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30 22: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津城在废廓州西。《隋志》后周浇河郡,领浇河、广威、安戎三县。隋初,改置河津县,为廓州治。唐廓州改治广威县,河津城遂废。又达化城,在废廓州西南。后周置达化郡及县。隋开皇初,郡废,以县属廓州。唐因之。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屠达化县,即此。上元以后,没于吐蕃。又绥远城,在废廓州境,后周所置县也。隋初,并入达化县。
浇河城在达化废县西百二十里。《通典》曰:晋时吐谷浑阿豺所筑。水回γ曰浇。城盖置于浇河回曲处。或曰,后凉所置浇河郡也。晋隆安二年,秃发乌孤拔龙支堡,梁饥单骑奔浇河。既而浇河太守王稚,以郡降于乌孤。明年,乌孤使其叔若留镇浇河。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炽磐为夏所侵,徙其境内老弱畜产于浇河。后魏亦为浇河郡。魏主宏延兴三年,吐谷浑王拾寅寇魏浇河。魏遣长孙观击降之,寻废。又唐天宝十三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于所开九曲地置浇河、洮阳二郡。杜佑曰:浇河城,在廓州达化县贺兰山下。宋祁曰:浇河郡,置于积石军西,当即故浇河城也。洮阳郡,见洮州卫。
邯川城在废廓州东南,秃发亻辱檀时所置邯川护军也。《水经注》:河水自西平郡东流,径浇河郡故城北,又东径石城南,又东径邯川城南。杜佑曰:后汉和帝时,侯霸置东西邯屯田五部。邯,水名也。分流左右,在宁塞郡东。刘?句曰:廓州化隆县东,即古邯川地。○米川城,在废廓州东南。本汉χ罕县地。唐贞观五年,置米州及米川县。十年,州废,以县属廓州。后没于吐蕃。宋崇宁三年,收复,置米川城。王厚云:米川城沿河西至廓州,约六十里。过河取正路至结罗城,约九十里。又肤公城,在废廓州北二十里,吐蕃结罗城也。宋崇宁中,收复,赐今名。《志》云:城北三十里有绥平堡,本名保敦谷,宋崇宁三年兴筑,赐名绥平。寻废。
积石城在廓州西百八十里。本吐谷浑地。唐贞观八年,平吐谷浑。十三年,置靖边镇于此。仪凤二年,改为积石军。开元十四年,吐蕃寇甘州还,自积石而西。王君?引军蹑其后,是也。天宝中,哥舒翰败吐蕃于积石城,寻为吐蕃所陷。宋时,番名溪哥城。元符二年,吐番瞎征之族杓A3据溪哥城,瞎征攻杀之。大观二年,收复,仍置积石军。《宋志》:军西至青海百里,南至盖龙?八十里。其城西临大涧,北枕黄河。或曰,即隋之河津县治也。金人亦置积石州于此。元因之。明初废。○废贵德州,在积石西南。元置州于此,隶土番等处宣慰司。至元十七年,都实穷河源,自昆仑还至贵德州,约半月程,地名必赤里,始有州治官府。又四五日至积石城,是也。
河源城在镇西南。隋大业四年,伐吐谷浑,置河源郡,治于赤水城。唐仪凤二年,复置河源军,盖与积石山相近。永隆初,军使黑齿常之败吐蕃赞婆于良非川。常之以河源冲要,欲加兵戍之,而转输险远。乃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屯田五千余顷,繇是战守有备。乾元初,没于吐蕃。大中三年,吐蕃叛将论恐热谋并鄯州,引兵军于河州。鄯州将尚婢婢军河源以拒之。诸将欲进战,婢婢不可。诸将不从,乃据河桥以待之。诸将果败。婢婢收余众,焚桥,奔归鄯州。城盖与河州接界。《通典》:河源军,在鄯州西百二十里。
赤水城在镇西南,吐谷浑所筑。隋大业四年,宇文述出西平,至临羌城,进拔吐谷浑曼头、赤水二城,因于赤水城置河源郡,兼领远化、赤水二县,寻废。唐贞观八年,讨吐谷浑,分军出赤水道。天宝六载,河西陇右节度使以李光弼充赤水军使,是也。《隋志》赤水管下有曼头城。曼,音万,以曼头山而名。
临番城在镇南。《唐志》:河源军西六十里有临番军,盖开元中所置,后没于吐蕃。大中四年,吐蕃鄯州刺史尚婢婢遣兵据临番城,拒叛将论恐热于白土岭,不利。复遣将据?牛峡以拒之,为恐热所败。?牛峡,在临番西北。○白水城,在临番西六十里。唐开元五年置。二十七年,吐蕃寇白水军。《通典》:军在鄯州西北二百五十里。
