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5693|回复: 16

汪姓在中原的兴起与发展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4-9 13: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文王大封天下,共建立71个诸侯国,其中武王兄弟分封16国,同姓分封40国,异姓分封15国。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曲阜,位于泰山以南(今鲁南)地区,为鲁国。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历西周、春秋、战国七、八百年,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鲁国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但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邦国,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周公无论在帮助武王争夺天下,还是在成王年幼时平定天下以及辅助成王,都有着卓著的功勋,他在周初政治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相对于他国来说还得到了不少特权。鲁国可以“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礼记•明堂位》也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如周王室的职官“宗伯”、“太宰”、“大司徒”等,鲁即有之。如替国君掌管祭祀的“宗伯”,其他国家只称“宗”或“宗人”,有“宗伯”之称的只有周王室和鲁国。又,“鲁得立四代之学”(《礼记•明堂位》孔颖达疏),鲁还有四代之乐。恐怕这都是鲁国特有的现象。

春秋时期,“政由方伯”,但在各诸侯国会盟等的班次上,鲁国却位居前列。一般说来,“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左传》隐公十一年),鲁既为姬姓,又为周公之裔,故在诸侯位次序列中有“班长”(国语•鲁语上)之称,被列为首席。鲁国以其特殊的地位创造了灿烂的鲁文化。汪氏就是在鲁国君主链中产生,并在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鲁国时期——创姓

姬周源于黄帝,周公是汪姓的远祖。自伯禽历十六世二十君至成公黑肱。鲁成公生有二子,长子姬午立为太子。次子名汪,一名满。

公子汪的出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成公夫人姒氏(谥定,亦称定姒),生下姬午后不久,一夜作一奇梦,但见彩虹绕身,体有所感,于是怀下身孕,历二十五月方生下一子。此子生下后表现异常,握着的小手一直不松开,三日后松开时人们发现,他的左掌有纹象流动的“水”字(?),右手有一“王” 纹(?),两掌相合,组成“汪”字。于是根据这一体貌特征,取名为“汪”,因是鲁国公子,人称公子汪。公子汪出生前父母已取名为满,因掌纹取名汪后,公子满的名字反而淡化了,但这个名字已永远记入鲁国的宗室档案。

公元前573年,即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十八年,这一年对于汪氏来说是一个最伟大的历史时刻。汪姓始祖公子汪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民族又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姓氏,以此支为主干的汪氏家族组成了中华汪姓的大军。据说,大凡伟人出世必有奇征,公子汪是汪姓的伟人,他出生的奇异印证了这一说法。尽管这一说法不是科学所能说明的,但这一“创世纪”、开流分派的事件本身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也就是这一年,成公去世,时年三岁的姬午被立为国君,是为襄公。时值春秋之末,鲁桓公之后季、孟、孙氏(“三桓”)逐渐强大,同流合污,政由“桓”出,鲁国公室已明显哀微。由于 “三桓”的强大,公子汪及其后人所组成的公族以及其他非“三桓”氏公族,在鲁国都显得无足轻重,甚至历史书籍上很难找着相关的记载。据汪氏宗谱记载,公子汪长大后敦实聪敏,襄公拜其为上大夫,因多次为国立功,按其名封为汪侯,食邑颖川,俗称颖川侯,死后葬于颖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下,坐坎向离,十五丧全葬。其碑铭曰:“稽原后稷,究本周公。司方曲阜,作伯弧彤。绩纪太常,望实岱宗。改封上邑,命氏中都。身先居鲁,其后宅吴。寻流根派,摭嗣鸳雏。式刊元啸,敢颂洪儒。碑平失字,树古无株。空遗令闻,与天地俱。”

汪侯食邑颖川并非现在的许昌市,而是湖南省的太康县。此颖川,为古陈郡阳夏县靖仁里,原为项国,鲁灭之,后封汪侯于此,更名颖川,故后人又称汪侯为“颖川侯”。汉分秦郡置淮阳,此地为阳夏县,唐初罢郡改阳夏为太康县,属陈州。

