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5820|回复: 10

得姓始祖——姬汪

[复制链接]

5

主题

222

回帖

341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11
发表于 2016-11-17 09: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得姓始祖——姬汪
关于汪姓的得姓来历,清代学者汪琬《尧峰文钞》卷一《汪姓缘起考》是这样记
述的:“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
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
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二
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世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
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
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
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
(手)有水文,右(手)有王文,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
以为姓。”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食
采,又称采邑,本意为享用封邑的租赋。亦指将某地作为封地分封给某人。
以上记述均认为,汪氏的始祖确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 21 位君主鲁成公之支子—
—姬汪。但张澍认为“汪”来源于姬汪的封地,而汪琬、《祁门县志》以及其他各地
所发现的《汪氏家谱》所记载的均是“汪”来源于姬汪出生时手中的“文字”,姬汪
的封地却在离鲁国都城千里之遥的颍川。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573 年(鲁成公十八年)六月,鲁成公去世,时年三岁
的姬午继位,是为鲁襄公。而姬汪其年龄应少小于继承王位的襄公午,因此可以推断
姬汪的出生时间约为公元前 574 年。
姬汪作为鲁国国君的后人,其食采却在千里之遥的颍川,而颍川原来也不与鲁国
相接壤,这自然让很多人不理解了。所以元朝史学家汪松寿在《汪氏渊源录》中《颍
川辨》一文提到“僖公遣师灭项”的史实,这就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鲁师灭项”。
鲁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 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子
伯禽。周王朝的王族始祖为后稷,传说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始姓姬。周武
王克商后建立了西周,为了便于统治这广大的新疆土,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于是采
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 71 个诸侯国,其中有其兄弟 15 人,同姓
14 人,周王室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诸侯。约公元前 1043 年,周成王封周
公旦的长子伯禽为鲁侯,建都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鲁成公是鲁国第 21 位君主,
伯禽的第十三代后裔。
项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姬姓,子爵,又称项子国。位于今河南省沈丘
县与项城市之间,都城在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西郊,和陈国、顿国、沈国相毗
邻,地跨颍水而立。
鲁国灭项国一事,是在齐国霸权由盛而衰的背景下发生的。齐桓公即死于灭项之
年冬。齐自鲁庄公十五年称霸至此已逾三十年,此时齐国名臣管仲已死,国势也成强
弩之末,远非其盛时可比。鲁僖公十六年冬十二月,鲁僖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
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鲁国主持其他诸侯会盟工作,已经成为事实上的
盟主国。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 643 年)春,齐与徐伐英,鲁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
灭项而占有之。
项与鲁悬隔无接壤,故鲁灭项之举,多半为其向内交代之动因所驱使。在当时,
大凡举兵,都应有这方面的要求。如鲁僖公三十三年,秦越晋图郑不果,遂灭滑而还,
即为对内交代之意。值此时齐衰落之时,鲁灭项而有之,不失为对内交代的上佳题材。
虽然这在当时算是当时各诸侯列强高层的潜规则,但在齐而言,鲁灭项一事是明
显违规,故齐之反应是相当严厉的,不仅扣留了鲁僖公,还讨伐了鲁国。由于僖公夫
人声姜的斡旋,也由于当时齐国内部的麻烦——管仲已死,齐桓公将死,诸公子为继
承权争得不可开交,齐国只能释放了鲁僖公。
自那以后,项国入鲁国版图。项距鲁远在千里之外,鲁如何行使统治,其情已不
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楚占领项之前,项始终为鲁所控制。项羽的先辈因封项
而得氏;秦末,楚怀王又封项羽为鲁公,亦提示了鲁与项曾经有过的隶属关系。因此,
有理由认为,姬汪成人后,当时的鲁国国君就把占领不久的颍川这个地方作为封地分
封给了他。
所以汪松寿在《颍川辨》感叹,“汪氏谱追纪上世食采所居,曰颍川,陈郡阳夏
县西乡靖仁里间。尝疑鲁、陈相去迂阔,而颍川非鲁封。人本乎祖,其始姓之邦,丘
墓之域,不可不知也。考之如前所述,释然无疑,吾家谱录于是乎,信而有征。”
(推荐汪俊发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786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347
QQ
发表于 2016-11-17 10: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本乎祖,其始姓之邦,丘
墓之域,不可不知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27

回帖

1811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11
发表于 2016-11-17 12: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姓始祖好像是三世祖汪诵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16-11-17 15: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文,右(手)有王文,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16-11-17 15: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祖和得姓祖可能是一人,也可能不是一人。
我们知道姓氏大多起源于周王朝时期,特别是起源于周王朝自身系列的,更是这样。
按照周王朝的制度,分封的诸侯为公,公的长子为太子,其他儿子为公子,公子的儿子为公孙,到此为止,没有公重孙。公孙的儿子已经不是宫廷成员,必须离开宫廷,授氏,并独立生活。
汪氏家族的三世祖:诵,是公孙之子,离开宫廷,授氏。(注意,公孙之子才能授氏)。所授之氏,可以是祖上封地,祖父的名等。这样,按周朝宫廷制度,诵才能授氏。所以,诵为得姓祖。
一般得姓祖都会尊其祖父为始祖。所以就有了始祖和得姓祖并非是一个人的情况。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60

回帖

3671

积分

认证会员

向仕选本家学习,致敬。

Rank: 6Rank: 6

积分
3671
发表于 2016-11-17 19:0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诵公尊祖名为姓,为肇姓祖公,尊祖父汪为始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11

回帖

419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19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6-11-18 02: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德林 于 2016-11-18 03:48 编辑

汪俊先生说:“而汪琬、《祁门县志》以及其他各地 所发现的《汪氏家谱》所记载的均是“汪”来源于姬汪出生时手中的“文字”,姬汪 的封地却在离鲁国都城千里之遥的颍川。”

此言谬矣。


先贤汪琬,正是对“左水右王”的“掌纹得姓”之说产生怀疑,通过一番逻辑推理(今人谓之考证)之后,才得出的结论:“故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为此特意著文《汪姓缘起考》,辑入尧峰文钞。
汪俊先生的引用漏脱一个“故”字。
白话文的意思是:所以我汪氏的得姓,应该是按食采的说法为正确。就是最初以采地的名称“汪”为氏,然后再以“汪”氏为姓。




捕获03.JPG
汪尧峰先生事略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27

回帖

1811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11
发表于 2016-11-18 05: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编撰家族资料不是简单的复制,不然容易误导子孙。

点评

本家:一代胜过一代,您的子孙比您还要聪明,别老是担心子孙会被别人误导。  发表于 2016-11-18 11: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16-12-9 15: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始祖与得姓祖的大致情况.谢谢管理员.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16-12-12 20: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对待姓氏来源.切勿讹传亦误后代.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