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8386|回复: 3

毛泽东在南京有几处“秘密行宫”?(转自洪烛的BLOG)

[复制链接]

116

主题

403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86
QQ
发表于 2015-2-8 22: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在南京有几处“秘密行宫”?
【毛泽东在南京有几处“秘密行宫”?毛泽东二十多次巡视南京,一开始住西康路上军管区的省委招待所。西康路33号的省委招待所民国时是美国驻华大使馆,司徒雷登住过。毛泽东后来经常下榻位于中山陵园风景区内中山陵五号的东郊宾馆,俗称中山陵五号。院内一号楼便是毛泽东下榻处,有客厅办公室卧室浴室,布置与设施尽可能跟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居所保持一致。另外,坐落于太平门外312国道边的伊村1号是专门为毛泽东修建。因为位于紫金山北麓,山丘树木围绕,辟为军事禁区后,既非常隐蔽又非常神秘。长期是南京的一个秘密地点。为加强毛泽东乘专列来南京时的警卫任务,专门从南京火车站修了一条直通伊村的专用线。专用线尽头是人工挖凿的一个很深很大的山洞。据《南京晨报》的《解密毛泽东巡视南京的三个下榻处》一文讲述,专列可以一直开到洞里隐蔽起来。这样即便是天上的侦察卫星,也难以发现。山洞既是防空洞,又可作临时指挥所。】

毛泽东与南京【增补稿】

                                                              洪烛

毛泽东对南京的感情是复杂的。新中国建立之前,南京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在毛泽东眼中,用解放战争期间带火药味的话来说,南京是国民党与蒋介石的老巢。1949年4月20日晚间,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亲自起草并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随即在千里之外打响,第二、第三野战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五百公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剑锋直指南京。21日清晨,毛泽东听说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摧残国民党长江防线,在对岸登陆,激动地用那支刚刚在军用地图上画下箭头的红蓝铅笔,写下两行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他最明白此役之核心是打南京。

4月23日早晨,秘书叶子龙拿着报道南京解放的《人民日报》号外,赶来向毛泽东报告,据说毛泽东高兴得像孩子似的手舞足蹈,一拍桌子:好,我看蒋介石还有多大本事 !他走到院子里,坐在一张木椅上,仔细阅读捷报。这幅情景被摄影师徐肖冰、侯波夫妇抓拍下来。历史记住了那个让毛泽东心花怒放的早晨。正是在那一天,毛泽东奋笔疾书,写成两天前己构思了开头的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用郭沫若的话来说,这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

南京,是一座曾经让毛泽诗兴大发的城市。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意味着蒋介石划江而治的梦想的破灭。在这场大决战中,他注定要一败涂地。作为胜利者的毛泽东,充满一鼓作气、扩大战果的豪情。南京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砝码,几乎决定了历史的天平向哪一方倾斜。

我不知道毛泽东在此之前是否去过南京,但在他超强的想像力面前,那座龙盘虎踞的名城并不遥远,只有一纸之隔,甚至清晰可见。一捅就破。他几乎是如探囊取物般把南京从蒋介石的手中夺了过来。六十年后读这首诗,我仍然觉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滚烫的。毛泽东诗词之所以气势非凡,在于与时代有一种互文的效果。它是在为历史作注解,但无形中又使历史成为自身的注解。毛泽东为南京写的这首诗,其实是用炮火写的,书生的笔根本无法企及。那种扭转乾坤的气度与力量,想模仿也模仿不了的。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突破千里江防毛泽东赋诗追穷寇
1953年2月22日,毛泽东乘“洛阳”号军舰到南京。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到南京?至少是解放后,他第一次到南京。他想了什么,怎么想的,没人知道。在南京的土地上,他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极其丰富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肯定会思考国民党的往事,想起蒋介石,也想起孙中山。第二天下午,他乘车从省委招待所出发,在陈毅等人陪同下直驰东郊的中山陵。插一句,西康路33号的省委招待所,民国时是美国驻华大使馆,司徒雷登住过。