公子汪娶鲁国大夫王珣之女王夫人,于公元前552年即周灵王二十年生下一子名挺,长孔子一岁,因是成公之孙,例称公孙挺。公孙挺字文质,仕周,官至司谏,卒葬洛阳牛耳山。

公孙挺娶郑君约女郑夫人,生二子,长曰诵,次曰芒。

古礼“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像鲁国这样的诸侯国不得以周王室为祖;诸侯国国君的后代,不得以诸侯国国君为祖。如鲁成公的儿子汪、孙子挺,可以叫公子汪、公孙挺;到曾孙诵这一代怎么办?不能接着叫公曾孙诵,必须另取分支“氏”,氏的取法有多种,像周王室或侯国公室分出的氏最常见的取法,或以“王父(祖父)字”取氏,或以封爵取氏,或以封地取氏等。诵按惯例以王父名别为“汪”氏,因公子汪曾封为“汪侯”,也可以说以爵取氏。汉以后姓、氏不分,汪氏或称为汪姓。由此可知,汪姓是从姬姓分出的一支,姬姓是汪姓的母姓。

至此,汪姓正式诞生,以公子汪为汪姓始祖,许多姓氏书上载其名为“汪满”。

汪诵字志道,以王父名别姓汪氏,是汪姓开宗接派的重要人物。公元前500年即鲁定公十年,任用孔子为司寇,任用汪诵为都司马,定公更封平阳为其食邑。汪姓郡望平阳实始于此。尽管汪姓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多处郡望,如著名的新安郡、陇西郡、泉州郡等,但本支汪氏始终自称平阳郡,尊崇一本,号曰“汪无二郡”。可见汪姓以孝为本的姓氏。

关于平阳古城,并非世人所指现名山西临汾的平阳,而是春秋时鲁国的平阳,这个平阳古城在现在的邹城市城西三十里,现属平阳寺镇。而邹城在历史上是否属鲁历来从有争议。据考,鲁国受封的同时或者稍后,周王室在东方又分封了一些小国,这些小国有的即为鲁的附庸,有的则以鲁国为“宗国”。邹城即春秋时代的邾国,或曰邹国,或曰邾娄国,是一个曹姓国家,为鲁附庸。后来邾国被鲁国所并。“平阳”邑或为鲁国之邑或为邾国之邑,春秋末肯定属于鲁国。因为春秋末期越国和鲁国曾在此订立盟约,所以这个“平阳”,在我国历史上是相当有名的;孟子的里籍,《史记》称其为邹人,孟子又为鲁国孟孙氏之裔;汪诵居平阳。可见春秋末战国初邹邑属鲁国。这个平阳县至北齐时被废,归属邹县。

汪诵弟汪芒,尽管汪氏家谱只记下他的名字,但此人在汪氏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人们说到汪姓起源,必提到源起有二(主源,其他为改姓):一是汪芒氏之后,一是鲁成公次子之后。将汪诵弟汪芒与古汪罔国混为一谈。据古史记载,大禹曾会天下诸侯于会稽山,汪罔国国君防风氏迟到被禹杀之,他的国民逃到山里,有的以国名汪罔为姓,后简姓汪。孔子说汪罔国在现在的湖州。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是历史传说,大禹只生活在中原一带,即使是商周时期,他们的统治势力也未能达到江南。即使有汪罔国,也只能在中原。何况孔子说“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於周为长狄,今为大人。”此书注解指出:“汪芒,长狄之国名也。”封、禺二山,根据《方舆纪要》考证,位于现在浙江省武康县的东方和东南方。汪芒氏在周时不再名“汪芒氏”,而叫“长狄”,至孔子时又叫“大人”,即使亡国,国人也不再姓“汪芒”或“汪”。事实上周朝前留下的姓氏微乎其微,大量的姓氏产生于春秋战国。所以汪姓的主源只能有一,就是鲁成公次子,把汪罔氏作为汪姓之源只能是无稽之谈。导致混淆的原因就是人们错误地把挺公次子汪芒与古汪罔氏混为一谈。 汪诵娶河间柳怀女柳氏,生三子:长汪越,次汪铨,三汪锜(或作“踦”)。

汪越,字智宾,公元前457年,即周贞定王十二年为大司马,封陈郡侯。娶颖川钟思安女钟夫人未育,再娶王氏,生四子:汪嵩、汪汶、汪洙、汪郁。

汪铨,字子殊,仕鲁,为司马。

汪锜,一作踦,与孟武伯、冉求御齐师,死于郎之战。这是正史上汪姓有确凿记载的第一位名人。汪锜为国(鲁国)壮烈牺牲,时年19岁,按照古礼,男子20岁以下去世只能当作“殇”处理。古时男子20岁作为成年的标志,要举行加冠仪式。20岁以下属未成年人,去世为殇,即不作任何纪念,不举行任何仪式。但汪锜是为国捐驱,是按古礼作为“殇”处理,还是作为为国立功的“烈士”处理呢?时为“宰相”的孔子发话了:“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并赐谥“烈侯”。

