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09720|回复: 270

汪氏宗祠研究及介绍专用贴

[复制链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1
QQ
发表于 2011-2-11 16: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天开展对宗祠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欢迎广大宗亲参与研究及对各地汪氏宗祠进行介绍。供大家欣赏和修复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6: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祠介绍之一:旧馆驿汪氏宗祠
        旧馆驿汪氏宗祠、位于泉州西街旧馆驿汪衙巷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清两朝均有修葺。解放初期逐渐塌圮,现仅存破烂不堪的正祠和抛荒他处的石匾“宗祠”二字。2001年列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宗祠占地376平方米。一进祠门,门楣上嵌“汪氏宗祠”石匾额,天井两边有通廊连接正祠。正祠为悬山式三开间,小九架木结构。神龛奉祀先祖汪立信(见《泉州人名录• 汪立信》)及其列祖列宗的神主。
  宋•恭宗德佑乙亥(1275),汪立信为江淮招讨使,募兵抗元,因 时局急转,扼喉而卒殉国。1276年元兵攻占临安。立信子应麟、应鸿不肯降元,奉太夫人康氏从端宗及皇太后杨氏,崎岖走闽中栖于驻跸之地,先在闽之福安府。景炎初年(1276年),随舟泊于泉州惠安海港之象浦居焉,以避胡氛。后皇室从舟徙潮州,杨太后感恩于康氏,临行乃解锦霞玉佩赠之。故闽南汪姓大部分以“锦霞”为号。立信次孙汪旦(详见《泉州人名录• 汪立信》),自幼从惠安迁居泉州旧馆驿,曾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后因忤上司,拂袖返乡,在旧馆驿内筑官邸,并立宗祠,卒于家。日后通往汪旦官邸和宗祠的小巷称“汪衙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6: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祠介绍之二:环溪汪氏宗祠
  环溪汪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德兴市泗洲镇中洲村,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宽十八米,纵深三十五点三米,建筑面积达六百三十多平方米。宗祠为徽派建筑风格,门墙由青砖砌成,有中门和两扇圆形侧门供人进出。中门是两层的,用麻石做门框,外门为长方形,内门为圆拱形。门墙上有砖雕瑞兽纹饰和彩绘图案,依稀可见千年前宗祠的风采。
  环溪汪氏宗祠顶层门额上书有“世家”二字,表明汪氏曾是当地显贵的家族。据当地史料和宗谱确认,宗祠始建于唐代,并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三年)重修。据当地村民介绍,上世纪文革之际,村民为保护宗祠,曾用泥土、石灰将墙上彩绘和砖雕图案抹平遮盖,免遭损毁,直到一九九六年,村民才将墙上泥土和石灰清洗掉。
  唐宋时期,德兴矿业兴盛,经济发达,湾头村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汪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财力雄厚,建造这一宏大宗祠以彰显汪氏家族的经济实力。环溪汪氏宗祠是德兴市境内迄今发现的建造年代最早、建筑面积最大的古祠堂,对于研究地域历史文化和当时宗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6: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祠介绍之三:集美英村汪氏宗祠


    集美英村汪氏宗祠,又称英村汪氏家庙, 位于后溪镇英村。
    据《汪氏族谱》记载,元初,惠安上埔汪隆衍徙居后溪英村,是为英村开基祖。清乾隆三年(1738年)英村汪氏族人迁居台北八里乡及三重市等地。现台湾有汪氏宗亲三万多人。1994年台湾汪氏宗亲回乡寻根。
    家庙坐北朝南,面宽25米,进深40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式砖木结构,屋顶为双翘脊硬山顶,平面结构为两进一天井及左右双护廊式。正厅祀英村开基祖汪隆衍等先祖牌位。家庙保存了大量雕工精细的清代石木建筑构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7: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祠介绍之四: 永泰龙门汪氏宗祠
       永泰龙门汪氏宗祠座落于永泰县大洋镇龙门村后埔坪。其前身为“赔峰堂”,是六世祖汪阳,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祠厅谯楼上设史料室、展览厅。展有《汪氏源流》、《显祖功业》与名人传记和计生法制等文史和法制宣传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7: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祠介绍之五: 石台县汪氏宗祠
       据清道光年间修订的《汪氏宗谱》记载,汪氏宗祠始建于明代142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石琏溪的汪氏旺族合同其14支异地汪姓宗族合修而成,是石台、黟县、祁门等地部分汪氏宗祠的宗祠。文革前,围绕总祠的同时建起的还有八大分祠分布在总祠的八个方位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连总祠在内共有九座,“九”又是数字中最大数,寓总祠至高无上之意。