据孙宝义、张同锡编著的《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讲述:毛泽东前来谒陵,为防止游人围观,公安部门曾拟定从陵墓西侧开辟的小路进入陵门。毛泽东表示反对:“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进入门首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的祭堂,他在孙中山坐像前献了花圈 。花圈上的飘带是他亲笔书写的 ,上款是“孙中山先生灵右”,下款是:“毛泽东敬挽”。献完花圈,他肃立默哀了三分钟,尔后又认真地看看四周墙壁上刻写的《建国大纲》。他面色严肃,半晌不语。陈毅见他伫立己久,怕他受累,上前轻声提醒:“主席还有几处地方呢!”毛泽东嘴里应承着,还是一块一块细读碑文,直到全部看完,才从祭堂走进光线幽暗、气氛肃穆的墓室。

读书读到此处,我很好奇,毛泽东在孙中山祭堂阅读碑文,为何这么仔细?按道理这篇《建国大纲》,毛泽东早就读过的,了然于胸。莫非在这特殊的场合他读出了新感觉?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毛泽东那一刻的想法,让若干年后读书的我猜测不出来。即使当时站在他身边的陈毅,恐怕也无法把握吧。我能想像的只是笼罩在孙中山祭堂的一片宁静,站立在那片宁静中的毛泽东,显得很深沉。也许,他联想到了孙中山的命运,自己的命运,以及这个国家的命运?

书里还记载,柯庆施向走进墓室的毛泽东低声介绍这穹窿状的墓室直径约16米,顶部图案是国民党的党徽。毛泽东抬头仔细地看了看,问:“那孙中山先生遗体安放何处?”柯庆施手指石圹内的孙中山塑像:“这上面的白色卧像是大理石制作的,安放中山先生遗体的紫铜棺就在卧像下面的5米深处。”毛泽东听明白了,点点头。书里这一段描写得很细致:他朝孙中山卧像久久凝视,然后无限感慨地长叹一口气,又背着手绕着墓穴转了一圈。毛泽东一行走出祭堂来到外面宽大的平台上,举目远眺。山上,山下,松涛滚滚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毛泽东徜徉良久,不言不语,然后双手叉腰,指着整个陵墓区,划了一圈,留下一句评价:“它对我们来说,是有某种特殊意义的。”

他这句话,也许不仅仅指中山陵对我们有特殊意义。言外之意,还指孙中山本人,对我们有特殊意义。这种意义,需要细细的体会。伟大的历史都是如此,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慢慢消化,才能真正吸收到其中的营养。

《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还有如下描述:“往西走去,毛泽东在一棵雪松树前站住了。此树高约五六米,枝叶繁茂,像一把巨伞。他摸摸伟岸的树干,眼里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顺着台阶往下,来到墓道的半腰上,此处东西两侧各有一只三足铜鼎。在这里仿佛听到了中国革命者的呐喊,令人激动不己。当毛泽东又回到中山陵广场时,被一些浏览的群众发现了。有的人不敢相信,连忙揉揉自己的眼睛,凝神望去,真是毛泽东啊!”大家上前拥住身穿黄呢军大衣,头戴军帽的毛主席,情不自禁地呼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毛主席微笑着摘下军帽,举过头顶,不断挥着,向远远近近的群众致意。他很感动喃喃自语:“这就是人民啊,他们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我觉得毛泽东的这句话说得还是很有水平的。中山陵之行,一定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里。毕竟那就是1953年。后来,这样的场面他见得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大了。

毛泽东凭吊中山陵后,在中山陵八号(原孙科公馆)歇歇脚,又去参观紫金台天文台。毛泽东登上自己描写过的风雨钟山俯瞰尽收眼底的南京城区,自言自语:“真是虎踞龙蟠今胜昔啊!”他转身跟同行者讲解:“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最早是诸葛亮给孙权讲这里的地形时说的,可到了现代,情况有了一个小小的变化。南京这个地方,我看是个好地方。有一位先生,叫章太炎,他说龙蟠虎踞系古人之虚言,是古人讲的假话。看起来,这在国民党是一个虚言,国民党在这里搞了几十年,结果被人民赶走了。如今,在人民的手里,我看这完全是实言,是现实,南京还是个好地方。”

