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8534|回复: 24

关于《陇西汪氏家族研究区》的说明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10-5 1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陇西汪氏家族研究区》的说明

在这里“陇西”一般不能理解为现在的陇西县,是指陇山之西。当然,陇右可能就不会错误理解,古人把山之西称为右,山之东称为左。汪世显会什么被封为陇右王,就很好理解了。

所以,陇西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 陇西是一个相对历史文化的地域概念,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在其秦汉以前,陇西郡(历史上最早的36郡之一)就包括有:兰州、天水、陇南、秦安,而甘肃历史文化主要起源于秦汉前期,而不能单纯割裂的看作是现在的陇西县,陇西就是历史至今的“陇中”,“陇上”,甘肃的简称“陇”,都是从陇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而来的。

秦昭襄王35年(公元前272年)始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南),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辖地包括今兰州、临夏至天水一带的广大地区。秦统一后,陇西郡为三十六郡之一,直辖中央。

今天的陇西县,因为沾了“陇西”二字的光,就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古陇西”。其实,今天的陇西县仅仅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到了宋哲宗天佑五年(1090年),才在今天陇西所在地设置了陇西县。也就是说,今陇西县得名比古陇西郡得名晚了1270年!不过,你也无法否认,现在的陇西县城在历史上,从秦时的陇西郡到盛唐时的渭州府,再到北宋时的巩州、元时的巩昌府,其治所基本上都在此地。从秦到清一直是陇山之西的中心,这也是历史事实。

唐初,废郡为州,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改陇西郡为渭州。隶秦州总管府(府治上邽.即今之天水)。太宗贞观初,划全国为十道,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渭州属陇右道辖领。贞观十四年(公元640),上柱国公汪达镇守陇右驻襄武,顺山川地势,以四隅为四正,始筑今县城,为全国城池之特例。 (乾隆《陇西县志》载:贞观十四年越国公汪华子,袭封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徙筑今城,顺川之势,以隅为四正,谚云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公城是也。)安史乱后,吐蕃兴起。代宗宝应后,陇西郡地陷没于吐蕃达九十年之久。金统治时期,城池规模不大。元朝时都总帅汪世显父子重筑陇西城,城池向东扩张 , 规模开始增大。

北宋始建陇西为巩州(巩军固地,远通西夏之意)。元朝,更巩州叫巩昌(巩固昌盛之意),元朝实行政军合治,巩昌府治陇西并设置巩昌总帅府,统督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镇原、阶、成、西和、兰、会、环、金、徽、德顺、金洋十五州行政军事。

陇西的威远楼是陇上有名古建筑,它巍峨壮丽,气魄非凡,屹立于陇西大城十字中心。因其年代久远和构造精妙,成为陇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皇佑四年(1052年),出于加强武备的目的,韩琦在城东一里处建一谯楼,起名威远楼,是威震远方之意。到了元初,总帅汪世显父子扩间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公元1341年,官府把计时的铜壶滴漏及报时的更鼓置于楼上,因而俗称鼓楼。

设置《陇西汪氏家族研究区》是从整个“大陇西”的角度考虑的,在陇山之西这个特殊的历史地理区域内,从唐朝和明朝,汪氏家族在这里上演了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幕幕壮观的历史话剧。达公之后的一些分支已经分布于陇山之西的许多地方,汪世显家族的大量支系也广泛分布于陇西、渭源、通渭、临洮、武山、成县等地,(当然还有宋、元、明、清时期其他汪氏支系来到陇西),这里的任何一县一市都无法把其他分支包括在其中。

既是专门对汪世显家族研究的也都使用“陇右汪氏”、“陇西汪氏”、“巩昌汪氏”,汪世显的后面写上祖籍盐川人,后面再加上一个括号:(今漳县人)。在历史研究中,没有人使用“漳县汪氏”和“漳县汪世显家族”的。因为那样,研究历史的以及稍有历史常识的都会笑我们无知!人家都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了漳县这个名称。

当然,不可否认达公之后的汪世显及其子孙在这众多的分支中是最显耀的一支。汪世显(11961243年),字仲明,祖籍巩昌盐川(今漳县)人,后迁居陇西。金朝以来,陇右政治舞台上崛起了汪世显及其家族,前后鼎盛了一百三十多年,对陇西和周围地区的历史产生了颇大的影响。特别是世显及其子孙200多人死后又安葬于今漳县境内。但不能因此把历史上的陇西汪氏家族强行说成漳县汪氏家族。

更何况汪世显被封为陇右王,也就是陇西王。所以,称之为“陇西汪氏家族”又何不可呢?

《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是“漳县‘的’汪氏文化研究会”,他们研究的也是历史上的“陇右汪氏”、“陇西汪氏”、“巩昌汪氏”。我们既然是《研究区》,当然也是研究历史上的汪氏那段历史。但要注意:是唐以来的历史,决不仅仅是金、元那段历史。

否则,达公在陇西留下的历史遗迹、其他支系在天水、成县、武山、渭源、通渭、临洮、东乡等县市留下的历史遗迹无法包括在内。如天水市汪川乡出土的宋代《汪氏家颂碑》载有南宋嘉定五年(1212)宁宗敕赠越国公赞文,等。

我们感谢漳县,感谢漳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感谢研究会的研究人员为汪世显家族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为此项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从四期《汪氏文化》中就可看到。我们也将在《陇西汪氏家族研究区》这一栏目中,为宣传漳县、提高漳县的知名度、为漳县的发展作出努力。

为设置《陇西汪氏家族研究区》特作此说明。

河南-汪聚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10-5 16: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侯門第雄隴右

      將相世家冠江南
[s:1]  [s: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091

回帖

3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3091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10-6 07: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指点,要不然会永久弄不清陇右陇西漳县三者的关系,非常感谢贵教授.

                                                             多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10-6 12: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hnnywjg本家说得有道理,赞同.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9: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s:1] 感谢本家们的理解!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21: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谈一点看法。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21: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说的不合道理可以修改。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10: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10: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不知应该再说点什么?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10: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看法有些片面,望给予批评指正。

我认为考虑问题不要仅从自己局部那片狭小区域去认识和研究问题。不管称陇西汪氏陇右汪氏巩昌汪氏,不否认重点是研究汪世显(盐川人,今漳县)家族及其后裔。汪氏家族在陇西上演了值得后代子孙骄傲的一幕幕壮观的历史话剧。

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是汪氏家族,这个家族历来称“陇西汪氏”、“陇右汪氏”或“巩昌汪氏”。这个家族在历史上已经广泛的分布于广大的陇山之西。所以,称《陇西汪氏家族研究区》更合适。

当然,我们无法否认要研究陇西汪氏家族,特别是对汪世显及其后人的研究,要到陇山之西进行考察,必到漳县,到漳县必看汪氏元代古墓群。否则,等于没有到陇山之西。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