汪嵩,字子高,公元前42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仕鲁,为中大夫。娶济阳江叔度女江夫人,生子汪建。

汪郁,嗣汪锜。

汪建字君行,周显王时(公元前386年至前321年)诏左中大夫,将兵备诸侯。娶兰陵萧亮女,生子汪考。

汪考字公绩,公元前307年(周郝王八年)为鲁司马。娶太原叶君楷女,生子汪欣。

汪欣字仁悦,公元前256年(周郝王五十九年)为鲁彭城戍主以备楚。楚顷襄王伐鲁取徐州。前249年楚灭鲁,公举家出奔,求救于秦复仇。遂居长安。娶天水姜俭女,生子汪永。

自始祖至八世欣公,汪世在鲁国一直单线发展,可谓人丁不旺。所谓郡望平阳,只不过是创姓始祖三世祖汪诵的居住地而已。此谓鲁国时期。这是汪姓发展的第一时期——创姓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单线发展,譬如游丝,系于一线。

秦国时期——发展

汪永字子长,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为秦左监门。尝曰:“余不敢忘父母之邦。且以仇楚而复,吾之志也。”娶舍人历陵李超女,生子汪陈。

汪陈字子梁。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为秦中郎将,领兵征伐,灭楚有功。卒葬长安左冯翎。娶陈郡袁义方女,生子汪良、汪量。

汪良字文贤。为秦中郎将。娶吴兴沈文女,生子汪猛。

汪量,仕秦,为徹侯。后世居长安。这是姬姓汪氏第一支分支。但此支汪氏在唐初汪华所修宗谱中已无记录。

自八世欣公因国亡而奔秦到十一世为汪姓在中原发展的第二阶段。本阶段有了汪姓的第一次分支,但此分支并未见诸记载,实质上仍为单线发展。

两汉时期——壮大

汪猛字君烈,从汉高祖定取关中,公元前205年(高祖二年)为中军司马,后迁沛郡守(今沛县)。因居沛。娶范阳吕迟女,生汪胜、汪拔。

汪胜字伯勘。公元前189年(汉惠帝六年)为丞相王陵府长史,后除颖川守,封容城侯。娶彭城戍主始平李温女,生子汪理、汪重、汪春(一说汪泰)。

汪拔居北地。这是有记载的汪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分支,《越国公旧谱支派序首》记为“北地七户承祖猛公次子拔后”。

汪理字仲长,公元前177年(汉文帝三年)为清河令。娶瑯琊吴达女。生子汪坚、汪婴。 汪重,居颖川。

汪春,居宜阳。《越国公旧谱支派序首》记为“宜阳七户承祖胜公三子春后”。这是汪氏有记载的第二次分支。后再分河南、汴梁派,也有说分陈留派。

汪坚,居清河。《越国公旧谱支派序首》记为“清河四户承祖理公长子坚后”。这是汪氏第三次分支。

汪婴字子雅,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为冯翎长史。娶颖川陈度女,生子汪晃。

汪晃字文明,汉武帝北征拜中郎将。娶邬瑯琊王评女,生子汪性。

东晋尚书佐著作郎、知谱袁彦叔曰:“谥令族氏观经传子义,实实不虚。汪锜、汪量,名包周秦之朝;汪胜、汪晃,德照汉室显著。”东晋时谱由官修,袁是最著权威的知谱官,专门审查各姓谱牒,其所说的话是可信的。可见他所提到的汪姓以上四人在东晋及以前的历史书籍上是有记载的。但现在能在历史书籍能查阅的唯汪锜一人。

汪性字公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北征,拜为中军司马,后为淮阴令。娶河北杜陵女,生子汪进。

汪进字元涉,汉护军司马。娶始平李则道女。生子汪达、汪勘。

汪达字子通,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为中郎将。娶安定太守谯郡夏汉宗女。生子汪雅、汪慙、汪卞。