孙宝义、张同锡两位,还记录了毛泽东在紫金山的一个小插曲。当时,陈毅说这里不远处有一个龙脖子,也是当年太平军与清军血战的地方。曾国藩的湘军就是从那里用炸药把城墙炸开个口子,攻进南京的,现在痕迹还在。毛泽东很感兴趣:“在哪里,我们去看看。”顺着山路,来到了龙脖子。毛泽东率先过去,拨开树枝与荒草,找到清军攻城处的遗迹,约三米多高四米多高长的城墙豁口。毛泽东沉思很久。陈毅指着城墙洞口处的一块石碑:“瞧,上面有文字,记载了湘军攻城及太平军与之激战的经过。”陈毅一边念,毛泽东一边点头,最后感慨万千地对大家说:“在西柏坡时,我就提出来,要大家看《闯王进京》,看来这出戏今后还要看。太平天国革命历史也要建个博物馆,这是极有意义的。”

毛泽东这次南京之行,既想到了孙中山及其创建的国民党,也想到了洪秀王及其太平天国。南京历史上的大事件,他没少想。站在紫金山天文台,他看见中山陵掩映于一片绿树丛中,南京城内却灰蒙蒙的,便嘱咐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中山陵的树是国民党种的,我们共产党为什么不把城市绿化起来呢?这件事你要负责抓,书记挂帅嘛。”南京至今仍是绿化很好的城市,既得益于国民党时期的传统,也和毛泽东的这句嘱咐不无关系。毛泽东心里,肯定希望南京的现实能比国民党时期更美。他早就说过,要让虎踞龙盘今胜昔嘛。

凭吊中山陵的第二天,24日下午,毛泽东又在陈毅陪同下,来到下关码头,依次检阅了“南昌”“广州”“黄河”三艘战舰。登上“南昌”舰时,陈毅向毛泽东介绍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毛泽东紧握陶勇的手:“你就是陶勇,我久闻你的大名了。你仗打得好啊。四年前你用大炮轰了英国的皇家海军,我就感到这东海舰队司令员非你莫属了。”毛泽东还在下关到燕子的江面上,观看鱼雷快艇的演习。当“南昌”舰全体指战员请毛泽东题词,毛泽东泼墨挥毫:“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连同早几天为“长江”“洛阳”两舰的题词,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惟一手书的内容相同、时间有别的五幅题词。

毛泽东1953年南京之行,直至1971年9月11日乘专列停靠南京,十八年间,曾公开或秘密经过和视察南京二十多次。每一次都怀有不同的心情吧?每一次南京都带给他不同触动吧?中国在变化,毛泽东的想法也在变化。

譬如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视察南京无线电厂,也就是今南京熊猫集团。他亲自下车间观看工人操纵车床、磨床、镗床的生产流程,还停住脚步,提醒开磨床的女工要配戴防护眼镜。当他验听了该厂生产的全部国产化的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很骄傲地说:“将来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名牌,要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又如1957年7月上旬,毛泽东冒着酷暑,赶到四大火炉之一的南京,亲自为抓“右派”找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谈话。据《南京晨报》编辑的《南京往事50年》一书记载,毛泽东对江渭清不在省常委内部抓“右派”大为不满:“你们江苏省委书记,常委里头,有没有右派?为什么不反?”江渭清回答:“主席啊,哪个人没有几句错话呢?您老人家说的嘛,十句话有九句讲对,就打90分;八句话讲对就打80分。”毛泽东没想到江渭清会如此回答,顿时生气了,拍打着沙发边的茶几:“你到底反不反右派?”江渭清回答:“要反右,可以,请您老人家下令把我调开,另外派人来,因为是我先右嘛。您先撤了我,让别人来反。”毛泽东见自己的湖南老乡江渭清要撂挑子,倒也消了气:“那好嘛,你就不要反嘛。”又带着幽默的口吻说:“渭清啊,你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哟!”江渭清巧妙的回答:“主席啊,我是舍得一身剐,要为您老人家护驾!”我读到这一段,觉得当年江苏的这位省委书记还是挺有骨气的。估计在当时,没多少个人敢这样顶毛泽东,虽是软中带硬的顶撞,己很不容易了。毛泽东用湖南老乡管江苏,说明南京及江苏很重要的。不这样,毛泽东可能还不放心呢。

