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5-25 15: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宗翰 清朝进士 历史名人
据《清朝进士题名录》记载,汪宗翰(翰,又为瀚)是湖广武昌府通城县(今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润田湾人)。汪宗翰,字栗庵,湖北武昌府通城县黄袍山润田人,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大挑拣选知县;庚寅(1890)科会试,中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正六品),1893授侍中(正五品)。1896年调补甘肃镇县知县(实为贬职。甘肃学政叶昌炽在1902年8月5日日记中说汪宗翰“以吏部改官作令,签掣镇原,调补边缺,颇悒悒不得志”),加同知衔。辛丑(1902)兰州任乡试同考官,调补敦煌县知县,携老母幼子出关任职。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翎五品衔。1906调兰州,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1909年复调吏部,晋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内阁学士等,诰封奉政大夫(从二品)。
汪宗翰,是第一位真正发现、并懂得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重大文物价值的清朝官员,是第一位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文物价值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也是最先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作出了了保护、封存贡献的人,更是首先真实向清朝政府汇报敦煌藏经洞文物古迹、并申请清廷政府妥善保管的官员。就是汪宗翰调往京城后,也一直没有忘记敦煌藏经洞中珍贵的经卷、画像,努力说服朝廷拨资金将文物运往京城妥善保管,通过汪宗翰等人的不懈奔波与努力下,终天不负有心人,于1910年,仅剩的一万卷经文、画像得以运京。汪宗翰为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的封存、上报、最终说服朝廷运京,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试想一下,若是汪宗翰没调往京城任官,不努力奔波说服主要的官员,那些经文、画像又还能保留下多少在国内?)
据《清朝进士题名录》记载,汪宗翰(翰,又为瀚)是湖广武昌府通城县(今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润田湾人)。汪宗翰,字栗庵,湖北武昌府通城县黄袍山润田人,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大挑拣选知县;庚寅(1890)科会试,中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正六品),1893授侍中(正五品)。1896年调补甘肃镇县知县(实为贬职。甘肃学政叶昌炽在1902年8月5日日记中说汪宗翰“以吏部改官作令,签掣镇原,调补边缺,颇悒悒不得志”),加同知衔。辛丑(1902)兰州任乡试同考官,调补敦煌县知县,携老母幼子出关任职。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翎五品衔。1906调兰州,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后复调吏部,晋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内阁学士等,诰封奉政大夫(从二品)。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在《发现藏经洞》一书中,有写到时任敦煌县令的汪宗翰。原文为: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是为敦煌带来辉煌与劫难的日子。住敦煌莫高窟下寺的王道士所雇佣的贫士杨某在磕烟锅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封闭800多年的密室,大批中世纪的稀世珍宝重见天日。这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使敦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事点。
我们又大量调阅了其他人写的相关著作与文章。王道士本名圆箓,一作元录,是湖北麻城人。王道士的墓志上是这样写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王道士只好碰壁而返。
1902年,也就是发现藏经洞的第三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土,对金石学、书法、诗词也很有研究。王道士把希望寄托在这位有学问的知县身上,企盼着他能解决好藏经洞的保护问题。王道士再次登上了"三宝殿",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汪宗翰取其中几件画像、经卷,其他命令王道士暂作封存。汪宗翰自己研究数日后,感觉这些文物古迹的珍贵,便将这几件画像和经卷托人带给了对很懂金石学的甘肃学政叶昌炽,一希望这位懂古迹的好友认真研究其价值,一方面也希望叶昌炽能够想到保护和处理藏经洞里大量文物的办法。叶氏研究后,自是知道其文物价值之重大,就建议藩台将此宝物运往省府兰州妥藏。光绪三十年三月英甘肃布政司命敦煌县令汪宗翰就地“检点经卷画像”再次封存,并责令王道士妥加保管,不许外流。但王道士等清正清廉、颇有学问的汪宗翰于1906年初调往兰州,黄万春(云南省保山人)、王家彦、张乃诚等新县令上任之后,就一直私自将画像、经卷盗卖给斯坦因等人。就这样,王道士不断地将这些珍贵文物卖往法国、英国、沙俄、日本等国的购买者,宣统二年(1910年),在敦煌文物运京保管之际,他又私藏若干。这批文物在运送途中,不断遭受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洗劫!在这个过程中,汪宗翰发现其文物的珍贵价值,也以实物和书信的方式上报了藏经洞的情况,在任期间,做到了“就地封存”。汪宗翰为发现文物价值、真实上报文物价值、妥善保管封存文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04年秋,敦煌欠收,民众作乱,县令汪宗翰一方面出售自己的画作、书法等作品,还说服当地富庶人家捐钱捐粮,以助灾民度过困境,一方面又号召当地百姓秋种自救等。汪宗翰并不因为由吏部贬职地方县令而意冷,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汪宗翰救灾政治有方,护文物有功,朝廷赏其戴花翎五品衔。1906调兰州,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后复调吏部,晋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内阁学士等,诰封奉政大夫(从二品)。
汪宗翰故居,位于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润田湾润田老屋。老屋乡亲们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热情,黄袍山里特有的花椒黄豆菊花茶、村民们自种的花生都用来招待我们。老人伴坐而聊,告诉了我们,汪宗瀚不仅是一位清官,还是一位孝子,不论在哪里任官,都会将老母亲孝敬在自己的身边。由于地方经济欠发达,只有一些老人、小孩、和留守的妇女等。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们围在我们的身边,总问着一些外面世界的情况,也许他们觉得除了黄袍山这方土地,外面就是她们爸妈工作的地方吧。
据老屋村民介绍汪宗翰故居是在明朝进士汪润田原址附近重修的,而汪润田也是明朝时期的清官。这是一栋有3个天井、5重大厅的古建筑,横向还有一边3栋共7列的大规模的建筑群,原来是一个大家族所有,现在已经分为很多小范围的建筑,有的在原来基础上翻盖砖瓦房子,但是在不破坏原来木建筑格局的条件下改造的。
老屋前门正上方悬挂有“吏部主政”古牌,老屋内正堂上还放有古“县丞”牌、古人像等。老屋内、大柱、木雕、土砖、石窗、泥瓦、石刻等至今保存完好。老屋前方是一处池塘,约800平方,屋后方是小山,山上竹林密布,小溪、古井、石径仿佛都在告诉我们,这一方水土的人杰地灵,历史久远。
通城县黄袍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有着太多的故事与历史,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