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3714|回复: 12

充满魅力的竹溪之二:迷人的古村落

[复制链接]

48

主题

60

回帖

28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39
发表于 2010-12-2 22: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迷人的古村落
太戈
竹溪村是个以柯姓为主族居的村庄,据《新安柯氏宗谱》记载,自柯氏十五世祖柯正三为避战乱,于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迁入水竹坑,至今已近800年了。
初到竹溪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单拱古桥。桥长十余丈,广三丈,而孔径则达五丈,高高跨在华源河上,势若长虹。
班驳的花岗石桥身上,缠满了绿藤。桥头石栏杆镶着一块石碑,记载着“此桥相传建于前明隆万间,……为歙绩津要”,“同治丙寅(1866年)五月十一日”被洪水冲毁,光绪“丙子(1876年)八月初四”动工重建,“戊寅年(1878年,即光绪四年)三月十六日告成”。碑文由时任江苏候补道的柯铭所撰,落款日期为“光绪四年三月中浣”。
步过古桥,即看见两前一后三座古牌坊。牌坊也是由花岗石所建,均为二柱贞节牌坊。其一建于清咸丰年间,旌表柯华国妻吴氏年28岁丧夫,矢志守节,抚侄为嗣之事;其二建于清同治年间,旌表柯华辅妻王氏于“咸丰庚申(1860年)四月二十五日,粤匪至竹溪,……猝与匪遇,自知不免,大骂不屈,遂殉难”之事;其三建于清光绪年间,旌表柯鈵妻周氏殉夫吞金自尽之事。
离最后一座牌坊不远,又有一座古桥,建于村中流出的小溪蔡水与华源河汇合处。此桥名花桥,桥不大,但颇有纪念意义,据说水竹坑村柯氏始迁祖柯正三当年为避战乱,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举家迁居水竹坑时,就定居此处。桥上原建有亭,额曰“碧水回波”,亭右侧还有走廊、门亭,现都已荡然无存,只留下悠悠思古之情。
走过花桥,是一条通往村中的花岗岩石板路。还有一条沿着华源河上行的岔路,岔路口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上书“大路转弯,上岭绩邑”八个大字,这条铺着花岗岩石板的岔路就是水岭古道。
进村的小路旁古木翳日,还有一片水口枫林。
经过水口路亭,路亭外侧门上题有“秀迎仙掌”四个大字,“仙掌”是“千丈”的谐音,指此门正对千丈山。路亭里侧门上则题为“山高水长”,水竹坑四周环山,东面是湖田山、蔡水林,西面是七姑尖、千丈山,南面是香炉峰,北面是来龙山。
紧挨着路亭是架在蔡水上的一座廊桥,发源于蔡水林珍珠泉的蔡水从村中穿过,从廊桥下向村外流入华源河,辗转汇入新安江。
村人说路亭里原供奉着古徽州的保护神汪华,廊桥则供奉着华佗。
村道沿蔡水上行,一侧是一道花岗石栏杆,凭栏下视,清澈的蔡水自东而西欢快地流过,令人不禁吟咏起苏东坡著名的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沿石板路东行,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古祠堂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柯氏支祠余庆堂。迈入花岗岩门槛门框的大门,里面是三进三天井,前、中进天井和后进石栏杆、荷花柱均为花岗岩雕砌而成。84根大木柱上,栋梁交错,梁柱间雕有荷花莲蓬、松鼠葡萄等,还有人物故事。余庆堂的大门框旁,钉着三块铜牌,分别是:“黄山市歙县水竹坑老年协会”、“黄山市歙县水竹坑老年养生基地”、“黄山市歙县水竹坑古村落文物保护协会”,古老的村庄呈现出新的和谐。
过余庆堂东行,渐入村庄的中心地带——栏栅里。栏栅里是柯庆施家族居住的地方。首先看到的是柯钺、柯铭兄弟的故居,两栋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座西朝东一字排开,门上有砖雕。柯钺曾是“朝考亚元”,累官刑部主事,积功加四品卿衔,当过曾国藩的幕僚,同李鸿章的弟弟李凤章是亲家;柯铭曾任天津武备学堂总办,民国初年当过大总统的黎元洪出其门下。