又如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在张治中陪同下来南京,对上前迎接的江渭清笑言:“渭清啊,你借文白(张治中)先生的三千元钱到底还了没有?”又面向张治中说:“叫他还钱,连本带利。”旁边的人听了,都很纳闷。原来二十年前,江渭清在湖南组建抗日游击队,缺乏经,找到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谋求资助。张治中了解情况后,对这位年轻的共产党人的要求,积极支持,当即拨款三千元。毛泽东指的就是这件事。

又如1961年1月底,毛泽东南下调查时,视察南京军区。南京军区政委唐亮将军汇报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情况,毛泽东不以为然:“我的那些文章没有什么好学的,如果说值得看一看的,也就是那两论。”他指的是《矛盾论》与《实践论》。毛泽东还接见部队师以上干部和地方负责人。快结束时,毛泽东一手拉着许世友的手,一手拉着王平的手,走上主席台。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省长惠裕宇,不知何意,疑惑地紧随其后。毛泽东站到主席台中央,双手叉腰,用湖南腔对台下大声说道:“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原来他要带头喊口号。可能还为了突出部队在地方工作中的作用。会场马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种情景,现在的80后90后肯定无法想像的,也难以理解的。但像我这样的60后,毕竟赶上过那个时代的尾巴,还是似曾相识的。

又如1963年4月,晚上11点,毛泽东在警卫员陪同下坐红旗轿车来到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就是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看望儿女亲家,时任炮兵工程学院院长的孔从洲将军。据后来《南京晨报》一篇文章讲述:“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与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是大学同学,两人自由恋爱。起先孔从洲心有疑虑,觉得自己是西安事件起义的将领,儿子与开国领袖的女儿不般配。但毛泽东积极支持,当李敏把孔令华带到父亲面前并介绍孔从洲时,毛泽东高兴地说:小孔的父亲是孔从洲将军,我熟悉,熟悉。有情人终成眷属,1959年8月19日,毛泽东非常高兴愉快地喝了女儿和女婿的喜酒,婚宴后,毛泽东将孔从洲留下,谈了很久。此次来南京,特地抽空看望自己的亲家。他悄悄地来,悄悄的去,没有惊动地方上的同志。”

我是南京人。我小时候常听周围邻居谈论,1969年毛泽东深夜视察南京长江大桥。这是让南京老百姓一直津津乐道的故事。说的是1969年9月20日下午,南京长江大桥守桥部队,接到执行一级警卫、准备迎接中央首长视察的命令。当天晚上,大桥实施戒严,南京军区又组织机关干部和家属上桥看夜景。大家议论纷纷,离国庆20周年还有好些天呢,为何时突然搞这个活动?直到21日凌晨时分,毛泽东在许世友陪同下走上大桥,大家一眼认出是毛泽东,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顿时,欢呼声在桥上桥下此起彼落。原来是南京军区既要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又考虑到不能没有群众的场面,才想出这一招。那天晚上,毛泽东很开心。乘车从大桥南桥头堡转到北桥头堡,从桥上转到桥下,纵览大桥全貌,还特意下车走了一段,边走边夸大桥的壮美,同时吟诵了自己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啊,1949年解放军准备渡江作战攻打南京时,长江还是颇具难度的天险,蒋介石还梦想划江而治呢。弹指一挥间,世界的变化太大了。

