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2 17: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 模 寻 梦
假行僧
作于2005年1月10日
阳光普照,11:10从王村出发,与MICKEY去潜口。
岩寺到潜口4·5公里,205国道,但自从屯溪到黄山的道路开通之后,这个昔日“红火”一时的贵族就没落了,而我却喜欢“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感觉。车友魏凌曾说过,他不喜欢歙县的牌坊群,而是那种独耸在都市中的牌坊更使他注目。
先到潜口塔,再到潜口民宅景点,却要门票26元,还是算了。这民宅就是把黄山市一些濒临倒塌而又有价值的古建筑折下后又原样建成,并加以维修。从外面看,牌坊、民宅、祠堂倚山而建,白墙乌瓦青山,很是好看。但我认为,南桔北橘,一个事物离开了创造它的环境就会改变,会失去原有的意味了。与此相似的还有“徽州文化园”,把棠樾牌坊群、雄村八角亭等仿制了建在园里,崭新整齐,看似精彩,可谁知鲍氏兄弟富商、曹氏父子宰相呢?
因要门票,我们便没进,回潜口镇吃了午饭——水饺。之后沿潜——歙公路向唐模骑行。这条线上景点很多:唐模水街、黄宾虹故居、棠樾牌坊群、陶行知故居等。由此想到神奇的北纬33度,这方圆百把公里就有黄山、花山谜窟、齐云山、阳干、西递、宏村、呈坎、许国石坊、渔梁坝、昌溪、新安画廊等自然或人文景观。我骑车游了半年还没看完呢。
扯远了,还是说唐模吧。在略有起伏的公路上骑了十来分钟就到了唐模。我们从村尾顺水流往下游走。全是石板路,宽阔齐净。古朴的民宅、祠堂夹溪而建。每隔十来米就有一条长石板搭在溪两岸供人行走。约百米左右,来到水街。溪北边的路上搭了遮雨长亭,路边是木头“美人靠”,连绵数里远。这里应该是水街的经济文化中心了,几乎家家都做生意,但与别的景点不一样,他们经营的是自己特色的东西,如老式理发店、饭店、小卖部等,没有在全国各地的景点几乎都能看到的旅游小物件(如木制按摩器、木梳等等)。一些老人悠闲的坐在“美人靠”上晒太阳,我们后悔不该在潜口吃午饭,应该在这儿泡上一桶方便面,美美地坐在“美人靠”上享受一番。虽是三九天了,但街边清溪里的水草还是很茂盛,油油的在对我招摇呢。记得初三时,班主任组织我们骑自行车来过这儿,印象中只有老人、美人靠、水街里的游鱼,这次有了数码相机,记忆就更深刻了。
美人靠尽头的路面向两边扩伸了五六米,有石阶,几个妇人在那儿杀鱼。再过去就是高阳廊桥,里面是茶艺馆,有姑娘在为游客表演茶艺。又走了数里,民宅逐渐没有了,代替的是草坪、绿树和园林。园林为“檀干”园,因里檀树很多,又有溪流,取自《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园里还有一座“小西湖”,为村里富商为满足老母游览西湖之愿望而在家耗巨资所建,原有湖心亭、三潭印月、断桥等景点,现只有断桥了。我们进去时,一台抽水机正在里面欢快地工作,水几乎被抽干了,几个农民在里摘藕抓鱼呢。
沿着绿草坪中的青石板骑到唐模的水口:一座“同胞翰林”牌坊、一座沙堤亭、一棵古樟树、一座蜈蚣桥,还有那潺潺而淌的溪水,这无疑是水口的典范了。翰林相当于现在的院士,牌坊中的故事指的是清朝该村的许承宣、许承家同胞兄弟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考中进士,并被钦点入翰林院,这在千年科举考试中是非常罕见的。徽州一带流传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之佳话,而唐模一村就出了三个翰林(这对同胞翰林加上末代翰林许承尧),足见此地文风之盛了。为表彰许氏同胞兄弟,清朝朝廷恩准建造此坊。牌坊过去是沙堤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平面为正方形,边长6.2米,分三层。底层外檐为十二根石柱,并置有飞来椅。中间为4.3米正方形的砖砌休息室。四面各开一门。上两层四边为虚阁,中间空。四面均装有栏杆和挂落。歇山顶,有飞椽出檐。八个翘角上各悬铁马。东西各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正脊和垂戗脊饰鱼、狮、狗等吻兽。此亭选址适中,造型精美。