汪勘居扶风。这是汪氏的第四支分支。《越国公旧谱支派序首》记为“扶风八户承祖进公次子勘后”。

汪雅字景儒,公元前31年(汉成帝建始二年)为玁狁戍主,仕至清河太守。娶广陵主簿徐宗彦女,生子汪勇。

汪卞居淮阴,为汪氏在中原的第五次分支,《越国公旧谱支派序首》记为“淮阴四户承祖达公三子卞后”。

汪勇字伯刚,公元1年(汉平帝元始元年)以功授广武将军。娶陈郡太守许陵女,生子汪言。

汪言字公辨,公元14年(王莽天凤元年)除广武将军不就。公元23年(更始元年)辅汉征赤眉,拜武锋将军,因讨王莽有功,除武城太守,后封侯。卒葬右扶风茂陵马邑山,其碑铭曰:“周公末裔,汉代名贤。英英独秀,沉此蒿田。麒麟匝地,长柏参天;灵龟万世,表示千年。式刊不朽,视此雕镌。”娶清河太守张荣女,生子汪高。

汪高字元升,公元26年(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匈奴入寇天水、上党诸郡,以马援将兵证讨,公为裨将,尝出上谷,善战有功,军中称为“猛烈将军”,后从马援征武溪蛮有功,为北塞戍主。娶彭城薛宏女,生子汪洪、汪澄、汪浍。

汪洪,河西派,越国公谱无记载。

汪澄字仕清,公元84年以武略进为征北军司马。居清河内。娶河内荀氏,生子汪珍。

汪浍居广平,是汪氏第六次分支,也是在中原的最后一次分支。《越国公旧谱支派序首》记为“广平九户承祖高公三子浍后”。

汪珍字子玩,公元107年(汉安帝永初元年)以父勋为沛郡长史,后为侍郎,领东观著作。娶沛郡宋昱女,生子汪云。

汪云字元汉,慷慨有大节。尝曰:“孝不违亲,忠不避难,臣、子之职也。”父殁方仕。公元128年(汉顺帝永建三年)为渔阳太守,鲜卑寇边,屡破之,援兵不至,力战而死。娶祭酒许县令袁云女,生子汪讬。

汪讬字伯寄,公元149年(汉桓帝建和三年)为嘉平令。娶太阳县令胡进女,生子汪顗。

汪顗字子始,公元170年(汉灵帝建宁三年)以孝廉对策除太子洗马。娶安定胡员女,生子汪广。

汪广字元宏,公元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破黄巾贼有殊勋,为中郎将。娶武都贺韬女,生子汪平。

汪平字衡甫,性好读书,不事奔走,兢以诗酒自娱。公元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讨董卓,官徐州行军司马。娶颖川参军陈通女,生子汪文朂、汪文和。

汪文和字君睦,为人多智略,膂力绝人。汉献帝初平间(公元190—193年)破黄巾贼,为龙骧将军。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因中原大乱,公南渡长江,孙策表授会稽令。汪文和到江南后为不忘祖系,首要工作就是修谱,“爰自其祖考沂而上之,至于颖川,凡三十世乃修谱牒,悉纪其德行、官爵、墓茔于各代之下。”

以上为两汉时期,是汪姓在江北发展的第三时期,此时期汪姓得到长足发展,有了众多分支,为以后汪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汪文和在汪姓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首先,他是开创南方汪姓的始祖。以前南方并无汪姓,一些姓氏书籍上记载的所谓南方汪罔氏纯属无稽之谈。其次,他的后代在徽州形成著名的望族——新安汪氏,有“十姓九家汪”之称,并形成有名的支派陕西巩昌派——陇西汪氏。新安汪氏在徽州得到空前发展,比起中原时期的“人丁不旺”更显得生机勃勃,他们由徽州向四周扩散,如在安庆府形成“九里十三汪”的强劲态势,汪氏漫延到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并不断向港台、海外发展。其三,自汪文和开始,汪氏有了正式的宗谱。其四,汪文和迁居江南,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南方的土居文化——山越文化,对促进南方文明的进步有着一定的贡献。据考,汪文和是第三位由中原迁居徽州的人物,为奠定汪氏在徽州的突出地位创造了条件。研究徽州文化,不得不提到汪姓。 总之,汪姓在中原产生,历三十代,地位显赫,但人丁不旺。

2005-12-3 [s:8]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4-9 15: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s:1]

       汪言字公辨,公元14年(王莽天凤元年)除广武将军不就。公元23年(更始元年)辅汉征赤眉,拜武锋将军,因讨王莽有功,除武城太守,后封侯。卒葬右扶风茂陵马邑山,其碑铭曰:“周公末裔,汉代名贤。英英独秀,沉此蒿田。麒麟匝地,长柏参天;灵龟万世,表示千年。式刊不朽,视此雕镌。”娶清河太守张荣女,生子汪高