毛泽东二十多次巡视南京,除了一开始住西康路上军管区的省委招待所,后来经常下榻位于中山陵园风景区内中山陵五号的东郊宾馆,俗称中山陵五号。院内一号楼便是毛泽东下榻处,有客厅办公室卧室浴室,布置与设施尽可能跟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居所保持一致。办公室的办公桌很大,摆放着文房四宝,书柜还备有《二十四史》,可供爱读书的毛泽东查阅。卧室陈设着毛泽东爱睡的宽而长的木板床,以及沙发椅。除了红木家具,吸引眼球的还有胡志明赠送给毛泽东的灯具。

另外,坐落于太平门外312国道边的伊村1号,是专门为毛泽东修建的。因为位于紫金山北麓,山丘树木围绕,辟为军事禁区后,既非常隐蔽,又非常神秘。长期是南京的一个秘密地点。

50年代后期,中央出于安全考虑专门规定:毛泽东外出巡视时,一律不乘专机而改乘火车专列。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有爆发战争的危险。有关部门为加强毛泽东乘专列来南京时的警卫任务,专门从南京火车站修了一条直通伊村的专用线。专用线尽头是人工挖凿的一个很深很大的山洞。

据《南京晨报》的《解密毛泽东巡视南京的三个下榻处》一文讲述,专列可以一直开到洞里隐蔽起来。这样即便是天上的侦察卫星,也难以发现。山洞既是防空洞,又可作临时指挥所。伊村还盖了一排平房供毛泽东下榻。那一排平房有9间,坐北朝南,外观十分普通,但内部装修在当时来讲是很上档次的。

那篇文章还写到一段事:1971年9月,毛泽东与林彪集团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9月11日上午,毛泽东在上海紧急召见许世友等人,秘密谈话近两个小时。下午他突然发车离沪北上,并决定经停南京。许世友则从上海急飞南京,4点左右抵达南京后,又立即赶往伊村的专列停靠站,恭候毛泽东的到来。毛泽东在专列上再次接见了许世友,密谈了一个小时。由于当时的局势十分危险,毛泽东的并没有住进专门为他准备的平房,就在专列上休息,连用餐都在车上。毛泽东的专列在伊村稍事停留后,便连夜直发北京。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据说林立果的小舰队,曾计划用火箭弹偷袭毛泽东的专列。毛泽东在那危险的时候还是很信任南京的,南京有许世友。许世友是毛泽东爱将中的爱将。



伊村饭店在今天,是江苏公安警卫培训基地。那排曾承担特殊使命的平房,己改作饭店的用房。我乘车走312国道,经过那里,远远地能看见那条废弃的专用线,路基上己长草了。那段延伸向山洞里的铁轨,也己生锈了。

毛泽东的专列再也不会开到这里。可那个漆黑的山洞,仍然守口如瓶地沉默着,以沉默保留过去的种种秘密。那一瞬间,我不禁想到了历史。历史除了己公开的那一部分之外,是否还有一些解不开的秘密?那些秘密的事情,那些秘密的心情,既无从查找,更难以想像。一切都只能说明历史的无情。

