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汪氏通谱工作室 于 2016-9-18 13:05 编辑
旧谱晋汪旭上谱表
晋成帝咸康二年丙申三月,诏天下索谱,淮安侯汪旭上谱——颍川、晋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汪氏大宗血脉谱》。 臣旭言:臣等千载有幸,奉诏品量、分别姓氏。臣承黄帝之后,玄嚣之苗裔,周武王弟周公旦、鲁伯禽之后。至成公黑肱次子汪,封汪侯,食邑颍川。臣四世祖文和,汉建安二年为会稽令,因渡江而家焉。子孙遍布诸郡,无不簪缨。以臣无功蒙用,领授护军司马、丹杨太守、淮安侯,食邑二千户。索臣繇来,谨治旧谱婚宦职状,诣阙拜表以闻。臣旭诚惶诚恐,坐罪谨言。
敕付尚书、佐著作郎袁彦叔。尚书、佐著作郎、知谱臣袁彦叔奉敕品入。
袁彦叔曰:臣读《汪氏家谱》云:“汪氏承周之苗裔,鲁伯禽之胤,成公黑肱之次子汪侯之后也。谥命族姓。”观经传子史,实是不虚。汪锜、汪量名宦周秦之朝,汪胜、汪晃德昭汉世,显著风烈品流,汪氏可证纲宗胄族者矣!
○晋初:旧作晋州。按阳城为颍源,州来为颍尾。颍川地广,而谱中所指,特鲁灭项之疆,故以晋时郡县名释之。盖自汉武分秦颍川郡,立淮阳国,而项地为项、阳夏县。项属汝南郡,阳夏属淮阳。项县后为西华。顺帝改淮阳为陈郡,晋武因之,平吴后合陈郡于梁国,统蒙、睢阳、下邑、宁陵、谷熟、长平、虞、阳夏、武平、苦、陈、项,凡十二县。惠帝复陈郡,而项属汝阴,阳夏属陈。大宁三年,李矩、郭默弃城南奔,于是司、豫、陈、颍皆没于后赵,以淮为境矣。东晋因流民侨置淮阳、阳平、济阴、北济阴四郡于南方,而淮阳非昔之陈郡地矣,故汪旭之谱加“晋初”二字于“陈郡阳夏县”之上,以释鲁地之颍川。“初”字讹误,近“州”,后世又以汪氏平阳郡望名,类“晋州”,故惑而不知改。详见《平阳辩》《颍川辩》。 又按唐淮阳郡或为陈州,领县六:曰苑丘;曰南顿;曰溵水;曰太康,即汉之阳夏县也;曰项城,即古项子国,汉之西华县也;曰西华,即汉之长平县也。 ○凡水之北曰阳,南曰阴。郡居淮北,故曰淮阳。 ○又按秦颍川郡地分裂,至晋,颍川郡所统,惟许昌、长社、颍阴、临颍、郾、邵陵、鄢陵、新汲、长平九县耳。 ○旭:三十四代授之子。 ○护军:秦都尉之官,汉陈平为护军都尉,后世以为勋官,后汉有护军司马。晋置领军护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出征有参军。 ○汉武帝分秦鄣郡地,立丹阳郡,治宛陵,因山多赤柳得名,今宁国、建康、太平、徽池、广德及建德之淳安、遂安县地也。吴分其地,立新都。晋又分立宣城,而晋之丹杨郡治秣陵,所统惟建邺、江宁、丹杨、于湖、芜湖、永世、溧阳、江乘、句容、湖熟十一县。又,晋毗陵郡丹徒县及丹阳山,因秦使赭衣徒凿朱方地得名。至唐,以汉丹杨地之江宁、金坛、句容,以晋毗陵地之丹徒、丹阳、延陵,合六县置丹阳郡,非晋汉之丹杨矣。 ○隋炀帝改显州为淮安郡,即晋之南阳国,今唐州也。赵宋降楚州为淮安军,即晋之广陵郡淮阴地也。晋制有郡侯、乡侯、亭侯,而郡县未有淮安名,旭之封岂乡、亭名耶? ○晋制,郡置太守,诸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元帝镇建邺后,改丹杨太守为内史。大兴元年即位,六月改内史为尹。旭为守,当在未改时。 ○古者有分土无分民,封爵以户,自汉始也。 ○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历代名本此。 ○著作:周左史之任也。汉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名无官。魏明帝始置著作郎,晋武始以缪征为中书著作郎,惠帝元康改为秘书著作,后别自置省。