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出版
由汪承兴、汪如红、汪根发编著的《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由新华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次印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越国公汪华(原名世华,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改名华),字国辅,又字英发。生于陈至德四年(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日,殁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三日 ,古歙州登源里人(今绩溪县大庙汪村),史称吴王、越国公、汪王、汪公大帝,被当代徽学泰斗叶显恩赞誉为古徽州第一伟人。 隋朝末年,朝纲不振,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群雄纷纷起义称王、称帝。越国公汪华深忧民生,为保境安民他毅然率军起义,先后攻占了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等江南六州,建立吴国,建号吴王。在全国战乱不休、百姓生灵涂炭的情况下,江南六州黎民百姓“十多年不见兵革”,“富庶一方”,“远近莫不羡慕”。他统治江南六州二十多年,为政宽宏,并采取了安抚、怀柔和融合的政策,促进了古山越土著族与中原南迁世家大族的融合与和谐,政清人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在唐初全国行将统一的时代,他以天下为已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放弃王位,于武德四年九月遣史上表朝廷归唐称臣,使长江两岸人民免于一场战争灾难,使国家免于一次民族分裂,以身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唐高祖李渊赞其义举,授予方牧、上柱国、越国公,爵位从一品;诏任歙州刺史,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诸军事,食邑三千户,为一方封疆大吏,位居王公高位。在大唐贞观之治的时代,贞观二年他奉诏进京,任左卫白渠府统军,参掌宫廷禁军;贞观十七年晋升为忠武大将军,任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为大唐王朝的宫廷警卫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辽东的四年多里,他诏任九宫留守、辅朝政,官至从一品,他更是忠心勤政,殚精竭虑,事必躬亲,直至病逝于任上,为大唐贞观之治作出了重大贡献。1400多年来,徽州暨江南六州的黎民百姓爱戴他,怀念他,崇拜他,祭祀不断,香火不熄;唐以来历朝皇帝肯定他,褒扬他,先后有9位皇帝15次下诏加封他,16次下令保护他的墓祠和王庙。历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敬仰他,参拜他,题词、写诗颂扬他,其中有:唐玄宗、宋徽宗、宋宁宗等三位皇帝,赵普、周歆、苏辙、汪伯彦、赵汝愚、文天祥等七位丞相,李纲、崔鷃、汪藻、罗汝楫、范成大、朱熹、陆梦龙、护都答儿、汪泽民、辽肃王、程敏政、胡富、汪志伊、许承尧等几十位大臣,和刘光、汪襄、罗愿、戴复古、李遇、方回、汪宗臣、何坦、许楫、千秋鉴、姜丹书、赵玉森等一百多位州官、县令和文人雅士。综上所述,越国公汪华是中国隋唐时期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伟人,是古徽州一位传奇而又传神的历史伟人,是古徽州的开拓者、奠基者,是古徽州的人文初祖和第一伟人。 越国公汪华的历史功绩是:保境安民,六州太平;建吴称王,造福一方;为国一统,弃王归唐;忠心勤政,历朝褒扬。越国公汪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遗产是:一心为民;一切为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书、地方志、名人文集和汪氏宗谱中搜集整理出来的。第一部分为越国公汪华自传文献14篇;第二部分为唐高祖、唐太宗、宋真宗、元世祖、明洪武等唐以来历朝皇帝对越国公汪华的诏封、诰敕以及对汪王墓祠、汪王庙保护的告示、部文、通知等文献36篇;第三部分为汪台符、苏辙、朱熹、文天祥、罗愿等唐至清历代丞相、大臣、巡抚、州官、县令和文人雅士等撰写越国公汪华的有关文献135篇;第四部分为叶显恩、唐力行、万明、方利山等当代有关领导和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重要文选39篇;第五部分为赵华富、常建华、日本臼井佐知子等当代国内外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与徽州汪氏家族的重要文选10篇;全书包括《后记》共235篇49万8千多字。 《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是继2009年12月《大唐越国公汪华颂歌》出版后编著的又一部研究越国公汪华的重要专著,是研究中国徽学和徽文化的重要工具书。
2014年1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