【待续】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红色地理之旅 第十三站:南京 【原载金鹰报】

作家感怀

南京,让毛泽东诗兴大发的城市
文*洪烛
南京,是一座曾经让毛泽东诗兴大发的城市。
1949年4月20日晚间,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亲自起草并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随即在千里之外打响,第二、第三野战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五百公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剑锋直指南京。21日清晨,毛泽东听说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摧毁国民党长江防线,在对岸登陆,激动地用那支刚刚在军用地图上画下箭头的红蓝铅笔,写下两行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他最明白此役之核心是打南京。
4月23日早晨,秘书叶子龙拿着报道南京解放的《人民日报》号外,赶来向毛泽东报告,据说毛泽东高兴得像孩子似的手舞足蹈,一拍桌子:好,我看蒋介石还有多大本事!他走到院子里,坐在一张木椅上,仔细阅读捷报。这幅情景被摄影师徐肖冰、侯波夫妇抓拍下来。历史记住了那个让毛泽东心花怒放的早晨。正是在那一天,毛泽东奋笔疾书,写成两天前己构思了开头的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62年后读这首诗,我仍然觉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滚烫的。毛泽东诗词之所以气势非凡,在于与时代有一种互通的效果。它是在为历史作注解,但无形中又使历史成为自身的注解。毛泽东为南京写的这首诗,其实是用炮火写的,书生的笔根本无法企及。那种扭转乾坤的气度与力量,想模仿也模仿不了。
1953年2月22日,毛泽东乘“洛阳”号军舰到南京。第二天下午,他乘车从省委招待所出发,在陈毅等人陪同下直驰东郊的中山陵。西康路33号的省委招待所,民国时是美国驻华大使馆,司徒雷登住过。
据孙宝义、张同锡编著的《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讲述:毛泽东前来谒陵,为防止游人围观,公安部门曾拟定从陵墓西侧开辟的小路进入陵门。毛泽东表示反对:“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进入门首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的祭堂,他在孙中山坐像前献了花圈。花圈上的飘带是他亲笔书写的,上款是“孙中山先生灵右”,下款是:“毛泽东敬挽”。献完花圈,他肃立默哀了三分钟,尔后又认真地看看四周墙壁上刻写的《建国大纲》。他面色严肃,半晌不语。陈毅见他伫立己久,怕他受累,上前轻声提醒:“主席,还有几处地方呢!”毛泽东嘴里应承着,还是一块一块细读碑文,直到全部看完,才走出祭堂。
毛泽东走出祭堂来到外面宽大的平台上,举目远眺。山上,山下,松涛滚滚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毛泽东徜徉良久,不言不语,然后双手叉腰,指着整个陵墓区,划了一圈,留下句评价:“它对我们来说,是有某种特殊意义的。”
他这句话,也许不仅仅指中山陵对我们有特殊意义。言外之意,还指孙中山本人,对我们有特殊意义。这种意义,需要细细的体会。伟大的历史都是如此,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慢慢消化,才能真正吸收到其中的营养。■




洪烛,1967年生于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作品有诗集《蓝色的初恋》、《南方音乐》等,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眉批天空》等。获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萌芽》文学奖等奖项。






在南京百姓眼里他只是一位慈祥老人
毛泽东在南京的一言一行,透露和预示着时代的动向。然而,在百姓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走进工厂,来到田间,亲切地寒暄、真诚地问候,每一句话都让人倍感温暖;而在饭桌上,他俭朴自律,每一餐的伙食费都用不完……
文*《现代快报》记者 郑春平