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柯庆施的故居位于栏栅里,座北朝南,是一栋典型的徽派古民居。花岗石门框上,水磨青砖门罩,饰以精美的花卉如意卷草纹砖雕。门楣是一幅展开的画卷,画卷正中是一面饰有花卉砖雕的画框,两边则辅以两块在徽派砖雕中少见的浅浮雕,左侧是渔夫罾鱼,右侧是渔夫撒网。
门内是三间两阁厢布局,阁厢很窄,靠天井一面为格子门窗,中间是天井,里面是厅堂,厅堂颇宽敞,挂着柯庆施的油画像,据说是当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长征队送来的。梁柱间有些木雕,都是些如意卷草纹和几何图形,精致而简洁。
厅堂照壁后是楼梯间,楼梯狭窄而陡,楼上十分简陋,一厅二室,据说柯庆施就诞生在西侧小房间的一张红漆雕花描金木床上,床上雕有和合二仙、狮子舞绣球、松鹤、牡丹和其他一些花卉人物。
栏栅里的南面临蔡水,在水湾处有一船形花园,名“半舫圃”,原有居易草堂等建筑,藏书曾富甲歙南一方,又有回廊曲径、琴台鱼池,清幽雅致,清嘉道年间,文人墨客常会此吟咏唱和。现多已不存,只剩下半间草堂和令人追思的窗棂。
栏栅里的北面,原有一座春晖书屋,是族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柯钺、柯铭都在这里读过书。宣统二年(1910年),柯庆施的父亲柯临九在这里创办了私立竹溪继述小学,聘请名师执教,开设新学,关心时政。柯庆施也是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后考入位于休宁万安的省立二师,1919年因响应五四爱国运动被校方停学,经陶行知帮助到了南京,不久同陈独秀取得联系,并于1920年10月8日在上海加入了刚成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
春晖书屋东面不远,就是柯氏宗祠中和堂。中和堂是水竹坑柯氏的总祠,从第四十一世起,排辈依次为:“尚友敦伦,以昭祖德,继恩崇本,乃振家声”,柯庆施谱名尚惠,为四十一世。中和堂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占地900多平方米。门前有彩绘大照壁,里面是三进三天井,石阶、石栏杆、荷花柱均为花岗石构建,饰有花纹。中和堂历经400余年,曾三度维修,最后一次维修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由柯临久主持进行的,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竣工。如今中和堂已于1984年被拆毁,只剩下一片废墟,但从仅存一边墙上的痕迹和门前大照壁的彩绘仍可依稀看出当年的辉煌。
从中和堂继续东行,穿过古老的街巷,在村头蔡水畔有一棵古银杏树,树干挺拔高大,枝繁叶茂,树下搭着花岗石条,既是护栏,又可供行人小憩。离古银杏树不远处,又有一棵古皂角树,同样挺拔高大,秋天挂满皂角。两棵古树旁,都分别有一座石拱古桥,一座是方便蔡水两岸村民来往,另一座则是通往村外、通往三阳和浙江的桥梁。
水竹坑是座迷人的古村落,这里值得探秘的东西太多了。比方说,水竹坑的古木特别多,有古枫、古柏、古樟、古松……,还有非常罕见的“砂糖”古树,其树结子可食,味如砂糖,有人说应是红莲子树,不知确否。水口的古枫林,据记载为南宋时柯正三的儿子柯六禄所栽,《新安柯氏宗谱》记有柯六禄“从父徙居歙南竹溪花桥头,乃于该处栽枫松以塞水口,建花桥以壮山川”,如此算来应有700多年历史了,那么村头看起来更为苍老的古银杏树又有多少年的历史呢?比方说,水竹坑的花岗石建筑特别多,有石路、石桥、石牌坊、石栏杆、石亭、石坝……,再精细些有石柱、石墩、石磨、石臼、石雕……,还有近年在七姑尖山麓发现的玉石,有人称之为一种石文化,而东西两边高大的湖田山、七姑尖则是石文化的源泉。同样为花岗岩山体的湖田山、七姑尖是否和黄山是同一时期造山运动的产物?据说有人在湖田山峡谷还发现过第四纪冰川的擦痕;比方说,水竹坑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有朱元璋、许德员、丢儿岩、白鹤池、仙人搭桥、鲍?强盗的传说,有跳神狮、舞草龙、扮戏灯、打蚌壳等民俗,有米粉饺、糯米粽、虫窠、肉串等特色小吃,特别是肉串,当地人称之为“产(读音)”,是用六月初六做的面酱,经过发酵、晒和文火烘焙制成粉备用,腊月杀猪后取小肉块用竹蔑穿成串,每串三块,再糊上用面酱粉、面粉、调味品拌成的面糊,下油锅煎成,色香味酥俱佳,风味独特。还有许多,不胜枚举,这里面蕴藏着的知识、典故、乐趣,值得人们细探。
1tig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60