  "卒葬右扶风茂陵马邑山",我五一将游茂陵,不知能否找到传说中的马邑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4-9 15: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尚书佐著作郎、知谱袁彦叔曰:“谥令族氏观经传子义,实实不虚。汪锜、汪量,名包周秦之朝;汪胜、汪晃,德照汉室显著。”

    不知此人典籍尚存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4-9 16: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s:1] 不错。

不过,关于“汪侯食邑颖川并非现在的许昌市,而是湖南省的太康县。此颖川,为古陈郡阳夏县靖仁里,原为项国,鲁灭之,后封汪侯于此,更名颖川,故后人又称汪侯为“颖川侯”。汉分秦郡置淮阳,此地为阳夏县,唐初罢郡改阳夏为太康县,属陈州。”值得考虑。
鲁国的封地一下子跑到湖南?
                               唐白之水



是河南太康县吧?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4-9 17: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9 23: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康县在河南。笔误。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0159
发表于 2006-4-13 08: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兴吾本家good
wangd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4-13 09: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谱编写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有一个想法,不怎么恰当,但是我觉得是一家人在一起讨论问题,所以提出来与各位本家商量商量:

  我们知道历史与神话和传奇故事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历史是有根有据的,是事实;而神话和传奇故事那就要靠你的想象力了。

  家谱是记载家族的起源和历代的经历情况,同样是有根有据的事实。但是,以往留下的祖谱(指各种姓氏)大多都存在攀、神、奇的现象。(这里我不是去责难我们的前辈,而是说在当今时代,我们编写家谱不应再存在这种现象。)

  所谓“攀”,就是乱攀祖先。把自己的祖先找的越久远、越有名气越好。其实,商朝还算留下一点文字,即甲骨文,而在商朝前的夏以及远古时代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只是在考古中发现一些祖先留下的实物碎片。周以前的史料只是周时期的人根据传说做的记录,现已发现疑问很多。所以,乱攀往往是无根据的。更何况在姓氏研究方面,大多都已认为,姓氏主要起源于两周时期。大家可以看看我已经发在《寻根问祖》栏目中的《姓氏的起源和姓氏体制的建立》以及其他相关材料。

  所谓“神”,就是把祖先神化。所谓“奇”,就是把祖先说的具有传奇故事的性质。

  至于汪氏家谱中我感到存在问题不大。

  首先是“防风氏”的问题,根据我去年以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其想法已经在论坛中谈了许多看法,还不系统,我也没有去整理。但是,可以考虑否定防风氏作为汪氏的始祖。

  其次是关于始祖的名字问题。这一点与其他姓氏的祖谱存在类似的问题。

  如翁姓来源:1. 来源于周朝时期的姬姓。属西周昭王后代。相传昭王幼子生下时双手紧握,别人掰不开,惟昭王去掰,应手而开,左掌纹路如篆书的“公”字,右手掌纹如篆书的“羽”字。周昭王于是给幼子取名为“翁”。翁的后代也以翁为自己的姓。2. 据史料,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定海东,一说广东翁源),其子孙以邑名为姓,世代相袭。

  如汪姓来源:1.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74年)生庶子取名满。因姬满有功于鲁,为上大夫,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于“汪”地,人称汪侯。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2. 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90-前573年在位)次子,母名定姒。相传生时左手点水,右手王文,合而为“汪”,遂取名“汪”。为鲁上大夫,食采颖川,号“汪侯”。是为汪氏之始祖。

  还有其他姓氏也有这种说法。

  大家都很清楚,我们现在的“氏”,不管来源于祖先的食邑地还是来源于祖先的名字,都是很正常的。问题是前人在祖先名字来源上给神化和传奇化了。一个刚出生的幼儿其手上竟然还有文字,从人的生理特征上好像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汪”字在手上牵强附会的说,似乎也有点象,那么,“翁”、“鞠”、“武”这些字在一个幼儿的两手上真的会出现吗?
  
  在人类始祖身上发生过的奇怪现象,好象后来就再没有出现过。

  所以,我想汪氏始祖,要么是叫姬满,食邑于“汪”地,其后人以采邑地为氏,姓了汪;要么是取名“汪”,即始祖姬汪,其后人以名为氏,姓了汪。
(有这一点想法,让各位本家见笑)。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4-13 09: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谨慎思考,由于我们是现代人,不能盲目跟着前人。我们说出的东西要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09: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楼的想法很好,我也有同感。但后人编谱时往往忠实于原谱,除非原谱有明显的错误,否则是不轻易更动的。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