南京栖霞区十月广场的毛主席雕像



到田头询问农民工分
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主任王建丰告诉记者,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南京,参观了很多地方和接见了很多人,但他见得最多的,却是普通老百姓。在这些视察中,他一直强调的是:“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
76岁的李明奇对毛主席当年来到玄武湖乡红光农业社的事情印象很深刻。他告诉记者,那一天,天气很好。他跟社员们一起上工挖掘塘泥。正忙着,忽然就看到有好几辆小汽车从山间路上开来。“那个时候是很少能见到汽车的,一下子来那么多辆,肯定不是普通的人。所以大家都直起身子张望。然后我就看到我们农业社的社长孙其金在整理衣服,很激动的样子。小车上下来很多人,有一个人的个子显得特别高,身材很魁梧。孙其金小跑着迎上去。我们一下子都叫了起来,是毛主席!”
李明奇和其他人赶紧从田里上来,靠近毛主席。毛主席问一个社员:“一个劳动日能分多少钱?”“一块五角九分六。”毛主席掰着指头一算说:“收入还不坏。”
吃饭时爱听京戏
一国领袖毛泽东,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一心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而他自己,在生活起居、日常饮食上,却尽量放低标准。亲历了接待任务的原南京饭店经理、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黄少武记得,毛主席所有的菜肴也就是辣椒、腊鱼、腊肉以及新鲜蔬菜等,基本上一点海鲜都没做过。黄少武特别提到,“毛主席好像非常喜欢吃苦瓜。”
当时给毛主席安排的伙食标准,大概是每天5元钱,“因为毛主席总是交代少做一点、少做一点,所以实际上5元钱都花不了。”令黄少武特别感动的是,当主席离开宾馆时,还特地要求随行工作人员结了账。
92岁的东郊宾馆老员工丁福根,在饭店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仍然很激动,“从西康路33号到中山陵5号和8号,都是我负责给毛主席服务的!”
丁老说,主席最爱吃的还是他家乡的湖南菜,但每餐吃得并不多,吃得也很简单,最多也就一个荤菜,两个素菜。而且他老人家吃饭的时间跟别人不一样,一般都要到上午10点左右才吃早饭,下午2点多才吃午饭,忙到夜里11点多才吃晚饭。记忆中,毛主席喜爱听京戏,每次回来,工作人员都会给他放京戏唱片,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放得多。
多次相处,更让丁福根亲身感受到毛主席的平易近人,“他老人家特别客气,经常跟我们这些服务人员打招呼,拉拉家常。每次给他上菜,他都要说好几次‘谢谢’……”■



昔日警卫回忆当年接待毛主席场景
“主席坐小马扎看报纸,一晃三个小时”
文*《现代快报》记者 郑春平
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忧国忧民、四处奔走,他所到之处令人极为振奋,自然要倾尽全力接待。在南京停留时间较长的几次,他主要下榻于以下三个地方:西康路33号的江苏省委招待所、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中山陵8号。
在司徒雷登的住所住了3天
1953年2月22日的南京,春寒料峭。毛泽东乘“洛阳号”军舰来到南京,这是他建国后第一次视察南京,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下榻的是西康路33号中共江苏省委招待所,现在的西康宾馆。
毛泽东下榻的西康宾馆在民国时期是美国驻华大使馆,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住所。始建于1946年的这3幢西式楼房至今仍然保留着当时的外观。毛泽东下榻的是后中楼,是专门腾出来的一块地方,目前这里叫2号楼,多次整修后格局已经发生了不少改变。
从肉联厂运来冰块降温
南京紫金南麓东郊宾馆内绿阴遮道,大部分的建筑和布局早已大变样,只有1号楼屡经整修仍然存留。1号楼里伟人的身影早已远走,但如今年逾9旬的黄少武(1953年黄少武才30岁,在江苏省公安厅六处负责警卫工作)几乎每年都要到这儿来一次,这已经成为他离休后雷打不动的“习惯”,回忆当年接待毛主席的场景,好像每一丝气息都能感知……
1957年7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南京,下榻中山陵8号。7月份的南京正是“大火炉”发威的时候,中山陵8号原来是孙中山长子孙科住过的别墅洋房。院落内绿树成阴,走廊则紫藤缠绕,屋顶是平的,专门建有防暑降温的蓄水池。根据当时的条件这里已经算是比较幽静清凉的地方,然而南京实在太热了,接待班子刚到时,室内温度和室外基本一样,一量还是有37℃!
有人提议,“用大冰块来降温!”此举获得一致同意,南京饭店的交通队赶紧开着大卡车,到下关的肉联厂买来冷库里的大冰块。毛主席下榻的房间里也很快添置了几口大缸,把大冰块放到大缸里,再把电风扇挪到水缸后面,对着冰块吹……等到毛主席一行即将到来时,房间的温度已经降到了33℃!
学中南海,大床的一半用来放书
在中山陵8号的这次接待中,黄少武充分参照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工作、生活习惯制定各项接待方案。其中,最让主席随行人员满意的,就是跟中南海一样的大床。黄少武给毛泽东准备的是和中南海一样大小的硬木板床,里面半边稍微高一些,整齐地排放着一排书籍。这些书也是临时从南京图书馆调集来的,主要以古籍为主。
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八点多起床,先在院子里散散步、活动活动,九点多钟开始看报纸,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报纸足足有20多种!黄少武说,他至今都对毛主席看报纸的情形记忆犹新,“因为报纸太多了,主席就让我们直接排开摆在客厅的地板上,他自己拿个部队里用的那种小马扎(小凳子),坐在一堆报纸中间,看一份就挪一个位置。手里还拿着红、蓝色铅笔,不时地在报纸上写写画画……等报纸看完,已经两三个小时过去了。”■



