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ahjdwq

安徽省旌德县孙村新建汪氏

[复制链接]

4

主题

6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64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20: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出自《旌德古今》(第五期·1985.10.15.)
“两口吊着的棺材”之事据说确有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874
发表于 2007-8-19 21: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领教了,有劳了,谢谢ahjdwq本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69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弘扬汪姓文化

积分
10726
发表于 2007-8-19 23: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孙村人为什么不姓孙
朴余
相传多少年代以前,旌德西乡玉屏山麓的孙村,本是个繁衍昌盛的孙姓大族。孙姓的子孙又出了一个杰出的人物,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招为驸马。这是一伴光宗耀祖的事。为此,孙姓也曾盛极一时,孙村这个村名,当然是远近人人皆知的。
在孙村东北约七八里的新建村,也有个子孙繁荣的汪姓大族。论人丁兴旺、钱粮富足,虽也可与孙姓相比,但孙村有个驸马,相形之下,汪姓就稍逊一筹了。
搞不清是什么朝代,也搞不清是天灾还是人祸。孙村忽然遭到了一次空前的浩劫。人丁锐减,孙附马公也早已谢世,孙姓从此一蹶不正。趁人之危,大姓兼并,是封建社会中人们惯用的伎俩。因此,新建汪姓有一户子孙趁机迁到孙村定居下来,此后汪姓子孙繁衍昌盛,孙姓人丁越来越少。孙姓的住宅、田地等也就逐步地转到汪姓的手中了。


