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屋——汪氏宅院(代母亲发一帖) 转自:《风雨归人》网站 汪氏宅院,座落在景德镇市中山北路玉字巷2号(原门牌号码为中山路玉字巷977附2号)。相传此屋已有百年历史,是现汪氏的太公汪慰农(字元和)所传,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系两进、六间房、二层楼并带前、后院式的砖木结构民居(第一进四间房;第二进两间房,其中一间为楼梯间),虽经百年风雨,目前除后院因故被分割出去外,其余一切仍基本保存完好。 汪氏宅院作为典型的徽派建筑物,它在建筑风格、屋内格式与堂屋摆设等方面具有以下鲜明、独自的特色。 一、八字门楼 由大门口朝外看,两旁侧壁向左右砌成“外八字”形,上建木制门楼一座,故称“八字门楼”。门楼上层是木架瓦覆的“雨檐”,两角飞翘,其下两端前部分别铺有刻着简单的“项足”图案的砖雕各一块。门楼两侧壁顶端嵌有雕饰简单图案的“瓦铛”和“滴水”,形成一排整齐的雁齿,两旁侧壁系用石砖砌成,再糊以石灰浆,呈雪白色,原曾绘有“墨画”两幅,现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无法看清原画的“真容”了。但门楼的整体建筑仍可使人感受到其昔日曾有的气势,从中也充分展示了“徽州古建筑”那独有的艺术魅力。 二、封火墙 封火墙(也称“防火墙”)的设置,也是古黟民居建筑上的一大特点,这种高大的“封火墙”可在当邻居发生火灾时,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另外,由于“封火墙”高出屋顶,还可以作为“挡盗”、“防贼”及“防风”之用。 三、窗户 这栋砖木结构两层楼式建筑,粉墙青瓦,整体端庄、素雅,但整栋房子却只有分别在“楼”的部位上,向外筑有两个不足二尺见方的小窗,这也许可能是出于“防盗”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 四、大门 入大门前置有以浑厚、沉实的青石板铺就的五级台阶(现因巷内路面抬高,而保留有四级),并配以较高的门槛。大门正前上方墙面也曾绘有“八卦”图案,但现已无法辩识了。大门为两扇厚达六公分的木门,在其前面还配有两扇秀气的“菱花门”,菱花门上半部分为缕空并配有花枝图案,其作用是便于主人在开门之前对客人进行观察,下半部为平板型。现此门已拆下保存(但仍可装上)。出于宅院安全方面的考虑,现在在大门前安装了一道“焊花铁门”。 大门“坐南朝北”而开,也是“徽商住宅不朝南”旧传统习俗的又一特色所在。因汪氏祖辈为经商人家,汪氏宅院的整体格式上建筑方位为“坐南朝北”,按阴阳八卦所论,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宅门朝南开则不吉利。同时,据传,按过去地术门向之说,所建民宅,若“向得其宜,富贵吉昌;向失其宜,贫贱衰耗”。故商贾之家为求得财源茂盛,保住家产万金,加之程朱理学的倡导,徽商住宅便一反对居室“冬暖夏凉”的追求,房屋方位绝不“坐北朝南”了。 五、屋内格式 由大门进入宽一米多、长不足一米半的过道,再穿过由八块莲花门并排中间的一道正门(与正门八块莲花门相映对衬的厢房也配置有八块莲花门),方可迈入正厅堂。 1.天井 汪氏宅院屋内为两进式(分前、后进)厅(堂)结构,“前进”为正厅(堂),四合屋式,分“上、下”两厅相对,中间有一口“天井”,四间房分别置于上、下厅相对而立;“后进”为偏厅(堂),有一口靠墙壁的“天井”,两间房对门而成,其中一间为楼梯间;厨房内靠东面墙壁也有一口“天井”;整栋房子共设有“天井”三口。 整个房顶的屋瓦走势以“天井”空间的边缘为最低,瓦沿四周安的水枧与两根枧筒相接,再与紧贴两侧厢角而下的两根水枧筒连接,直通明堂中的下水道。如此一来,就是再大的雨水也不会造成屋内满溢横流,这便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四水归堂”建筑设计。 屋内“天井”的设置,是古黟民居布局中独具匠心之作。这样的设计既为室内采光通风所需要,同时,“天井”象征广收四面八方财源,又应了商人所图的“财水不外流”之暗喻。“天井”的设置还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人们足不出户,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却可一览无余、全收眼底,尽情感受大自然变幻无穷之魅力。 “前进”正厅(堂)中间的“天井”为长方形,其北面与大门和正门成一线,南面正对厢房的八块莲花门。“天井”下有一很深的坑道,上盖有一“长二米、宽一米”的长方形整块青石板(品种系黟县青),青石板面按斜对角线分别雕刻有一枚“古代铜钱”状的漏水孔,青石板四周再以长条型青石板压镇,形成一方接雨水之处,既牢固又雅观。 一栋完整的民居住宅,屋内“前进”正厅(堂)居中上空露有一块可观“蓝天白云”的“天井”,真可谓别出心裁出奇景。 2.