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基层农科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县级农科所处于“上无政策,下午资源”的困境,作为农业科技龙头的作用日渐衰落,有的连自身生存都难以维持,加上由于城镇规划需要,县农科所实验示范地无偿征用,农科所应有职能丧失殆尽,根本无力顾及农业科研和示范。 面对这样的困境,舒城县农科所所长汪德尚没有退缩,他深深思考着一个问题:农科所的出路在何方?如果仅是靠几间房产收房租,开开门面,那要农科所这块牌子还有什么意思呢?农科所只有依托肥沃的土壤搞试验,搞科研,才能立所,才能强所!于是,汪德尚带领着所里职工走出了县城,租用了县里村民的土地,建立了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建立之初,面临着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等诸多难题,汪德尚带领着大家知难而进,用智慧和汗水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了争取政策支持,他踏破了有关部门的门槛,再小的项目也不放弃;为了借力发展,他主动于县内外涉农企业联系,以真诚合作求得双赢;为了节约开支,干部职工一起劳作,再苦再累也不埋怨;为了学习新技术,他一次次到科研院校登门求教,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为了致富农民,他不计报酬开展免费培训,把科技星火洒向千家万户;为了开拓市场,他从摆摊设点搞销售开始,一步步把生态品牌打向了大中城市。 栉风沐雨后,在汪德尚领导下的农科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昔日低洼荒芜的土地上呈现出规范整齐的设施大棚,精致整洁的猪舍鸡舍,排列有序的精养鱼塘,郁郁葱葱的特色蔬菜,争奇斗艳的花卉苗木……一个集种植、养殖、农科教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初具规模,以园区为基地,通过现场会观摩会、接受来函来电咨询、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发放实用技术资料等不同形式,使广大农民看有样板、学有技术、做有模式,以科学为依托,以种苗为载体,使农技知识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年接待各类农技人员和中小学生二万人次,造就了许多致富能手,带动和辐射带动上万户踏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被誉为“科技星火传播园”、“生产技术指导园”、“富民园”。园区也从最初的30亩扩展到1200亩。汪德尚同志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2006年7月1日被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赵璐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