宗亲你好!我们这儿也相传了和你一样的故事......
45爽公-56-道安公76荣六公-80灌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6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0: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辈份排行:一必继光祖,士期应时兴,大(太)廷惟(维)嘉庆,永世自昌隆。(原先的有误,现予以更正)
始祖:一担公——汪渐——为旌德县新建汪姓始祖。“一担公”名由来:渐公之父广公从新安屯溪(现黄山市)篁墩迁旌德县孙村新建时,一担挑来:一头为其子渐,一头为全部家当。(亦称“担来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6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10: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第一家——孙村(冯百忍)
据《旌德县志》中,《鸿文阁记》记载:“见旌之大姓巨族,类皆设会文之所,萃一族之人材而甲乙之,邑西孙柑汪氏为最著矣。”孙村原姓孙很多,后衰落。宋宝庆年间(1225年—1227年)汪圻从新建迁此,人口繁衍,遂为该村在姓。汪圻宽容大度,不以汪氏家族兴旺而更改村名,该村仍以“孙村”为名。汪圻重视文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孙村桥东玉溪之畔办起了汪姓会文场所——鸿文阁。汪氏族人汪谅不受皇帝赐银,而请政赠内府所藏秘书,载回后,储存于“鸿文阁”,供族中弟子阅览。一时间,文人墨客皆会于此,吟诗作画,以文会友,潺潺的玉溪水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一派弦歌四起,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清道光年间,又在东固桥首建立一座“研说书屋”。孙村因之文人蔚起,出现了汪文谅、汪齐、汪解、汪文槐等一大批有志之士,有识之士,许多人的朝廷做官,登显仕者七十余人,簪笏半朝,受皇帝诏封“江南第一家”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美誉。
走进孙村老街,一座保存完好的石牌坊立在上街头,这座气势宏伟的约三丈高,两根一人难以合抱的石柱支撑着这座硕大的碑体。整个碑面又由一根粗大的石梁支撑,石梁上面是一块长丈余,高2尺的大匾,中间是阳文雕刻的“旌表帮儒汪国钊之妻吕氏贞节坊”十四个极为工整的楷书字,两旁是阴文雕刻的自中央到地方的十几位大大小小为立牌坊而向朝廷奏本的官员,上至户部尚书,下至旌德县知县的名单。再往上第二层是一块约五尺长,2尺高的匾,上面雕刻着四个遒劲的手体大字——“冰心辉日”,匾额两旁是一块镂空的数枚铀钱状的石雕。最上面的是一块微微俯瞰的竖匾,上面双龙戏珠的图案中雕刻着威严的“圣旨”两个大字,顶上还有一块横条石,条石中间是葫芦状的一个古瓶,两旁一边一条镂空的、头朝下尾朝上栩栩如生的石鲤鱼。牌坊所有的角都是飞檐上翘,牌坊的两面是一模一样的图案、文字,整座牌坊显得宏伟壮观。汪国钊何许人也是?其妻吕氏何以得此“殊荣”?汪国钊和吕氏是受父母之命,指腹为婚的,他们从小表梅竹马,两小无猜,吕氏未到及笄之年,汪国钊就外出求学未归,一路顺达,直到官至翰林。然而正当他仕途无量时却不幸夭折。噩耗传来,吕氏悲极之余,发誓:生是汪家人,死是汪家鬼,终身不嫁。只可怜一个未婚女子便为其“亡夫”荒唐地守起寡来,而且一守终生!
我们走上了徽宁通衢的古道。与众不同的是,这条古道的麻石条不是横铺而是直铺在路中间,宛如马路中间的分道线,两边是用鹅卵石铺就的。因为当时最好的运输工具是独轮车,一个轮子走中间,这样修的路既节省石料又方便人走车行。这条徽宁古道一面靠山一面靠河,玉带般的玉溪河始终伴随着变变曲曲的路。山上古木参天,水里鱼虾游戏。春夏之季,山风尽善习习,鸟语花香。途中两个相距一华里的山坡上有两个花岗岩砌成的山洞叫绵川洞,玉溪河上游的称为上绵川洞,下游的称为下绵川洞。这两个拱形的山洞顶部正中的石块上各有雕刻的字迹,一块是众人建洞捐助银两的记录依稀可辨,另一块被风雨侵蚀得无法辩论辨信了。绵川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唐宝元年(公元762年),孙村厚儒的乡民王万敌聚众造反,声震宣、歙二州。王万敌派兵驻守绵川洞,为迷惑敌人就放出风去:徽宁路上有五十里的黑风洞——绵川洞,谁胆敢闯绵川洞,定将全军覆没,必死无疑!看着绵川洞顶部烟熏火燎的痕迹,也许是王万敌的军队点燃的火把熏成的吧,千余年过去了,山间仿佛还回荡王万敌起义军奋力抵抗朝廷官兵的嘶杀声。
绵川洞旁的河湾里有一帽儿潭,水深不可测,相传当年有人用稻壳投入潭内,旋而不见了,下游未见稻壳,却在长江发现了稻壳,人们认为帽儿潭深通长江。却在长江发现了稻壳,人们认为帽儿潭深通长江。在离下绵川洞一里的处有一块巨石,据清嘉庆《旌德县志》记载:十七都纪家山之左,路旁奇石,周围蜿蜒数十丈,中有石横卧,长九尺许,广四尺许,如床榻然,下有仙人履迹。名为“仙人榻”,来往行人只要在仙人榻下的石脚印上踏几脚,便气力倍增,疲劳全无。可惜后人在造水库时,开山炸石,仙人榻已茫然无存。上绵川洞旁有一座寺庙,观音、如来、四大天王,十八罗汉,有的慈眉善目,有的表面獠牙。无论严寒酷暑,一年四季路上行人肩摩,车辚辚马萧萧,络绎不绝;庙里钏鼓齐鸣,乐声阵阵,人们顶礼膜拜,香火不绝。为此,在河对面还修起一座水碓,用三苍子叶、榆树皮,锯木屑等作原料舂成香米粉,再做成香,庙主既赚钱,又方便了香客们烧香拜菩萨,一举两得,乐此不疲。人们又在绵川洞的河沿用荷花石柱砌起护栏,又用青石板铺成石阶路,给绵川洞增添了美色,使它更清雅更幽静。
最近,我在登门造访我四十年前的恩师、八十高龄的纪铎老先生并向他探询绵川洞的历史时,他将其所信的《重访绵川洞》的诗赠送与我,诗云:
玉溪北往过绵川,高坝截流锁曲弯。
壁立东西双画卷,洞穿南北两雄关。
仙人遗迹无觅处,古刹茅棚换新颜。
无限风光今犹在,不见当年万敌王。
这不也是孙村这个千古村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874
发表于 2007-8-20 16: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ahjdwq 本家提供《江南第一家——孙村》这份宝贵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6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08: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得姓与“义门”汪氏