厅堂及陈设 正厅(堂)分上、下两厅,顶棚较高,上有天花板,用于防尘灰下落,楼沿正厅(堂)上方和两侧贯通而行,整个上、下厅显得非常宽敞、明亮,给人一种很舒畅的感觉。 正厅(堂)的陈设沿续了古黟民居中独有特色的陈设格局和格调。 正厅(堂)上厅的上堂正中照壁上垂挂的是一幅大型画轴,又称中堂的画,画面一般均为“仙鹤松柏”、“寿星”、“凤凰牡丹”等象征“长福长寿”、“吉祥如意”寓意的图案,画轴两边是垂挂“红底黑字”的对联。 中堂画之下,设有“条案”(黟县人称“花窕”)一张,“条案”面板系用质地坚硬的木材(厚度约3公分左右)加工而成,前有镂雕成空的简单图案,异常沉实,其长度与照壁的宽度相同。 “条案”上的陈设是:正中位置摆着古董式的“自鸣座钟”,两侧分别置有瓷制“帽筒”各一只(注:“帽筒”出现于清朝,那时男人们外出时,头上总是要戴一顶“瓜皮小帽”,进屋摘下小帽后,便顺手把帽子套在“帽筒”上),经过“文革”“破四旧”后,“帽筒”现已被一对淡黄色浮雕瓷花瓶所取代,过去紧靠左边“帽筒”的旁边放有古瓷瓶一只,紧靠右边“帽筒”的旁边置有精致木雕底座的境子一面。古时称左为东、右为西,故古黟人的这种“左瓶右镜”的陈设格调又称之为“东瓶西镜”。 “东瓶西镜”的陈设格调中寓有很深的内在含义,它取的是“瓶镜”的谐音“平静”,体现的是房屋主人对生存环境的一种期望。希望能过上“平静的生活”,子孙满堂,共同生活于此,世世代代、无灾无祸,平平安安。 不知从何年代的何时起,汪氏宅院前厅上堂“条案”上的“东瓶西镜”陈设,被镂雕有花纹底座的太公(左)和太婆(右)瓷板像所替代,解放后,两座瓷板像被取下,至今仍保存于楼上。 “条案”前摆有八仙桌、八仙椅(亦称太师椅)。“八仙桌”为正方形,是用材质精良的整块木板加工成桌面,桌腿与前面镂雕成空花的木档拼接后再加桌面,整张桌子无一枚铁钉子,全靠木榫头拼接而成。“八仙椅”的椅背上雕刻有“蝙蝠”和“牡丹”花纹,扶手上也雕刻有“彩云”空花图纹,已有百年的历史了。 厅堂靠侧壁设有“方形雕花木茶几”和有木雕花纹的高靠背椅、阁排凳等,全然是一派典型的徽州古民居“摆设”。 3.房间 对称而设在上、下厅堂两侧的卧房则比较狭小,且光线暗淡。卧房为长方形或小方形,也许可能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卧房没有朝外开设的窗户,只有一扇朝向厅堂而开的花窗(现有一个房间向外开了一扇窗),供卧房采光、换气之用,一旦门窗关严,四面全是木板的卧房,便成了一个黑洞洞、名副其实的“大木头盒子”。 由于过去家庭中的大多数活动均在厅堂、庭院、厨房里进行,而卧房里的活动则相对是隐密的,所以,卧房中空间狭小、光线暗淡的这一特点符合了上述要求,在这种氛围下,可产生一种不为外人所窥视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安全感”。从其中体现出的是一种浓浓的封闭、自给、谨慎和小心的观念,这也是徽商宅居布局中一个鲜明的特色。 4.厨房 由后厅左侧的门进,便可通入厨房。厨房为狭长方形,东西宽约3米,南北长约9米,靠东面墙壁设有“天井”一口,采光、通风均佳。由于年代已久,加上漏雨之原因,木制屋柱糜烂,不堪重负,出现房屋倾斜现象,为安全起见,现已将此外内部分设,一边建为现代式厨房,一边设有集洗漱、淋浴、方便为一体的卫生间,彻底解决了过去因古民居不设卫生间而造成不便之历史。同时,厨房分为上下两层式结构,上层建有楼梯间(亦可作为写字室使用)和敞开式的画室。重建后的厨房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原有的“天井”结构,同时,向外开了一个大窗户,采光,通风更好。从而达到了“住老屋、享受现代式生活”的理想境界。 5.庭院 在徽派建筑中几乎家家都设计安排有一个或前后相套式的“庭院”,“庭院”中园林化的布置,充满着大自然的天然情趣,这是古黟民居的又一艺术性特色。 庭院高于正厅(堂)半米多,由下厅右侧小门,通过台阶(五级)拾级而上,便可进入宽敞的庭院,庭院约有四十多平方米,内设有花台,摆有盆景,沿庭院四周墙壁栽培有各种花木,如枇杷树、桑树、桃花、石榴、四季桂、玉兰、含笑、茉莉、月季、天竺、菊花、梅花……等,还种植有经济作物,如葱、韭菜、丝瓜、苦瓜,以及枸杞子、无花果、七叶一枝花、马蹄香、田七等中草药。一年四季,树木与花草相映衬,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一切都显得是那样地自然、温馨与和谐。同时,就是人坐在正厅内,打开下厅右侧的小门,也可一览“园中景色”,享受这满目的花草树木,从中陶冶情操,感知那极富情调的生活乐趣。 据说,此宅是从黟县六都西递特请工匠专程来建造的,故建材风格上与徽商民居建筑的格式十分接近,整栋建筑设计合理、布局精巧、玲珑雅致,集和谐与宁静于一体,可称得上是徽商民居建筑之上品。 现在这栋老宅由汪氏后人四代同堂而居,祖业回归,大家安居乐业于此,相信今后会更加兴旺发达,光明远大,祖辈九泉之下亦会感欣慰。 风雨百年经旧事,老宅新人笑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