声。
绵川洞旁的河湾里有一帽儿潭,水深不可测,相传当年有人用稻壳投入潭内,旋而不见了,下游未见稻壳,却在长江发现了稻壳,人们认为帽儿潭深通长江。却在长江发现了稻壳,人们认为帽儿潭深通长江。在离下绵川洞一里的处有一块巨石,据清嘉庆《旌德县志》记载:十七都纪家山之左,路旁奇石,周围蜿蜒数十丈,中有石横卧,长九尺许,广四尺许,如床榻然,下有仙人履迹。名为“仙人榻”,来往行人只要在仙人榻下的石脚印上踏几脚,便气力倍增,疲劳全无。可惜后人在造水库时,开山炸石,仙人榻已茫然无存。上绵川洞旁有一座寺庙,观音、如来、四大天王,十八罗汉,有的慈眉善目,有的表面獠牙。无论严寒酷暑,一年四季路上行人肩摩,车辚辚马萧萧,络绎不绝;庙里钏鼓齐鸣,乐声阵阵,人们顶礼膜拜,香火不绝。为此,在河对面还修起一座水碓,用三苍子叶、榆树皮,锯木屑等作原料舂成香米粉,再做成香,庙主既赚钱,又方便了香客们烧香拜菩萨,一举两得,乐此不疲。人们又在绵川洞的河沿用荷花石柱砌起护栏,又用青石板铺成石阶路,给绵川洞增添了美色,使它更清雅更幽静。
最近,我在登门造访我四十年前的恩师、八十高龄的纪铎老先生并向他探询绵川洞的历史时,他将其所信的《重访绵川洞》的诗赠送与我,诗云:
玉溪北往过绵川,高坝截流锁曲弯。
壁立东西双画卷,洞穿南北两雄关。
仙人遗迹无觅处,古刹茅棚换新颜。
无限风光今犹在,不见当年万敌王。
这不也是孙村这个千古村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