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9-12 23: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庐江县基本情况
汉置,郡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二十里。 汉末徙治,在今安徽潜山县。 三国魏置,在今安徽六安市北。 晋置,治今安徽霍邱县西五十五里。 南朝宋置,后魏因之,治所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 隋置,唐初废,天宝元年复名庐江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废。今安徽合肥市治。 南齐置,隋废,改舒县曰庐江,即今安徽庐江县治。
建制沿革
“庐江”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汉书·地理志》“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原是江名,或以为指青弋江,或疑是江西乐安江,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不争的事实是:郡因江名,县因郡名,延续至今。庐江又叫潜川。 春秋属舒国,徐人取舒后,为楚地。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以楚地为郡,舒邑先属九江郡,后属衡山郡。 汉为舒县,初属淮南国衡山郡,公元前164 年,汉文帝分淮南国为淮南、衡山、庐江3国,元朔中,庐江国除后属衡山国、庐江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废江南庐江郡,以其地分属豫章和鄣郡(后改丹阳郡),以江北衡山郡东部及九江郡南部置新的庐江郡,郡治舒。 平帝元始四年(4)王莽改庐江郡之舒县为昆乡。东汉仍为庐江郡舒县。 治今舒城古城 三国,先后分属为吴庐江郡(治皖),魏庐江郡(治阳泉)。 晋仍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治今舒城县古城)。 刘宋舒县仍属庐江郡,隶南豫州。治今舒城古城 齐属庐江郡,舒县复为庐江郡治。 治今舒城古城 梁天监末设庐江县。 隋为庐江县;以州统县,废庐江郡,改合州为庐州,州治移建于合肥。 唐为庐江县。武德三年(620),又改庐江郡为庐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分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天宝元年(742),改庐州为庐江郡,乾元元年(758),复改庐江郡为庐州,庐江是其属县。 五代十国时,庐江县属庐州(庐州先属杨吴德胜军,后属南唐昭顺军,周克淮南后,庐州属保信军)。 宋初属庐州保信军。太平兴国三年(978)置无为军,庐江属之。 元属无为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属庐州路。 明隶庐州府。 清顺治二年(1645),庐江县属江南布政使司庐州府。顺治十八年(1661),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庐州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庐滁和道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元月罢府,庐江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6 月至民国十七年(1928)8 月,隶安徽省安庆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10 月,隶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简称“二区”)专员公署(驻芜湖)。民国二十七年(1938)7 月二区裁撤,改属五区(驻含山),同年10 月又改属三区(专署先后驻立煌、庐江、桐城)。民国二十九年(1940)4 月,属一区(专署先后驻桐城、太湖、怀宁)。民国三十六年(1947)5 月,改属九区(专署驻巢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5 月,改属第八绥靖区(驻蚌埠);年底又属九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9 月1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八旅二十四团攻克庐江县城,成立庐江民主县政府,月底部队转移后即撤销。是年底,庐南大化至砖桥一线和桐城东北乡建立桐庐民主县政府,庐江同时建立湖西民主县政府。桐庐、湖西两县同属皖西第二专员公署(驻桐城境内)。民国三十七年(1948)8 月,湖西县划分为庐江、湖西两县,新的湖西县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驻无为开城),庐江县仍属二专署。 1949 年1 月22 日,庐江全境解放,庐江、桐庐两县属桐城专区。2 月,桐庐县原庐江庐南部分归还庐江建制。7 月,湖西县并入庐江,隶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1952 年2 月4 日,庐江县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58 年7 月7 日,庐江县由芜湖专区划归六安专区。 1965 年7 月14 日,设巢湖专区(专署驻巢县城),庐江县由六安划归巢湖专区。1971年8 月29 日,巢湖专区改称巢湖地区,庐江属之。 2000 年1 月,巢湖地区撤销,设省辖巢湖市,庐江隶属巢湖市。 2011 年8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巢湖市,庐江隶属合肥市。 国函【2011】84号
[3][4]2011年8月22日起,根据国务院回复安徽省《关于撤销巢湖市及有关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皖政[2011]57号)的《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11]84号 2011年7月14日)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