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545|回复: 1

和徽州文化密切相关的屯堡文化之新开掘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150

帖子

855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6
QQ
发表于 2016-8-5 08: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徽州文化密切相关的屯堡文化之新开掘
    ——2016贵州屯堡文化研讨会侧记
方利山


    2016年7月27—30日,由“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乌当研讨会组委会”主办的“2016贵州乌当卫所屯堡文化研讨会”在贵阳市豫章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和贵州的屯堡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近50人参会,交流学术论文、资料20多篇。会议安排了主题演讲,论文交流研讨,屯堡古村寨考察。
   “屯堡”是明代朱元璋“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时“屯军”、“堡兵”的简称。六百多年前明初朱元璋为巩固云、贵边疆,“调北征南”,从大江南北陆续调遣军士入云、贵屯兵戍守,建立“卫所”制度,寓兵于农,移民以就宽乡,这是明代朝廷对开发贵州的最大动作。“卫所”制度形成的“屯堡”村寨及产生的独特的“屯堡文化”,近年成为中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活题。
   这次研讨会,在安顺地区屯堡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贵阳近郊乌当的马堡、羊昌堡、谷溪堡的“屯堡文化”现象作了新开掘。人们发现,马堡等三堡是当年贵州前卫左千户辖地。马堡村寨当年军屯的城堡遗址遗迹还有大量留存,而马堡村寨汪氏、张氏等十大姓氏几乎全是江南徽州人的后裔。继明洪武十四年(1381)徽州休宁汪灿因“调北征南”入(安顺)普定卫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徽州歙县亩材村汪胜保也因“调北征南”留居贵州马堡,而徽州歙县张家村的张德祥也和汪胜保一样,入黔留居马堡,成为马堡汪、张族人的先祖。他们把徽州汪华信仰带到马堡等三堡,遍建汪公庙,塑汪公像,广泛流行“背汪公”,汪公祭等民俗活动。在马堡村寨考察时,我们在村民汪炳福、张培华、许必相家中,看到他们在堂屋里都供奉着“越国汪公之神位”,在马堡村寨,原来的汪公庙已毁,而汪公神像至今仍在尚存的文庙中,受到村民的膜拜。据村民介绍,马堡“十街”,除有五街等不祭汪公,其它各街家家都供奉汪公,是这一地域最重要的民俗。
   贵州“屯堡文化”作为“卫所”文化,对明代巩固云、贵边疆国策的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这种特色移民文化对我们了解贵州“黔文化”也有重要意义。同时贵州“屯堡文化”和徽州文化的这种内在血缘关系,又为我们扩开了徽州学的又一个新领域。
   笔者得会议主办方的盛情邀请,第一次来到徽州先人守卫边疆、浴血战斗、屯边生息的贵阳村寨古堡,景仰追思之情油然而生。我在会上介绍了徽州文化和屯堡文化的血脉渊源,提交了《徽州与屯堡》、《屯堡“抬汪公”源于徽州文化》两篇文章,和“屯堡文化”的众多专家学者作了学术交流,上海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安顺师范学院、贵州省社科院、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等许多资深专家的研讨,多有新见,收获很大。
   我们相约:努力筹办“徽州文化与屯堡文化学术研讨会”,把中华这些特色文化研究继续向纵深推进。
                                          


                                                               2016年8月2日于徽州屯溪宝徽堂

做好汪华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9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发表于 2016-8-15 11: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屯堡古村落非常有特色,房子上的瓦用石片盖的,那次去时以旅游为目的,傩戏文化在全国也很有影响,那里距离天台山不远,吴三桂最后日子是在安顺度过的,现在屯堡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