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 ○晋袁瑰,陈郡阳夏人,成帝咸和四年封长合乡侯,咸康三年为国子祭酒。子袁乔字彦叔,初拜佐著作郎,后为桓温司马,博学,著《论语诗》并诸文笔行于世。旧谱彦叔或作彦伯,按《晋书》,袁宏字彦伯,初为谢尚参军,未尝为著作,当以彦叔为正。古人多以字行,故谱书彦叔。 ○何攀为梁、益二州中正,申明陈寿、费立之谤。太原王济为本州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目为状举孙楚。燕蓟刘沈为本国中正,进霍原为二品。晋世品量人物如此。 ○广陵刘颂为郡名宗,庐江杜夷为郡著姓。过江则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朱、张、顾、陆为先。崔、卢、李、郑既首于山东,裴、柳、薛、杨亦雄于关内。晋世之分别姓氏如此。 ○杨佺期门地承籍,下视王珣,以过江婚宦失类,而为人排抑。卫瓘自以诸生之胄,婚对微素,而固辞尚主。晋世之尚婚如此。 ○向雄谓:“九品访人,执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刘毅谓:“设状求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应詹亦言:“在职直以旧望登叙,故径寸山苗率居世胄,伧荒晚渡不践清途。”晋世之尚宦如此。 ○晋武帝时,挚虞以汉末丧乱,谱传多亡,子孙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进之。后太元中,散骑常侍、河东贾弼撰《姓氏簿状》,十八州百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篇,甄析士庶无遗。刘湛好之,为铨曹撰《百家谱》。王俭又广之。王僧孺演益为十八篇,东南诸族自为一篇。贾弼传子匪之,及孙希镜,撰《姓氏要状》十五篇。希镜传子贾执,更作《姓氏英贤》百篇,传其孙冠。晋世资谱以助铨选如此。 ○魏晋立九品,州郡置大中正。其州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尊世胄,卑寒士。晋宋因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由是有谱局,令史职皆具。晋世为谱设官如此。 ○今历叙晋世事如前,庶几可参考云。 ○按颍川之生至咸康丙申,九百有九年,又至泰定乙丑,九百八十九年,通计一千八百九十八年。
赞曰: 颍滨启氏,江表承风。波涛以定,云变而同。 卓哉汪旭,盘柏诜螽。对扬明命,章表遐宗。 范自豕韦,汉为陆终。匪匄匪玄,曷究曷凭。 轩姬既叙,周鲁攸封。裔孙松寿,敢赞宏崇。
旧谱叙祖墓
窃闻有形必化,亘千古而无违;卜宅以藏,更百王而不易。白骨求安于长夜,黄肠宁望于复朝。故周官辨兆域之图,而左氏谨窀穸之事。玉棺表王乔之灵柩,理益难明;石椁颂滕公之佳城,事皆前定。既获牛眠之所,当崇马鬣之封。诔德无穷,宜特刊于金石;追思罔极,盍增□于松楸?所有南北坟茔,备录于左,庶几后世知其墓焉耳。
颍川侯讳汪,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三十五丧合葬其中。 其碑铭曰: 稽源后稷,究本周公。司方曲阜,作伯弧彤。绩纪太常,望实岱宗。 改封上邑,命氏中都。身先居鲁,其后宅吴。寻流昆派,摭胤鹓雏。 式刊玄䃤,敢颂鸿儒。碑平失字,树古无株。空遗令闻,与天地俱。
司谏讳挺,葬洛阳牛耳山。四十丧合葬其中。
武锋将军讳言,葬右扶风茂陵马邑山。九丧合葬其中。 其碑铭曰: 周公末裔,汉代名贤。 英英独秀,沉此蒿田。 麒麟匝地,长松参天。 灵龟万世,表示千年。 式刊不朽,视此雕镌。
