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柏树
7月6日早晨,手机解不开锁。上午在黄山学院北区狮子台离退休处党委会议室,我领学了习总书记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听其他人发言时,放在桌上的手机突然蹦出一条微信:汪炜仙逝。一个晴天霹雳,炸得眼前冒金星。我不敢相信,前几天我们还曾相聚一起,他的笑容还在眼前,声音还在耳边,怎么突然就没了?又不敢不相信,因为发微信者,是他初到祁门安凌中学任教时的学生,现在的徽州学摄影师张建平。 7月10日下午,汪华文化研究会在黄山市屯溪金融山庄,召开“汪炜先生追思会”,汪华文化研究会部分主要成员,原徽州师专78中文部分师生、汪炜先生的部分同事好友,参与了追思哀悼。这几天,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哀痛追思之中。同窗孙瑛的回忆,勾勒了性情汪炜的性格特点;屯建的回忆、利山老师的评价、黎鸣的“祭炜公”,概述了事业汪炜的主要成就和人格汪炜的主要精神;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全国各地汪华文化研究会的祭文、唁电,充分肯定了汪炜作为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对黄山市和全国各地的汪华文化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我与汪炜既是师生,又是挚友。汪炜初中毕业,自学跨越了高中阶段,1978年秋考入徽州师专中文系,我是78级辅导员兼任课教师。那时,汪炜喜欢写诗,他的诗散发出徽州的泥土芳香。他工作之后,从祁门到屯溪,我们有不少交往,关系密切。他从徽州师范领导岗位调回屯溪工作,曾给了他两个选择:去市教育局,或者去市社科联。他问我去哪里好。我说:当局长有实权,但是许多精力将耗在繁琐的事务上;去市社联,不及局长有权,但是可以使你的诗情本性得到发挥,有更大平台为徽州文化研究做贡献。他毅然去了市社联当了主席。果不其然,他到市社联抓刊物,想出了一个金点子,使市社联办的《徽州社会科学》这个刊物,与黄山市各党政机关发生了密切关系,与三区四县各党政机关发生了密切关系。更准确地说,他不仅使《徽州社会科学》成为市社联推进黄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刊物,而且使它成为黄山市各党政机关、三区四县各党政机关,总结自己工作经验,宣传方针政策的刊物,引起了黄山市、三区四县各党政机关对自己的这个刊物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样,他主编的这个刊物,在继承陈平民、刘伯山重视徽州文化研究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又突出了为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直接服务的鲜明地方特色。服务对象问题解决好了,经费问题也迎刃而解。这个刊物大刀阔斧改进,办得风生水起,由季刊变双月刊,由双月刊变为月刊,每期内容丰富多彩,印刷精美漂亮,深受党政群各方面欢迎,深受黄山市文化界学者的欢迎。由此而进,汪炜形成了自己的办事风格:善于寻求政府支持 ,善于把政府执政为民的根本方针,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本世纪初,汪炜到市社联不久,就开拓性地策划《徽州五千村》这个大项目,遇到出书经费困难。曾碰到一件事,有个从国外回来的人,很有钱,他想拿他的钱用他的名义来出这套书。汪炜征求我的想法。我说,我们必须自己出,把全部版权拿在自己手中,不能给别人做嫁衣裳。汪炜找到当时省社联领导,省社联领导一眼看中了这个项目,于是决定由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由黄山书社2004年出版,全套12册,280余万字。这套书首次全面地抢救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徽州村落文化。汪炜名义上是执行副主编,实际上他是主要策划人,是全套书组织编纂施工的总工程师。这套书的出版,对徽州文化研究是原创性的,基础性的,开拓性的。沿此研究之路,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先后组织研究撰写了四辑40本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丛书,有一年安徽在全国书展上,这套丛书成为最大的亮点。后来黄山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百村千幢工程,推进黄山市油菜花工程的百个摄影点建设,各个区县推进的乡村文化旅游与农家乐发展,都可以归功于《徽州五千村》的开拓性研究工程。象策划《徽州五千村》一样,汪炜作为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的领军巨将,他策划主持的一系列徽州文化研究项目,皆善于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善于把徽州文化研究与促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良好发展紧密结合。 汪炜在汪明裕第一任会长之后,经黄山市市委组织部批准,2013年担任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第二任会长至今,传承了第一任会长的优良传统,依靠带领以汪怡民副会长兼秘书长为首的团结高效的团队,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拼搏实干,将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各方面工作大踏步推向前进。与歙县县委县政府沟通协调,与云岚山汪华墓周围村委百姓沟通协调,将汪华墓升级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获得成功,并按照省文保要求,积极筹措经费,实施汪华墓修复工程,获得显著进展;连年有序组织全国汪氏清明节公祭“徽州第一伟人”、“太阳菩萨”汪华公的大型公祭活动,并把盛大祭典与发扬爱国爱民汪华精神的汪华研究活动有机结合,与促进当地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有力推动汪氏族谱的收集整理,有力推动新版《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研讨编修工作深入开展,有力推动汪华文化的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顺利开展;引领研究会内的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天下汪氏企业家,动员天下汪氏族人,发扬一心为民一心爱国的汪华文化精髓,为各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有力推动汪氏百家千年育才计划,有力推动创制汪氏10条优秀家训家风戒尺,普及中华传家宝,为建设法制和谐社会贡献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的力量。 