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 13: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汪氏向杭州的迁徙及民国年间的基本状况
汪氏在抗战前夕的杭州城为什么能重建宗族组织?这涉及对近代中国商人,尤其是民国后商人状况的基本估价。《续编》为我们了解这一点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个案资料。明清以来徽商在迁徙中形成的重血缘、重地缘的特征 在民国年间基本保持了下来,这是重建宗族组织的基础。
据《新安名族志》载,“汪始于頴川侯鲁成公黒\肱次子,夫人姒氏生侯,有文在手曰汪,遂以名之。后有功于鲁,食采頴川,号汪侯。子孙因以为氏。望鲁之平阳。”汪侯为汪氏始祖。汪氏始迁徽州之祖是汉灵帝时的汪文和,“以破黄巾功为龙骧将军,建安二年因中原大乱,南渡江,孙策表授会稽令,遂家于歙。” 汪华是汪侯44代裔孙。汪氏在徽州聚族而居,逐渐成为徽州第一大姓,故“新安有十姓九汪之谓也。” 。前揭《五石脂》在指出徽州大姓以汪、程为最著的同时,还指出“且其俗重商,四出行贾多留不返。故东南郡国巨族,往往推本于歙,因不特汪、程二氏已也。”可见,经商是汪氏迁徙的主要原因,江浙闽是汪氏迁徙的主要方向,而汪氏迁徙的主要特色则是“推本于歙”认同本土、在迁徙地保持汪氏“巨族”的宗族血缘关系。《黟县续志》卷15《艺文?汪文学传》所载也印证了这一点,乾隆年间“徽州人以商贾为业,宏村名望族(汪氏),为贾于浙之杭绍间者尤多,履丝曳缟,冠带袖然,因而遂家焉。至于仕于其地者,一举手摇足,无不视为利薮,所谓利而商也。民之凋瘵举不关于其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