毛泽东丢弃的墨宝被“抢”走
文*《现代快报》记者 郑春平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南京视察军舰时与海军官兵合影

毛泽东来南京,往往都与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例如,1953年初,毛泽东南下视察海军,这次视察就和不久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的“放蒋出笼”政策有关;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此后,大炼钢运动在南京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第六舰队副司令员紧张得忘了年龄
1953年2月毛泽东到南京时,检阅了下关江面的三艘舰艇。时任海军“种子”部队第六舰队副司令员的冯尚贤,回忆当年被毛主席接见的情景依然激动万分。
1953年2月23日晚,冯尚贤和第六舰队刘中华政委兼司令率领“广州”、“南昌”两舰和第五舰队的“黄河”舰及31大队的两艘快艇,星夜兼程奉命由上海开到了南京下关码头,等待毛主席的视察。
当时跟着毛主席一起来视察的有公安部长罗瑞卿、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参谋长张爱萍。毛主席身着土黄色的风衣,在蒙蒙的细雨中,面带微笑,他和所有同志握手,并且都问了姓名、职务。第六舰队刘司令向主席介绍了冯尚贤,主席问他:“噢,我看你很年轻嘛,你多大岁数?”冯尚贤的心怦怦地直跳,慌乱地回答说:“43。”话刚出口,立刻觉得不对了,赶快改口说:“不对,33。”
主席扔下的墨宝被人捡走了
当毛主席来到“南昌”舰驾驶室时,舰长曾泉生拿出了一个小本子和钢笔,请毛主席题词,毛主席就给他在小本子上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冯尚贤见了,就很恭敬地把预备好的纸张双手呈送到毛主席面前,说:“请毛主席写三张题词。”毛主席微笑着接了过去。
随后,冯尚贤就引领着毛主席来到预先准备好文房四宝的那间窄小的雷达室,毛主席在雷达室里那张小桌子上奋笔疾书,观通长曹福彬、雷达兵于庆海扯着宣纸,副政委陈友仁在一旁吹气,让墨迹快干。主席很快写了三张题词,内容是一样的:“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毛泽东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在写字的时候,有一张主席不满意,他便微笑着搓了一下就扔掉了,雷达员方刚很机灵,赶紧把这至宝拾了起来。因为雷达室太小,冯尚贤当时站在了门口,心里那个痒呀,恨不得捡到主席墨宝的人是自己。
在南京掀起大炼钢铁高潮
1958年9月20-21日,毛泽东视察南京,并指示各级党委要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一手抓铁一手抓钢。在这之后,南京的大炼钢铁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全市“钢铁大军”达10多万人,高峰时有32万人。南京无论市区、农村,到处可见竖起的高炉。单是那种小于1.5平方米的就有9200座。家家户户找炼铁炼钢的原材料,很多人家真正是“夜不闭户”了,因为大门上的螺丝钉都已撬出来上缴炼铁了。那时最受欢迎的东西是吸铁石,大人小孩拿着它,一有时间就会撅着屁股,在各个角落里到处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15-2-9 10: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谢谢银河本家的转载。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27

回帖

1811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11
发表于 2015-2-9 10: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与汪家有关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786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347
QQ
发表于 2015-2-9 14: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