汪炜,1956年5月生,乳名汪三舟,安徽歙县徽城镇紫阳村东华人。1980年徽州师专中文系毕业后,攻读了南京大学城市资源管理学研究生。从事于教育、社会科学等方面工作。先后任教于祁门安凌中学、祁门教师进修学校,担任过黄山市教师进修学校、徽州师范校领导、黄山市社科联主席、黄山市政协专业主委、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退休后兼任黄山市老年大学副校长。主编过《中国农村教育》、《徽州社会科学》杂志和《徽州文化大辞典》、《新安江文化调查》;编著有《黄山旅游史话》、《徽州五千村》、《徽州古街》、《徽行天下》、《徽商概略》等。积极策划的《黄山茶史》正待出版。 汪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汪炜用他的人格力量吸收着感染着团结着激励着他的团队、同事,带领大家奔向胜利的目标。汪炜的人格力量由四个方面组成:仁者之心,诗者之情,智者之谋,帅者之才。仁者之心,就是处处关心群众,时时关爱他人,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对弱者、贫者、病者有着特别深厚的关爱之情。诗者之情,就是对同志对事业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激情,有理想,有想象,有诗人吐之欲快的歌唱欲望。智者之谋,就是遇事能深入思考,根据实际情况,集中群众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主意,经常有金点子。帅者之才,就是有战略头脑,方向正确,胸怀大局,协调各方,关照前后,能系统调控指挥,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指挥力,能有效组织带领大家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汪炜人格力量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仁者之心。汪炜仁者之心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汪炜从小就受到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早已有之,特别是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血脉,工作实践中为人民服务成为自觉行动。第二,汪炜是大唐越国公汪华第49代裔孙。汪华在隋末动乱年代,被推为江南六州吴王,在四周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的条件下,独辟安定六州,促进山越土著与中原移民的融合团结,保境安民,让百姓安居乐业;后又主动放弃王位,上表归唐,不仅为百姓避免了一场统一过程中的血刃之灾,并促进了国家统一;调至京城担任卫戍要职,执政忠勤,鞠躬尽瘁,为初唐“贞观之治”作出重要贡献。汪炜作为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深得汪华文化一心为民、一切为国、爱国爱民、死而后已的精神,把它落实到行动。 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一心为民一切为国的汪华文化精髓相结合,形成了汪炜的仁者之心,形成了汪炜人格力量的核心与根本。汪炜突然去世,引起领导同事同窗好友老师学生的极大哀痛,追思悼词挽联爆满当地网络;引起海内外的汪氏族人痛失栋梁的极大悲伤,唁电悼词纷纷飞来;引起了近几年极为罕见的空前规模的人山人海的悼念送别场景。资深徽州学专家方利山将此称为“汪炜现象”。形成“汪炜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汪炜的“仁者之心”。 汪炜啊汪炜,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误损了自己性命。你已发现自己心脏不适,去转院上海,医生叫你住院治疗。你说,还有些事要做,未住下。如果当时你能听劝住下,现在你肯定还谈笑风生于我们中间,或者在上海逗你小外甥,享受天伦之乐。你的突然离去,对你的家庭,对你的同窗,对徽州文化研究,对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对黄山市老年大学,都是重大损失。有许多事情你想做而未能做,并且你永远都不能去做了。你的瘫痪在轮椅上的妹妹,多么想你再推着轮椅,带她去呼吸早晨新安江边的新鲜空气,双休日去领略田野间徽州山川的秀丽风光。但是,你永远不能了。对于汪华文化研究会而言,至少有两件要事你一直在做并且想把它做成而你也无法再做了。这就是:(一)推进汪华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将汪华墓由省保升级为国保,并将徽州抬汪公这一汪华文化民俗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如何进一步落实花建慧副省长打好汪王牌的指示精神,深入开展汪华文化研究,促进黄山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步伐,作出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的新的重要贡献。这两件要事虽然你已不能再做,但是你担任黄山市文化研究会九年的实践,已为做成这两件要事,提供了示范,开辟了道路。 这就是当代仁者汪炜的路:把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一心为民、一切为国的汪华文化精髓结合起来,善于把党的执政为民的根本方针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善于在徽州文化研究中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善于在汪华研究会的实际工作中,精心策划,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奋力拼搏,两件要事必将做成。 安息吧,天上的汪炜。 如果说徽州文化是教人做人的文化,那么徽州文化中的汪华文化就是教人如何做一个仁者的文化。追思汪炜,纪念汪炜,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汪炜的精神遗产,做一个像他那样的当代仁者,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汪炜在天上,我们在地下。天上看着地下,地下望着天上。但愿天上的仁者和地下的仁者,永远心心相印,形影相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