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版的“田纳西奇迹”
8月底,61岁的汪定国又沿着清江走了一趟。如何进一步加强高坝洲、隔河岩电站管理,加快水布垭电站建设,许多新设想涌上他的心头。
自1993年担任清江公司总经理以来,汪定国沿清江走了无数个来回。在他眼里,八百里清江像一卷百读不厌的大书。站在水布垭工地的制高点上,看着大坝一天天长高,他心情振奋:10年辛苦不寻常,清江水电梯级开发正在变成现实!
一个流域开发的新体制美国有个田纳西河,曾经水患连年,是美国最穷的地区之一。罗斯福时期成立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历时30多年,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建成29座水电站,带动流域农业、林业、渔业、采煤、旅游业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美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无独有偶,中国湖北西南部的清江,水电资源极其丰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作出了开发清江的决策,规划用20年时间,在清江上建设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3座大型水电站,全面开发水电资源,促进鄂西南乃至湖北经济的发展。
1987年1月,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应运而生。当年12月,总装机120万千瓦、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的隔河岩水电站胜利截流,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1993年9月,汪定国接受省政府任命,挑起清江水电开发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的重担。他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系,当过省体改办副主任,对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做过较多的研究,履新前任省政府副秘书长。
送汪定国到清江之滨上任的省领导谆谆嘱托:清江公司要在继续抓好隔河岩工程建设的同时,逐步实现清江流域3座大型水电站梯级开发。
重任在肩,汪定国心潮难平。他想,隔河岩电站通过国家支持和湖北省节衣缩食共投入50亿元,接踵而来的高坝洲和水布垭两大工程,总投资超过150亿元,是隔河岩的3倍!这样巨额的投资从何而来?流域开发如何能滚动?他认为,按传统的管理体制,企业不可能建立自己的资本积累机制。
汪定国希望试验一下自己关于国企体制改革的研究成果。他找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一个大胆要求:能否让清江公司当国有资产的代表?能否允许隔河岩水电站的发电收益暂不上缴,由清江公司再投入到下一个水电站的建设?
这是一个大胆而新颖的方案!1994年4月18日,省政府31号文件同意了这个方案。
汪定国至今保存着当年文件的复印件。这个题为《关于湖北省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股份制改造有关问题批复》的文件,只有一张半纸,18行字。其中关键的一条写着:“省政府同意你公司作为湖北省在清江流域开发的投资主体,依法行使国有资产出资者权利,享受投资收益,决定国有资产产权的变动或重组等。总公司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负责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江建设者们才深深体会到上述这一张半纸的分量。
凭借31号文件,清江公司着手建立全新的现代企业制度。1995年,在原清江公司基础上,两家新的公司挂牌面世。一家是代表省政府的清江水电投资公司,它与代表国家的华中电力集团一道,成为开发清江的投资主体;另一家是规范化的清江水电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开发清江的经营主体。两者各自有明确的职责同时又拥有共同的目标:开发清江。
为一条河流的整体开发而成立一个开发公司以及相对应的投资公司,在我国还是头一次。清江公司这一具有独创性的改革,被称为“两权分离、两体结合”的“清江体制”。
不久,国务院下文充分肯定了清江流域开发机制,批准将清江列为全国首家流域开发试点。此举立即在全国水电行业引起强烈反响。清江流域滚动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
汪定国和清江公司党委一班人拧成一股绳,千方百计促进流域滚动开发新机制运行。凭借清江体制,清江公司资金“滚动”带动工程“滚动”。隔河岩电站投产不久,清江公司就按新机制拨出资金,动工兴建下游高坝洲水电站,并为上游水布垭电站的筹建进行前期准备。1999年7月,高坝洲建成投产发电,建设速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10月,水布垭工程胜利截流,大坝主体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总投资高达120亿元。然而,依靠清江体制自我积累的资金,以及这种机制对多家银行贷款的吸引力,巨额资金很快落实到位。
清江体制,帮助清江公司创造出毫不逊色的中国版“田纳西奇迹”,使清江形成了“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新格局;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公司总资产增长到100多亿元,跨入国家重点支持的512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行列,正朝着国内一流的大企业迈进。
一个区域经济新模式清江流经的鄂西南10个县市,均为我省经济比较落后的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440万各族群众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
随着清江公司长成为一个现代化大型企业,一个新的梦想又在汪定国的心中悄然而生。2001年12月,汪定国在公司党委会上提出第二次创业、发展“一体两翼”、走区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战略设想。他动情地说,生活在一个现代化大型国有企业周围的农民,如果还是很贫困,这个企业的社会功能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清江公司有责任帮助清江流域农民脱贫奔小康。
汪定国带队调研,发现鄂西南山区是一个巨大的绿色资源宝库,但这里的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如果将清江公司的资金和管理优势,同清江流域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以“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的形式,发展区域经济,就能使农民增收、政府增税、企业增效。
经过一番慎重决策,清江公司决定与清江区域的10县2市组成“10+3模式”,统筹、协调清江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于是清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诞生了。
清江公司首先设立了一个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的清江绿色产业发展公司,通过投资办厂、合作开发等形式开发清江流域的绿色资源。其次,选择能发挥山区区位优势、与农民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品种进行综合开发。比如能在山区广泛种植的魔芋,它本身是食品,能初加工成魔芋粉,还能精加工成环保涂料、一次性餐具,甚至还可制成降压降糖减肥的特效药。这些产品的加工技术均已基本成熟,市场前景也相当看好。于是,清江公司着手组建魔芋产业链:由清江公司投资,物色当地特色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和销售,组织当地农民种植。据测算,每种植一亩魔芋可使农民增收2000元。
2002年9月,清江公司选中鹤峰长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作为第一个合作伙伴。长友公司是我省百强农业企业之一,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主要产品有国际注册商标及“AA”级绿色产品认证,在国内有“薇菜大王”之称。清江公司投资1995万元,成为长友公司中占股34.41%的控股方。双方签订协议,合作建立“公司+基地+科研+农户”的运行模式,着力农业资源特别是绿色产品的开发。
这个行动,开创了国有民营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山区资源、带动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随后,清江公司又与恩施市宏业魔芋公司、大山生态农业公司签订借款协议,支持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加快绿色产业发展。
如今,清江不仅建成了我省最大的水电生产基地,而且带出清江流域县市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隔河岩电站所在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财政收入由工程开工前1986年的不足1000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也由519元增加到2000元。
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田纳西”之路,已连通清江流域更为辉煌的未来。
(湖北日报记者黎海滨通讯员耿长森) |
-
公司董事长汪定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