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5937|回复: 1

关于汪华出生地的是非辨3

[复制链接]

82

主题

268

回帖

187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72
发表于 2021-5-21 11: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休宁汪军 于 2021-5-21 11:30 编辑

2021.5.16我在《汪华出地辨》很详细的举证说明了:
1:登源里汪村就是闾坑汪村,汪华故居就是在闾坑
3:汪王古城只是汪华起兵后屯兵练兵的地方,与出生地无关   。
4:大庙汪村的王祖故居是叔举公的故居而不是汪华的故居

2021.5.17我又在《汪华出生地再辨》一文用地理、历史、民俗各方面更详细的举证说明了:
1:谱牒中记载的叔举公开族的汪村”地形与闾坑相符。
2:叔举公侨居今天的大庙汪村,后迁闾坑与历史背景和家族生存需要相符。
3:大庙汪村的祖居是叔举公的故居而不是汪华的故居。
4:大庙汪村的始祖是46世处忠公,充分说明了46世之前包括汪华不是出生及生长在大庙汪村。
5:“王祖胞衣坪”只是民间传说,与汪华无关。
                                            1
今日我再就“陶公牛眠地”和“驴坑”作一个辩论。
一:有关资料中都有提到“陶公牛眠地”
图片12.png 图片13.png

1、我们先来看看“陶公牛眠地”的故事:
相传为晋陶侃寻牛而得牛眠风水宝地葬父事。据《晋书·周访传》附周光载:陶侃微贱时,遭父母之丧,将下葬时,家中牛忽然走失不知所在。陶寻牛途中遇一老父,对他说,在前面山岗下看见一条牛躺在水沟中、如在那里下葬,后人可以位极人臣。又指一处出说,其次是那处地方,葬之将世代出二千石的官。老父说完忽隐身而去,陶侃寻到牛后,就把父亲葬在那里。又把老父所指另一处葬地给了周访,周访父亡后葬于是处,后周访果为刺史,声名显赫于宁、益二州。自访以下三代为益刺史四十一年,一如老父所言。后世遂以为典,谓葬先人于牛眠宝地,风水极佳,子孙富贵。元《丁鹤年集四·送奉祠王良佐奔讣还郾城诗》:"佳城已卜牛眠地,屏立泰山带围泗。
2、再看“陶公牛眠地”的风水说
大平窝中隆起石堆,左右开睁、牛角石骨里外三层,一常流水湾过穴前与天门来朝之水汇合于兑辛方再出戌墓去;堂前石印作近案,背靠三台主峰,左青龙旗峰前驱,右白虎席帽途途;夹耳峰如兽蹲踞,水口重重密实,不通叶舟!巽巳峰,子癸峰,坤申峰,卯峰,兑酉峰秀起当权!

图片14.png 图片15.png    
由上可知“陶公牛眠地”要满足“多山”和“常流水”这两个条件。

3.再看此文:据《闾川汪氏宗谱》载,南北朝时,齐军司马汪叔举宦游新安山水,过临溪,见鄣水澎湃自东南流出,有御街水数百步,且狮象捍峙水口,相距仅数十尺,两水交汇处,深不可测,名曰天井潭,真乃奇观,其上源必有佳山胜水。遂沿河而上二十里许,至登源,果然奇胜。即弃官卜居登源里中,名其地曰汪村。此汪村经历时间不长,便成为废墟颓垣落瓦之中,后人在耕作时得一箭镞(古代兵器),认为是天地灵气之发泄,当秘藏。此后,子孙显达者改名闾村,取光大门闾之意,即今之闾坑。
闾川自开基以来,至唐武德年间出有越国公后,历千百余年,衣冠继世,代不乏人,可谓人杰地灵。其地龙祖七股尖石脉逶迤而来,跌宕起伏,经十余里许,突然起顶,蜿蜒而下,东有石门耸峙,西有石壁峥嵘,前有天马山拱对,后则有老人峰犄角。绿水一渠,当门而过,宛如玉带,水口则重重锁钥,又有狮象把门。故源不远则窈然而深藏,地不旷则豁而开朗,恍若桃源,别有一天之佳胜。村尾建有宗祠祀千秋,汪氏从此发派者,惟闾川族居多。   