亭外就是一棵香樟树,号称唐模的第一个景点——槐荫树。其实大家仔细一看就知它的本身树种为香樟树,为什么在此称它为槐荫树?源于1992年国家一级演员,也是我们安徽省的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来此拍摄了黄梅戏的经典之作《天仙配》而得名。当时导演跋山涉水走遍全国各地,最终被眼前这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树的独特造型所吸引。树根部有一很大的口子就像人的嘴巴在自然地张口说话一般,导演便突发奇想采用道具,使哑树开口说话,在此为善良的董永和美丽的七仙女喜结良缘,因此这棵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之说——以树为媒。之前介绍了唐模景区有“十桥九貌”,在老槐树旁边的便是第一座,为S型,象一条蜈蚣一般。大家都知道蜈蚣为剧毒之物,成语中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指的就是它,那么用它盘踞在水口便可以起到以毒攻毒,镇风水的作用(以上文字大部分来自网站,特此说明)。
当我们在水口处留连忘返时,对面过来两中年人,一个象领导的先开口,对我们的自行车赞夸了一通,然后问我们看出什么名堂没有?我答这里的水街和水口不错,值得一看。他颔首,又问翰林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好象把我们当成久居城市,偶尔出来散心亲近自然的时尚一族了。我很快回复了他的询问之后,他见难不倒我们,便又说起这水口和牌坊,以及水流的取向。另一中年人介绍说,这是张总。我们便“诚惶诚恐”地表示佩服,他豪气顿生说,今后你们来都免费!把我和IMICKEY乐得要PDPD了。张总谈到今后的设想,说要把这附近的地征下,种桃树、月月桂等,还要修建美人靠。我提醒说,人为景观太多,商业气太浓了不好,他说全部用原来的木料。后来我想,有这钱还不如把小西湖的景观给恢复了呢。
返回水街时,我们还到千年银杏树处瞻仰了一番。植于唐朝的古银杏树,是当年唐模汪姓当年择居迁徙的历史见证人。这“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郭沫若语)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傲然挺立,默默地注视着唐模人的生活轨迹和古村的沧桑变迁。许承尧先生对此树情有独钟,曾于1901—1902年间,写下《诘老树》和《老树对》一组两首古体诗。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瓜分中国正愈演愈烈,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这两首诗里,先生赋予老树人格内涵,借树抒怀,表明自己“浩劫但凭天,立脚不移地”的志向和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超然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人们为美化古树,对古树寄以除病消灾、平安吉庆的愿望与向往,创造出绘声绘色的传奇故事与民间传说流传至今。1994年4月,年逾花甲的北京园林局专家丛生先生与市林科所赵德铭教授一行数人获悉唐模古银杏树因保护不当濒临枯萎,在考察黄山迎客松后,直奔唐模。丛、赵二老在对古树反复审视后,竟惋惜落泪,愿掏钱养护。二老爱树如命的强烈环保意识,深深感动了唐模人和当地有关部门,旋即采取专家提出的“异体嫁接输养技术”,于次日在赵德铭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在古树旁另植3株直径约3厘米的小银杏树,并把小银杏树的树干镶嵌在大树皮层之中,使4树融为一体,犹如人之“输液”,通过小树将水分、营养输给老树。现3株小树都已成活,被抢救的古树南枝生长正常。枯木逢春,诚堪告慰丛、赵二老。溪南吴惜奇先生为此吟诗题赞:“扇叶翩翩果缀银,老枝今日焕精神。何当再续千年寿,报与人间一片春。”
15:30,我们告别唐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