                          作者:张恺
汪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新百家姓》中,仅排在第57位,但在歙县和徽州地域却是居首的大姓。
关于汪姓的由来,《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云:上古有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在今浙江武康县境内),相传汪芒是巨人之国,防风氏身高三丈。当禹于会稽召天下诸候时,防风氏迟到了,被处死。国人即迁居湖州一带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灭越,汪芒氏亦被攻破,遂逃至皖南歙县一带改称汪氏,亦即姓汪。此一说素被认可。
然笔者近日在《汪氏义门支谱》中,却见到汪姓由来的另一种说法。谱曰:汪氏之先,本于轩辕黄帝,传十八世至周文王姬昌,传第十九世至周公旦,传第二十世至鲁公伯禽,再传十二世至鲁成公黑肱,黑肱生子二,长为午,后袭位为鲁襄公,次名汪,后封颖川侯。据谱中载曰,鲁成公黑肱之夫人姒氏,夜梦彩虹绕身,届时生下次子,天生颖异,有纹在手。左纹为“水”,右纹为“王”,手符握瑞,合文曰“汪”,遂以此名之。汪被封为颖川候,后人以其名为姓即成为汪姓始祖。此一说颇有些神话色彩,历来被汪姓后人视为荣耀,记载于宗谱之中,连宋朝真宗皇帝赵恒在赐义门诏中也赞曰:“唯汝汪氏,胄出轩辕,派承周旦”,肯定了汪姓的自诩。
汪姓南迁始于东汉末年汪文和,其为汪姓第31世,因破黄巾军有功被封为龙骧将军。建安二年(公元197)南渡长江。汪文和经孙策表奏被授职会稽令,封淮安侯,并于建安十三年(208)随贺齐平黟歙,安家于新都郡治始新,成为新安汪氏之始祖。到第40世汪叔举,虽任职南朝宋军司马,但他于纷乱之际,勇退不仕,始居绩溪登源汪村。第44世汪华,于隋末群雄割据时,拥兵据新安郡,并相继拥宣、杭、睦、婺、饶、歙六州之地,带甲10万,威振江南,自立为吴王。唐初,为保郡安民,他受封于唐,为越国公。汪华先后娶5位夫人,生有9子。“义门’汪氏一支便传自于汪华第8子俊。
汪俊为第45世,生子5人:处默、处方、处忠、处厚、处静。汪华与其9子皆封侯,在徽歙地域倍受尊崇。但9子后人皆安居于民间。46世处方及其子孙数世,皆业儒,且多隐居不仕。第50世汪口文正值唐末,便徙居歙西篁墩不久,第51世汪广携子汪渐自徽歙篁墩避乱续迁居于旌德新建。当时汪渐年纪尚幼,被父亲用竹箩担负而来新建,故又称之为“担来公汪广汪渐父子即是“义门”汪氏之一世祖和二世祖。
《义门汪氏十世同居始末》云:“汪氏之先,本出于黟歙,五季兵革繁兴,汪广携子渐避地来家于宣旌德之新建,惟服田力穑以自适。”和平的环境使以务农为本的汪氏很快便“家道亦苟美矣”传至第54世时,新建汪氏已有四庄之地。渐(52世)生子宝,宝(53世)生四子令蔡、令昭、令规、令郢,号为“四令”(54世)。汪宝派四令分职四庄之事,令蔡治下庄,令昭治东庄,令规治西庄,令郢治陈庄。汪宝卒后,兄弟以义相尚,不肯析财以居”。四令之子为55世“文”,字辈有11人,号称“十一文”,“十一文”之子为56世“元”字辈有38人,号称“三十八元”,而诸元之后又各有子孙。故从汪广、汪渐以来,先后有十世汪氏人“同寝处,共饮食”,最盛时,“一家之间以口计者一千三百而群”,他们“浚池浙米,鸣鼓会食”,故时人有“三岁婴儿不辨母,环视桁上衣无数”之谣。宋天禧四年(1020),州衙将汪氏一门十世同居共灶之事奏闻于朝廷,宋真宗赵恒即赐以“义门”二字旌其闾,且在诏书中赞曰:“实江南第一郡,真天下第一家。”次年,“义门汪氏”中之文政、文谅兄弟受本门之托,携带土特产朝贡献恩,真宗帝亦善待之,“诏赐白金倍所献”。文政兄弟“益感上赐,请监书归,淑其子孙”。汪氏儒风自此发韧,文政之名亦载于史册。
到57世至60世时,汪氏“义门”便分析了。正如《三国演义》卷首语所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常理也。对于一个家庭或家族而言,到一定程度加以分解并非坏事,此时分便是一种开拓与发展。故到60世以后,“义门’汪氏子孙志在四方,家族的迁徙达许多地域。在歙县有白洋、五渡、周公坑、王二家、八亩坦、胡家潭、华川、琶坑、古稔、白石岭、深渡、白石汰、七贤、横关里门、小洲石佛潭、大洲源大坑口、土曷川呈、呈狮、清流等地;在外县外省则有休宁祁门、霍山、广信、杭州、富阳、扬州、淳安、上海大场、北京、苏州木渎、黄土桥、镇江、溧阳等等,足迹几遍天下。
(摘《徽学园地》2005.1.)
[s:4]
回复 支持 2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0382
QQ
发表于 2007-8-21 09: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ahjdwq本家请和我联系!!我的QQ372495926!!!! [s: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回帖

6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7
发表于 2007-8-21 09: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孙村人。在哪呆了二十几年,不过我对汪姓还真的不了解
谢谢各位!

我是嘉字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回帖

6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7
发表于 2007-8-21 10: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辈份排行:一必继光祖,士期应时兴,大(太)廷惟(维)嘉庆,永世自昌隆。(原先的有误,现予以更正)
始祖:一担公——汪渐——为旌德县新建汪姓始祖。“一担公”名由来:渐公之父广公从新安屯溪(现黄山市)篁墩迁旌德县孙村新建时,一担挑来:一头为其子渐,一头为全部家当。(亦称“担来公”)

也是越国公汪华的后代吗,知道是哪个儿子的吗?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