中郎将讳陈,葬长安左冯翊,即秦内史地。十八丧合葬其中。与将军刘昇墓相连。
龙骧将军讳文和,葬新都郡西九里邵石山。二十五丧合葬其中。 其碑铭曰: 盘桓汉室,砥砺吴门。烹鲜稽邑,鸿雁停喧。 弦歌见哂,卧辙攀辕。因兹乐土,流布子孙。 四时迁运,岁稔迅移。海田有变,陵谷低垂。 陇深荒草,树古摧枝。千龄淼邈,故立斯碑。
弭寇将军、故鄣县令讳轸,葬新都郡前都督山。六丧合葬其中。 其碑铭曰: 夋喾之胤,姬旦之苗。 股肱周室,羽翼鲁朝。 源长派远,金声玉条。 文波浩瀚,笔海辽遥。 烹鲜驯雉,制锦沉巫。 既宰他邑,亦赞枌榆。 燕舞城郭,雁至衔芦。 屡华庭槿,亟囿荒芜。 千年迅速,七尺斯须。 茔来玄武,兆示青乌。 宗枝不昧,万载无渝。
湘东太守讳澈,葬歙县城东八里吴清山(一作吴渚山)。
歙县令讳道献,葬歙县城东八里吴清山。三丧合葬其中。
三十七代祖讳恭,葬歙县向杲山。十丧合葬其中。
宁远将军讳统,葬歙县向杲山。十丧合葬其中。
富春令讳元爽,葬歙县乌聊山。
司马讳叔举,葬歙县登岭山白杨坑口东山下。
歙县绩溪祖讳泰,葬歙县横品山。
戴国公讳勋明,葬歙县云郎山。
鄱阳令讳僧湛,葬歙县溲山。
越国公讳华,葬歙县云郎山。
宣城郡公讳铁佛,葬绩溪东二十里洪村白鹤山。海阳令翊墓同处。
此篇铭叙,俱系后人追识之辞,墓茔迂远,恐非出一时,字句或有讹宕不伦,不及悉正。 赞曰: 杜羔征柱先陇没,秦誗筮金社墓出。 鄹曼毋识衢防合,营丘狐首著无忘。 颍洛埏茔列汉唐,披图按牒孝思长。
旧谱叙支派
窃以纠合宗支,尚期磐石之固,不如同姓式叙葛藟之芳,靖惟棠棣之华,庶免杕杜之刺。源同派远,室迩人疏。执笔特书,志宗盟之他寓;开编广览,宜族谱之无忘。故叙。
纪颍川以下支派: 北地七户,承祖猛次子拔后; 宜阳七户,承祖胜三子泰后; 清河四户,承祖理次子坚后; 扶风八户,承祖进次子勘后; 淮阴四户,承祖达三子卞后; 广平九户,承祖高三子会后。
纪渡江以后支派: 会稽七户,承祖文和次子超后; 庐江五户,承祖轸四子万春后; 休宁诸支,承祖授长子翊后; 歙县绩溪、沙溪、凤池、登原诸支,承祖授二子解后; 睦州遂安、新安诸支,承祖授三子演后; 宣城诸支,承祖授四子旭后; 豫章三户,承祖澈三子谦后; 歙县长乐、南乡诸支,承祖道献长子恭后; 北野灵村、辈(辇)村、乌郎、琶村诸支,承祖道献次子威后; 葛塘诸支,承祖叔举次子志后; 白杨诸支,承祖叔举长子泰后; 临溪诸支,承祖叔举三子骋后; 长乐诸支,承祖叔举四子霸后。
○汉北地郡,统马岭、直路、灵武、富平、灵州、昫衍、方渠、除道、五街、鹑孤、归德、回获、泥阳、郁郅、弋居、大要、廉县、略畔道、义渠道,凡十九县,今庆阳、泾州、邠州地。 ○宜阳:韩(国)县,秦甘茂所拔。汉弘农郡宜阳县在黾池有铁官。东魏为宜阳郡,唐为福昌县,属河南府。 ○汉高祖分钜鹿,置清河郡,统清河、绎幕、灵县、东武城、厝县、鄃县、贝丘、信成、莎题、东阳、信乡、缭县、枣疆、复阳,凡十四县。清河后为甘陵县,唐乾元改贝州,今为恩州。 ○秦内史地,汉大初元年改名右扶风,统渭城、槐里、鄠县、盩厔、邰县、郁夷、美源、郿县、雍县、漆县、栒邑、隃麋、陈仓、杜阳、汧县、好畤、安陵、茂陵、平陵、武功、虢县,凡二十一县。隋为岐州,唐为扶风郡,统十县,今为凤翔府。 ○汉淮阴县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晋末立山阳郡,隋唐为楚州,亦为淮阴郡,宋为淮安军,今为淮安路。 ○汉初置广平国,统十六县,光武省入钜鹿郡。魏改广平郡,统十五县: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县、襄国、南和、任县、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隋、唐为洺州,领县十,今为广平路。 ○晋会稽郡,统十县:山阴、余姚、上虞、句章、鄞县、鄮县、始宁、永兴、诸暨、剡县,今为绍兴路。 ○晋庐江郡,统十县:阳泉、舒县、灊县、皖县、寻阳、居巢、临湖、襄安、龙舒、六县,今为庐州路。 ○陈置睦州,唐为新定郡,又为睦州,统六县:建德、寿昌、桐庐、分水、遂安、还淳,今为建德路。 ○晋武帝分丹杨地,置宣城郡,宋、齐至陈皆因之,唐为宣城郡,或为宣州,统宣城、当涂、泾县、溧水、溧阳、南陵、绥安、宁国、太平、青阳十县,今为宣州。 ○晋豫章郡,统十六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望蔡、永修、建昌、吴平、豫章、彭泽、艾县、康乐、丰城、新吴、宜丰、钟陵,今为隆兴路。 ○新安郡:即吴新都郡,今为徽州路,详见后注。
赞曰:古姓数分氏,宗支易推;今也姓久其传,迁析繁而难征。易其难,其惟兹叙乎?世言汪氏之著者,江表、陕西,叙之有源,若合符契,盖其详哉!甄明流派,固将之天下而稽焉,非特河、洛、淮、越之乡为可知已。
旧谱唐族望敕
唐开元考定从前至今族望 先奉敕旨四海望姓家永徽六年考二十六姓与诸姓不同各得出处远近其乾封元年君羡考定至今依令 武阳李 荥阳郑 陇西牛 并州郭 上党陈 河西汪 安定皇甫 中山鲍 河间刘 雁门夏 右件十姓为国之柱 武阳贾 白水张 扶风马 京南叶 陈留王 冯翊赵 蒙扶水 冀赵苏 京兆杜 河内苟 梁山钜 南阳何 岭南庞 安定胡 高阳许 南阳侯 右件十六姓为国之梁 敕旨天下诸州百姓婚姻不同者价纳不依诏处分者准敕合徒二年诸余可结为婚者一百五十改之主者施行 开元五年四月八日下
○按唐太宗时,山东崔、卢、李、郑诸族矜负世望,子孙虽衰,他族欲与为婚姻,必多责财币,人谓之卖婚。上恶之,贞观十二年,诏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遍责天下谱牒,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右膏粱,左寒畯,专以今朝官爵品秩为高下,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氏族志》。高宗时,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望请改之,乃命孔志约、吕才十二人刊定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显庆四年书成,改号《姓氏录》。时李义府为子求婚于山东之族不获,恨之,以太宗旨劝帝,诏后魏陇西李氏等七姓十家,子孙不得自为婚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三品以上纳币不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匹,六品、七品百匹,悉为归装,夫家毋得受陪门财。然俗尚终不能禁,往往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中宗景龙中,柳冲复请修其书,诏魏元忠、萧至忠、徐坚、吴兢等及冲修之。会魏元忠等物故,至玄宗先天时,复诏柳冲、徐坚、魏知古、陆象先、刘子玄等讨缀,书始成,号《姓系录》。开元初,诏冲与薛南金复加刊窜,乃定。冲之《录》以四海望姓为右姓。今详谱中所载,许敬宗之始请,当在永徽六年立武后时。考诸姓之不同,以为改《氏族志》之本后。书成于显庆四年六月,乾封丙寅距显庆己未凡七年,李君羡已诛死于贞观间。此未详谁氏,兼此篇讹脱甚多,今姑考大概而阙其疑,以待后之览者。
赞曰: 孔壁坏,简书摩。汲冢圮,简书讹。没龟马,断蛟鼍。 谱之遗,代年多。编毕绝,正者何?惟业业,沿其波。 谱之成,尚研磨。史阙文,事旁罗。张本原,庶无颇。