       据当地老人介绍,原本总祠内挂有许多金字匾额,可惜在文革期间,连同八大分祠在内统统被红卫兵们毁坏了。据悉宗祠采用明代最典型的建筑风格,全祠共有99根合抱围的立柱落地。其中正厅之中的四根柱子直径达1.05米,柱子两头较细,中间略粗,像四把巨大的“梭子”直插房顶,因此,又叫做“梭柱”。屋内四周是走马楼,又称“观戏台”,走马楼的四周檐口每间隔1米建有最能代表明代建筑风格的斗拱,似一朵朵祥云在祠内缭绕。地面清一色青石板铺就,尤其是天井部分,构造新颖,科学合理,天井周围的沟渠与全村的进出水渠环环相通,整个祠内长年活水不断,既美化了周围环境,又净化了祠内空气。最为奇特的是全祠木材的选用与搭配,据说全祠一共用了香椿、柏木等10余种上等木料,经过科学搭配,产生一定的驱虫药效,使整个祠内没有一个蜘蛛结网,虽经数百年风风雨雨,仍旧干净如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7: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祠介绍之六: 黟县宏村汪氏宗祠

        黟县宏村汪氏宗祠“乐叙堂”,座落于村中月沼北侧,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是宏村景区一处核心建筑。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祠堂众多,分宗祠、支祠、家祠。宗祠是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是徽州人金钱与财富的展示、权威与地位的象征;是宗族的精神寄托、灵魂归宿和人性回归;也是宗族中开会、祭祖、议事、惩戒、婚嫁的场所。宗祠在古代是集立法权、审判权、执行权与一体的乡村最高权力机关。
       由于历史等原因,宏村宗祠内部结构基本已不复存在,恢复祠堂往昔面貌,是全体村民的一致愿望。近几年来,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相关部门严格按照遗产保护规划,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再现了汪氏宗祠当年的风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7: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祠介绍之七: 桐城双港镇双铺村白陂塘(汪志伊家族)汪氏宗祠
        

        坐落在桐城市双港镇双铺村白陂塘(汪志伊家族)汪氏宗祠。汪志伊:建公后裔。 嘉庆十一年,擢工部尚书。第十七任兵部尚书。祠堂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7年)宗祠碑刻,系清初汪志伊邀请当时社会名流书丹镌刻,颂其功及祖德。碑刻现存63块,其中完整无损47块,断残16块。为横面竖行阴刻,字体分篆、隶、真、行四种,撰书者近30人,其中有清代名家阮元、梁同书、铁宝、袁枚、姚鼐、钱大昕、刘镛、董诰等人手迹。原嵌于汪祠墙壁上。1986年8月25日,桐城县政协组织调查组,专程赴实地考察。9月,桐城县人民政府拨款征集,交博物馆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12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发表于 2011-2-11 17: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临清汪氏于2011-02-11 16:35发表的 汪氏宗祠研究及介绍专用贴 :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天开展对宗祠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欢迎广大宗亲参与研究及对各地汪氏宗祠进行介绍。供大家欣赏和修复借鉴。
楼主的这个专用贴非常好。我曾有过这方面的想法,但楼主捷足先登,发的内容比我知道的既深又广,不知好多少倍。学习了。辛苦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59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淮南洛河汪氏[潜口金紫分支]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819
QQ
发表于 2011-2-11 18: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歙县潜口的汪氏<<金紫祠>>,素有徽州<<金銮殿>>之称,祥细介绍在安徽会馆歙县潜口栏.
45_1436_382db219fd0865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