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5-26 20: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三安汪氏宗谱》
五次修谱序
家谱者,家族之史也。其名称甚多,有族谱、宗谱、家承、家牒、世谱、世系录之谓,分总谱、通谱、房谱、支谱之别;其内容丰富,凡本家族之源流、兴替、人口、迁徙,及族人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活动等均有详细记述;其文献价值及学术研究价值极高,国人研究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等,家谱可提供翔实史料;其意义深远,家谱乃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之重要依据,能唤起族人尊老爱幼之淳朴古风,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尤为重大。
国史、家谱、地方志,此三者,中华历史之三大基石也。伟人载于国史,名人录于方志,百姓则系名于家谱。天下承平已久,国家极重历史之编纂,成立以上海图书馆为龙头之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组织编辑《中国家谱总目》,收编二 O O O年底以前所编纂之家谱。盛世修谱,历朝皆然。而今港台、沿海及内地各家族踊跃修谱,蔚然成风。我族修谱,亦大势所趋也。
先父武宪公在日,常以谱事萦心,每邀堂伯武艺公倡议修谱,经多年寻觅,终因未得老谱而作罢。壮志未酬,二老先陨。感念之余,吾欲穷其志。一九九八年始,我着手搜集家族史料,惜进展甚微。二 O O一年“五•一”假,我携妻赴青阳,颇费周折,于杜村乡马垅族叔吉祥公处觅得原谱一套(缺一卷),欣喜若狂,彻夜奉读。其后于青峰族叔祖祖富公处又得一套(缺一卷),另得青草磕头桥、青阳林家井残谱若干卷。四处互补,则完整之族谱也。远近求索为旧谱,寻得旧谱尚修否?
想我汪氏,周公之后,自鲁成公次子颖川侯别氏以来,汪氏子孙或士于朝,或隐于野,或载迹于国史,或留名于家谱,绳绳殷殷,绵绵总总,不失其源。自始祖至八世欣公,汪氏为鲁国公族,其绵延发展,自有鲁国小史记载。汉末,三十一世祖龙骧将军文和公为避董卓之乱渡江而南,为不失本系,乃创修汪氏宗谱;三十二世祖轸公为障县令时,力拒黄巾军,恐兵焚谱稿,以革裹藏于枯井中,宗谱得以流传;三十五世祖仁威将军演公,遇洪水暴涨,居处沦为溪,徒居于新安,而谱牒明备;东晋成帝时,重门第,尚阀阅,诏天下索谱,四十世叔祖淮安侯旭公谨治《汪氏大宗血脉谱》以呈;唐太宗时,四十四世祖越国公、白渠府统军华公奉诏纪颖川以下及渡江后支派呈考,谱牒更为完备。其后,唐开元时芬公、北宋六十世祖延之公、仔公相继续修;南宋绍兴、乾道、元至正时,宗谱未曾中辍。先祖所重,修谱与存谱也。不修谱,何以慰祖宗之灵?
元末明初,鄱阳战乱,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七十四世祖庙龙公随兄庙荣公迁桐,自择三安(今青草镇三畈村,明、清时属三安铺保)而居,是为桐西贻谋堂始祖。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四围辐射,姚塝、青峰、盘龙、龙河等地,皆始祖之裔也。或遇朝代更替、社会动荡,或为官经商、朝庭移民,我族多有迁至本省青阳、贵池、舒城、潜山、宁国、广德,江苏盱眙,浙江安吉、建德,陕西浙川等地。迁桐以来,我族已四次修谱。自四修讫今已九十余年矣。其间族众激增,迁徙频繁。我族人丁向全国乃至国外徙居者不知凡几。而今老成多谢,高龄渐稀,族人能知其祖者寥寥。若不及时续修,则无法考见各自之传承,后世子孙若问及祖宗之由来,何以为答?不修谱,将愧对子孙!
五月底,天光祥和,族情高涨。各房各地选派代表,欢聚新渡,共商修谱盛事。群推我总纂其事。我虽公务繁忙,亦不敢拂族众之意。于是乎,每遇暇日,便详考祖碑,细理谱稿;一临静夜,即翻译老谱,编辑打印……其间熬暑忍寒,废寝忘食,自不必言。
合族行大计,三年始修成。值此家承付印前夕,谨撰此序,一谢为保存我族老谱而历尽艰辛之长辈,二谢积极支持修谱之广大族众及为我族修谱提供帮助者!
本次修谱,因本人时间有限,族人迁徙较远者无法联系;且族人星散,认识不一,各处供稿进度参差不齐;再因年代久远,许多史实无法详考,又不能主观臆断。错误难免,在此深表歉意。望族众阅读此谱后,将错漏之处及时反馈于我,并欢迎本次因种种原因未入谱者或未联系上之族人来人来函联系,我将继续收集整理本族史料,或编续集,或为下届修谱提供方便。
二十世孙 兴吾
二O O三年春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