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相关人物也发上来,可以相比较。
汪若容 汪若容(1107—1161),字正夫,歙县(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五年(1135)进士,历淳安县丞、知洪州,官终将作监丞。三十一年卒,年五十五。事见《新安文献志》卷九四《将作监丞汪公墓志铭》。《新安志》卷八《叙进士题名》:“绍兴五年汪应辰榜:汪若容,歙,将作监丞,朝奉郎。”《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略上》:“汪正夫若容,直阁若海之从弟,绍兴五年进士。”又云:“汪直阁若海,字东叟,歙新平人。”同书卷九四下《左朝奉郎将作监丞汪公若容墓志铭》:“公讳若容,字正夫,姓汪氏。自越国忠显锡命之后,世为徽歙著姓。”《弘治徽州府志》卷八《人物》:“汪若容字正夫,歙人。少卿叔詹之侄也。”《宋诗纪事补遗》卷四一《汪若容》条:“字正夫,歙县人。绍兴五年进士。”
汪叔敖: 少卿汪叔詹之弟,建公之后,第六十六世。生四子:长子汪若容,南宋枢密院学士;次子汪若泉,南宋右司柬;三子汪若虚,官至宣仪郎,洛河汪姓上祖;四子汪若思(1142年进士),南宋文学殿大学士。汪若海、汪若容二人是叔伯兄弟,属建公之后,六十七世(据《潜口汪氏金紫族谱》和《洛河汪氏宗谱》记载)。他们都是北宋末、南宋初人。
汪伯彦 汪伯彦(1071-1141)南宋大臣。字廷俊,号新安居士,祁门县城人。汪伯彦于1103年考中进士,初任河北成安县主簿。1126年,宋钦宗召见时,汪伯彦献《河北边防十策》,被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相州知州。同年冬天,康王赵构出使金国,在磁州遇险,由汪伯彦派兵解围。不久,康王奉旨设立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委任汪伯彦为副元帅,并采纳其计策,率兵驻扎在商丘县(时称南京)。金兵逼近京城汴梁时,副元帅宗泽主张立即起且康王所部军马抵抗,汪伯彦以金人志在通和为名加以拦阻,致使防卫失当,京城陷入敌手,徽宗和钦宗成了金人的俘虏,北宋因此而灭亡。1127年,康王在商丘即帝位,是为宋高宗,汪伯彦升任知枢密院事、右仆射等职,同另一议和派领袖人物黄潜善把持相位,不谋战守之策,一味主张南逃。建炎二年(1128)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1129年,临时首都扬州失陷,汪伯彦被免职,贬居永州。1131年复职,任江东安抚使。1134年再次免职。1139年,在秦桧支持下复任宣州知州。后献《中兴日历》5卷给高宗,升为保信军节度使。1141年卒于家乡。著作有《汪伯彦文集》30卷、《春秋大义》10卷等。《宋史》卷四七三有传。汪伯彦是爽公之后,六十八世。 注:建炎二年秋,金军在东线战场集中了西路军一半主力和东路军几乎全部主力,机动打击力量在十万以上。金军兵分数路从河北南下,连克相州,开德,济南,东平。建炎三年正月又攻克青州和宋军补给基地徐州,缴获大量军饷物资,兵锋直逼淮河。韩世忠部在沐阳被完颜宗翰的主力击溃,残部退入盐城,后从海路撤回江南。刘光世部时在内地剿匪,得知消息后匆匆增援前线,途中不战而溃。御营司经营的淮河防线顷刻瓦解。金军以完颜拔离速,耶律马五,乌林达泰欲率六千精骑直插宋高宗行在扬州,完颜银术可之子完颜彀英为先锋。金国铁骑来去如风,狂飙般所到之处一片血雨腥风。宋庭促不及防,高宗“泥马渡江”,行在扬州堆积如山的物资因水闸故障,数千艘运输船被困在运河里,除少数毁与战火,其余大部分被金军缴获。十余万扬州百姓惨遭屠杀。宋军刘光世部因为缺少渡船,金军攻来时部队多还滞留在江北,被金军邀击,损失惨重。 以上就是南宋初期著名的“维扬之祸”。宋高宗为此罢免了宰相黄潜善,汪伯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