此文与上第二条对比,闾坑地形基本吻合
两水交汇处-----一常流水湾过穴前与天门来朝之水汇合。
其地龙祖七股尖石脉逶迤而来,跌宕起伏,经十余里许---背靠三台主峰。
东有石门耸峙---左青龙旗峰前驱。
西有石壁峥嵘---右白虎席帽途途。
前有天马山拱对---堂前石印作近案。
后则有老人峰犄角---夹耳峰如兽蹲踞。
绿水一渠,当门而过,宛如玉带----清水石上流。
水口则重重锁钥-----水口重重密实,不通叶舟
去过闾坑的都知道,村中个小溪,水自山上流出,是不能通小舟的。而大庙汪村是三面临水,左右无山、背后一山离村甚远、且无山泉,大庙汪村水口敞开,正对登源河,不说小舟,连大船在丰水季节都能行驶。所以肯定的说“陶公牛眠地”说的是闾坑,而不是大庙汪村。

4:闾坑村图与大庙汪村照片对比
图片16.png
大庙汪村
图片17.png
二:再谈“驴坑”:
1:“通谱办”在《汪华出生地在闾坑吗?》一本中提到“闾坑”是“驴坑”改名而来。请看下页图示:
图片18.png
2:这里说的很清楚,是清嘉庆年间改为“驴坑”,后被改为“闾坑”。那就是说嘉庆前那里不是叫“驴坑”。嘉庆年代这里发生了什么,把“闾坑”称为“驴坑”是官府有意为之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再说历朝皇帝给汪华的敕封也是从宋朝到明朝初期,清朝时没有敕封的。这也许就是满清政府对汉人枭雄、对地方势力的一种打压方式。
图片19.png
3:“通谱办”对“驴坑”一说的评论,我不苟同。汪氏家族虽说在徽州是第一大族、甚至现在在徽州还是数一数二的大姓,但是你改变不了许多事实,自叔举公开始到汪华到爽到俊等家族先人的墓葬哪个能保存完好的到现在,叔举公墓地被毁、山林被盗伐;汪华墓在唐末就被盗、2004年之前汪华墓园被沦为乱坟岗、牲畜屠宰场、猪圈;爽公墓在清乾隆年间就已被破坏,原碑都不见了,还是绩溪坦川族人重修墓树碑的(下图谱页),直到2019年绩溪汪华文化研究会协会领导的修墓小组重修爽公墓之前都一直被圈在不足20平米的院墙内、与厕所为伴;俊公墓还是在大庙汪村内却连坟头都没有。哪样不是奇耻大辱?你又奈何?当然这些不少是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但也有不少是无耻宵小所为,甚至是汪氏家族内部的败类造成。所以说“驴坑”这地名同样也是无奈。你再大大不过官府衙门,奸奸不过忤逆小人,何况家族还不团结,相信古来有之。就如今天的汪氏家族一样,有人一心为家族做实事,有人却想着挖空心思赚昧心钱。更有不少汪氏宗亲是忠奸不分、甚至还有一些助纣为虐。
“通谱办”副主任汪长富(九华星云)在网络上发布的爽公墓被毁事件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综合所诉:“通谱办”的推测是站不住脚的,闾坑改“驴坑”与汪华出生地没有任何关系


三:大庙汪村《汪氏世守谱》记:叔举公首居宅里,有“首”就有“次”,这就说明了叔举公是先入今天的大庙汪村 再入其他地方定居,这其他地方目前的资料信息都显示是闾坑(川)。
微信图片_20210521112737.jpg
图片22.png

四:再看《汪氏宗亲网》上越国世家在2015年发表的《努力推动徽州司马公祠、汪华出生地和爽公墓成为文保单位》一文中的“通谱办”汪长富的回复:‘绩溪县政府及部门去年曾报道计划将以上三次列入文保’。这说明在2014年绩溪县政府就已确定闾坑为汪华出生地并计划列入文保。
图片23.png 图片24.png


今日所列点更加证实了闾坑为汪华出生地。相信以后还会发现更多的资料佐证。

                                                                                             2021.5.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21-5-26 20: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家考证严谨,但愿大家能夠理解,盼汪氏家族以团结为重。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