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云岚山汪王墓记(汪氏93氏裔孙 汪庆丰)
千百年来,在古徽州各地乃至遥远的贵州安顺等地,唐越国公汪华祭祀活动不断,香火不熄,不仅黎民百姓怀念他、祭祀他,历朝历代的皇帝也褒扬他、屡屡加封他。从《越国汪公祠墓志 卷四》的《兴复》篇中历代修复活动记载中可以看出,歙县云岚山汪王墓祠自唐兴建以来,历经1300余年,屡经风雨,不断整修,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汪氏故里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开展了各种纪念祭祀汪华活动,汪王墓的修葺得到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乃至全国各地汪氏宗亲的支持,谱写了新的篇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汪王墓祠被毁、荒废以后,但仍不断有汪氏后裔前来云岚山凭吊。2004-2005年期间,汪永富、汪鑑、汪昌焕、汪邦柱等合肥宗亲不顾高龄、历经艰辛,三次寻找并来到云岚山汪王墓地,制作了“汪王之墓”简单墓碑,同时在安放祖先神位的房前,恭敬地写上了“汪墓祠遗址 肥南寿二公后裔”,重新留下汪氏宗亲祭祀汪王的足迹。2006年7月,刚运行不久的《汪氏宗亲网》的一些各地的热心者就聚集到黄山成立“汪氏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并一起到云岚山祭拜。2006年底,新浪网副董事长汪延来到歙县云岚山,在县委书记藤祁源的陪同下共同调研,其后就汪王墓祠的修葺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8年4月3日,在当地政府支持及各地宗亲努力下,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并在云岚山首次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汪王公祭活动。而后每年清明节前,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都组织全国范围的汪王公祭活动,当地政府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帮忙做好汪王墓祠现场的整理及祭祀道路安全维护等工作。各级领导也在研究会一班人陪同下多次到云岚山指导汪王墓的修葺工作。值得指出的是,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在开展活动中,首先重提“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的功绩及汪王在古徽州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创新地提出了“汪华(汪王)文化”这一概念,并定义了“汪王文化为徽文化之源”的命题,同时持续开展“修葺汪王墓”“汪王公祭”等活动,为“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回归其在徽州人心目中历史地位,起到了积极宣传、大力普及的作用。 2010年6月,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正式发布了《关于筹资修葺云岚山汪王墓的公告》,开始向社会集资。这得到各地汪华文化爱好者及汪氏后裔的积极响应。公告当天,厦门的汪伟蛟就提出捐助2万元,北京汪致正以“汪雨相后人”捐助10万元,江苏无锡的汪洋捐助10万元。江浙沪汪氏宗亲联谊会、金寨越国堂、福建永泰龙门汪氏宗祠、江西弋阳曹溪村委会、铜陵竹园山汪氏家族、芜湖鸠江汪氏叙伦堂、桐城白陂塘汪氏宗祠等地也开展了募捐活动。
2011年3月,黄山市歙县云岚山唐越国公汪王墓修复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并举行了简短的开工典礼。2012年以来继续造势,为汪王墓全面修葺做好前期基础工作。2012年2月28日,黄山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汪华墓由县级保护升为市级保护。2012年6月2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公布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3处,歙县汪华墓被列为12处古墓葬之一,从此,汪华墓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清明汪王公祭活动前,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完成了汪王墓二期工程。接着就在研究会领导下开始了汪王墓三期工程规划工作。目前,规划已经通过,筹资工作正在进行,相信在全国各地汪氏宗亲支持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能够如愿获得圆满成功。 虽兴衰常事,更多是国运大环境影响,现世界一统,应当说今人不会再更多地愚昧去作兴乱更替之事。我们相信,也期待,作为有着深厚民间信仰基础的和谐之神、地方神灵的墓祠,歙县云岚山一定会成为各地来徽州的人、徽州本地人、汪氏后裔经常、必去的心灵圣地,也一定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祉与光明。我们坚信,汪王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护佑徽州这片热土,保佑牵挂这片热土的人们幸福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