回帖

28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2: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到竹溪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单拱古桥。
水竹坑大桥060131 (62).JPG
步过古桥,即看见两前一后三座古牌坊。
双坊拥翠.JPG    古牌坊060131.JPG
离最后一座牌坊不远,又有一座古桥,建于村中流出的小溪蔡水与华源河汇合处。此桥名花桥
花桥030204.jpg
1tig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60

回帖

28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2: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过花桥,是一条通往村中的花岗岩石板路。还有一条沿着华源河上行的岔路,岔路口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上书“大路转弯,上岭绩邑”八个大字,这条铺着花岗岩石板的岔路就是水岭古道。
通绩石碑060131 (55).JPG
进村的小路旁古木翳日,还有一片水口枫林。
进村小路070125.JPG    水口枫林070125 (2).JPG
经过水口路亭,路亭外侧门上题有“秀迎仙掌”四个大字,路亭里侧门上则题为“山高水长”。
山村古韵.JPG
1tig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60

回帖

28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2: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紧挨着路亭是架在蔡水上的一座廊桥,发源于蔡水林珍珠泉的蔡水从村中穿过,从廊桥下向村外流入华源河,辗转汇入新安江。
蔡水溪 (12).JPG    蔡水过村.JPG
村人说路亭里原供奉着古徽州的保护神汪华,廊桥则供奉着华佗。
蔡水溪.jpg
1tig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3544

回帖

11万

积分

纪念会员

不管成功与否,曾参与了,就不至

积分
113034
发表于 2010-12-2 23: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溪村——一个迷人的古村落!
        虽然充满着一片沧桑,但从点点古色古香的痕迹、和门前大照壁的彩绘上,仍可依稀看出当年那耀眼的的辉煌!!

         竹溪村——一个迷人的古村落——

          一个充满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5
QQ
发表于 2010-12-3 17: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汪根远于2010-12-02 23:37发表的  :
        竹溪村——一个迷人的古村落!
        虽然充满着一片沧桑,但从点点古色古香的痕迹、和门前大照壁的彩绘上,仍可依稀看出当年那耀眼的的辉煌!!

         竹溪村——一个迷人的古村落——

          一个充满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60

回帖

28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0: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没有发完,今天继续。
村道沿蔡水上行,一侧是一道花岗石栏杆,凭栏下视,清澈的蔡水自东而西欢快地流过,令人不禁吟咏起苏东坡著名的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石栏杆.JPG
沿石板路东行,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古祠堂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柯氏支祠余庆堂。
余庆堂060131.JPG
迈入花岗岩门槛门框的大门,里面是三进三天井,前、中进天井和后进石栏杆、荷花柱均为花岗岩雕砌而成。84根大木柱上,栋梁交错,梁柱间雕有荷花莲蓬、松鼠葡萄等,还有人物故事。
余庆堂内060131.JPG    余庆堂木雕070125 (10).JPG
1tig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60

回帖

28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0: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余庆堂东行,渐入村庄的中心地带——栏栅里。栏栅里是柯庆施家族居住的地方。首先看到的是柯庆施的堂叔祖柯钺、柯铭兄弟的故居,两栋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座西朝东一字排开,门上有砖雕。
柯钺故居060131.JPG
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柯庆施的故居位于栏栅里,座北朝南,是一栋典型的徽派古民居。花岗石门框上,水磨青砖门罩,饰以精美的花卉如意卷草纹砖雕。门楣是一幅展开的画卷,画卷正中是一面饰有花卉砖雕的画框,两边则辅以两块在徽派砖雕中少见的浅浮雕,左侧是渔夫罾鱼,右侧是渔夫撒网。
柯庆施故居060131.jpg    柯居浮雕070125 (14).JPG
门内是三间两阁厢布局,阁厢很窄,靠天井一面为格子门窗,中间是天井,里面是厅堂,厅堂颇宽敞,挂着柯庆施的油画像,据说是当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长征队送来的。梁柱间有些木雕,都是些如意卷草纹和几何图形,精致而简洁。
柯庆施故居堂前a070125.jpg
1tig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60

回帖

28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0: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柯居木雕.JPG
厅堂照壁后是楼梯间,楼梯狭窄而陡,楼上十分简陋,一厅二室,据说柯庆施就诞生在西侧小房间的一张红漆雕花描金木床上,床上雕有和合二仙、狮子舞绣球、松鹤、牡丹和其他一些花卉人物。
柯出生床4.jpg    柯出生床2.jpg
栏栅里的南面临蔡水,在水湾处有一船形花园,名“半舫圃”,原有居易草堂等建筑,藏书曾富甲歙南一方,又有回廊曲径、琴台鱼池,清幽雅致,清嘉道年间,文人墨客常会此吟咏唱和。现多已不存,只剩下半间草堂和令人追思的窗棂。
居易草堂遗存.JPG
1tig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60

回帖

28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0: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栏栅里的北面,原有一座春晖书屋,是族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柯钺、柯铭都在这里读过书。春晖书屋东面不远,就是柯氏宗祠中和堂。中和堂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占地900多平方米。门前有彩绘大照壁,里面是三进三天井,石阶、石栏杆、荷花柱均为花岗石构建,饰有花纹。中和堂历经400余年,曾三度维修,最后一次维修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由柯临久主持进行的,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竣工。如今中和堂已于1984年被拆毁,只剩下一片废墟,但从仅存一边墙上的痕迹和门前大照壁的彩绘以及残存的石雕仍可依稀看出当年的辉煌。
中和堂遗址.JPG    照壁上的彩绘1.jpg    中和堂石雕 (3).jpg    中和堂石雕 (4).jpg
1tig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