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1379|回复: 8

儒家养生理论:修身养性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14-9-15 15: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家养生理论:修身养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从来就不局限于研究机体本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而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吕氏春秋·先己》篇中提到:“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揉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论语·雍也》)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
《黄帝内经》作者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大多因为他们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汉代华佗的弟子吴普就说过:“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得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
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去病延年的必要前提。汉代哲学家兼养生家董仲舒在分析孔子关于“仁者寿”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必须明确的是,在古代儒家的学说中,“养性”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养生,倒不如说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亚圣”的孟子早就提出过“修其身而天下平”的口号,而修身的方法则在于“存心养性”。
在修身养性问题上,《中庸》作者曾寓意深长地提出了一个“诚”的方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诚”,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人的自我修养,即指“养生”,又指“养性”,其基本含义是精神专一和恭敬无欺,前者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性。倘若精神驰乱,意识不能专一,势必造成气散身亡,这就是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所说的:“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逐气亡。”(《类经》卷一)。

000bcdb9555906b0f2f602.jpg
河南-汪聚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3290

回帖

9万

积分

版主

崇尚自然 珍爱生命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974
发表于 2014-9-15 18: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公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03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86
QQ
发表于 2014-9-15 20: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搂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48

回帖

4223

积分

精灵王

有馀庆堂家谱的本家。望联系!1

积分
4223
QQ
发表于 2014-9-15 21: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世人展示红顶商人的作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14-9-15 22: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吾不复梦周公久矣

点评

子曰:吾不复梦,兴吾也  发表于 2014-9-15 22:37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786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347
QQ
发表于 2014-9-16 11: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