论竹溪新谱书
松寿窃谓别生分类,其来尚矣。三代以降,氏族日繁,支派日广,赐、别、改、冒之姓漫不可求,苟非谱牒所传,则莫能知其所自。故后世,官籍定其源委,家乘最其乘传。然而犹惑迷失遗忘,断没难考。况汪氏自颍川得姓以来,歙土定居之后,数经丧乱,奔播于黄巢,抢攘于五季,析居聚寓,东西纠纷,同姓各支,无虑千万。所赖上世相传旧谱,自始祖颍川至叔和,历历可据,惟叔和而下,疑失代名。每披䌷则目眯口呿,骨惊心热。士而遗其祖,真不可也!自是以后,分支又多,流派逾远,比游宦南北,虽随处询录而莫克备究。独吾宗尊者竹溪翁以谈贯文史之资,驰骛翰墨之手,敛而不耀,特潜心于谱录之间,远引旁搜,支系粲别,后之子孙不迷其所自,今之族属皆知其所同,俾之得以相助相维,左提右拂,祖宗传付继述之功,将于是乎在矣!惜其莫究根源,苟惟枝派,而且求罗博杂,嗜暮(慕)夸远,不无混玉乱珠。夫祖宗之代绪,关系匪轻,千虑虽愚,有不容揆其卑后而缄默者,敢条陈新谱十误,具呈诸尊长,示诸弟侄,所望参详辩数,庶几有补于斯焉。松寿再拜! 旧谱勋明生僧湛,僧湛生铁佛,凡九世至祖叔和,叙次甚明。新谱乃谓勋明生僧莹,僧莹生世华,凡十四世至枫林君景,又若干代无名讳,而后志高冒为远孙。夫旧谱代传户蓄,皆知吾为僧湛、铁佛之支。今新谱务为邪宕,改祖世华,遂支离牵合,旁证稗书,媚血食之明神,忘旧谱之真祖。其误一也。 自祖文和渡江,祖澈封新都侯,实歙州也,十三世而至僧莹、僧湛,中间分支浸多,至汪华,族宜众矣。《新安志》谓“黟、歙十姓九汪,皆华后”者,乃纪事之人归重于华而概为之辞,非如族谱叙世分支不可差也。假若所云,则今州十三万余户,为汪者居其十一万有奇耶?新谱引之,以证华后。其误二也。 新谱引浮溪公藻叙家世,谓“汪,古之国名”,而以张平子《思玄赋》“汪氏龙鱼”为证。按《思玄》所谓“即汪芒氏也”,古之氏若此者众矣。若谓汪芒遂为汪姓,则栗陆去栗而为陆,尊卢去尊而为卢耶?夫作赋者率为夸远富丽之词,而非披文相实之纪,其不足据也明矣,如曰颍川采邑为国犹有可言,而泛引遥遥华胄谱系不传者以乱实。其误三也。 新谱汪韶州乾道四年石刻谓:愿自黄墩迁环珠者,必经唐乾符己亥黄巢掠歙之乱,避居黄墩,而后迁也。至天祐甲子志高祖始来旌城,仅二十六年耳,愿生士强,士强生世雄,世雄生知古,知古生子公,子公生枫林,枫林居凤庭,而志高尚为远孙。二十六年之间,不啻七八代,何其代多而年促耶?又云“枫林以来,二百余载”,则枫林君当在宋乾德年间。乾符己亥至乾德癸亥凡八十五年,乾德时,歙方属南唐,又十余年而归宋。志高而为远孙,则其来在天祐元年,当后乾德七八十年余,然后来矣。乾德至元丰乙丑,仅一百二十余年,自志高而下,至文昉祖元丰乙丑年实葬张坑,中间二十传,又将如何而续耶?至天佑与后乾德,皆不合也。若是,则石刻所谓“枫林君,故韶州之上世,居凤庭”者,而非吾祖之居凤庭者明矣。其误四也。 旧谱五十一代万于之世,实当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间,至天祐元年甲子祖志高始来旌城,中间约居四十年余,五十三年耳,以年会世,则在凤庭者当失二祖之名。然古者三十年为一世,其代年之极少者,亦当不减二十余。今约自元和七年壬辰始五十一代祖万于之世,至宋元丰八年乙丑祖文昉葬张坑,凡十四代,二百七十四年,年代相乘而计之,代不满二十年,不应复有阙代矣。窃料志高之居旌城,实贻此旧谱,故其纪录止于父叔和身没之后,历代因循,置而不修,后世子孙遂疑叔和之下九十三年居凤庭复有祖代,朦胧传写而不考耳。假复有阙代,则历九十三年,当天祐甲子,而后志高始来旌城,暨元丰乙丑祖文昉之葬,百八十二年而已,志高至文昉凡十二代,代止十五年,何耶?其误五也。 按新谱有十误,今存者五,余皆失之。后有得者,尚当补其缺略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