洪济城在镇西南。旧《志》:在达化县西二百七十里。后周武帝逐吐谷浑,置洪济镇。其后吐蕃亦置洪济城于此。唐天宝二载,皇甫维明攻洪济城,克之。《唐志》云:廓州西南百四十里为洪济桥。其相近有金天军,天宝十三载所置。又有渔海、游奕等军,在洪济桥东,亦吐蕃所置。天宝初,河西节度使王亻垂攻破吐蕃渔海及游奕等军,是也。至德后,俱没于吐蕃。渔海,今亦见河州。
大漠门城在镇西二百余里,近故榆谷中。唐景龙初,吐蕃得河西九曲地,因置洪济大漠门等城以守之。开元十五年,河西节度使萧嵩等破吐蕃于渴波谷。又追拔其大漠门城,焚其骆驼桥,是也。骆驼桥,在大漠门西,滨河。
宛秀城在镇西南。《唐志》宁塞郡西有宁边军。又西八十里为宛秀城,有威胜军,其地即所谓河西九曲也。景龙元年,吐蕃赞普请其地,诏与之。九曲者,水甘草凉,宜畜牧。自是蕃益雄张。开元六年,郭知运败吐蕃兵于九曲。天宝十三载,哥舒翰破吐蕃洪济、大漠门等城,收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寻又没于吐蕃。
绥和城在镇西南二百五十里。唐开元二年,置绥和守捉于此。又合川城,在卫南百八十里,唐贞观中所置合川守捉城也。俱至德后废。○百谷城,《唐志》云:在廓州东南八十里,有武宁军。又有耀武军,在廓州南二百里黑峡川。俱天宝十三载置。至德后,陷于吐蕃。
定戎城在镇西南。《唐志》:定戎军,天宝十三载置。自鄯州至河源军,西行百二十里,至白水军。又西南六十里,至定戎城。又南隔涧七里,即石堡城矣。
石堡城在镇西南三百里。本吐蕃铁仞城。亦曰石堡城。唐咸亨中,取其地。后复没于吐蕃。开元十七年,朔方节度使信安王?出陇西,拔石堡城。初吐蕃陷石堡,因侵扰河陇。至是拔之,据守要害,河陇诸军游奕,拓境千余里,因更名石堡城,曰振武军。二十九年,吐蕃攻承风堡,又袭攻振武军,盖嘉运不能守。天宝四载,陇右节度皇甫惟明攻石堡,不克。六载,诏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攻之。忠嗣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请俟其有衅,然后取之。不听。遣将军董延光将兵攻取,命忠嗣分兵助之,果不克。八载,陇右节度哥舒翰复攻石堡。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吐蕃以数百人守之。唐兵死者数万,仅而克之。翰遂以赤岭为西塞,开屯田,备军实。诏以石堡城为神武军。又谓之天威军。至德初,复没于吐蕃。长庆二年,吐蕃请定疆候,遣大理卿刘元鼎往就盟。元鼎逾成纪、武川,至龙支城,过石堡城,崖壁峭立,道回屈,译曰:此铁刃城也。《续通典》:石堡城,在龙支县西。四面悬崖数十仞,石路盘曲长三四里,西至赤岭三十里。
神威城在青海上。唐天宝七载,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时有白龙见,因名应龙城。及明年冰合,吐蕃大至,戍龙驹岛者悉没。至德初,城陷于吐蕃。○威戎城,在卫西北三百十里。唐开元二十六年,鄯州将杜希望拔吐蕃新城,以其地为威戎军,是也。《志》云:城在鄯州星宿川西北三百五十里。又有制胜城,在卫西。天宝十三载置。至德初,与威戎城俱没于吐蕃。
大岭城在镇西境。旁有大岭谷,吐蕃置城于此。武后长寿末,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于大岭谷。又天宝初,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奏破吐蕃大岭谷,及破其青海营屯,是也。○安人城,亦在卫西。《通典》云:在星宿川西。开元七年,置安人军,属陇右节度使。二十七年,吐蕃寇安人军。二十九年,吐蕃复寇安人军浑崖峰,骑将臧希液破却之。至德后,俱陷于吐蕃。
乐州城镇东南二百余里。本汉金城郡地。唐属鄯州。后没于吐蕃,为邈川城。宋大中祥符中,吐蕃?厮?自宗哥城徙居邈川,是也。元符二年,洮西安抚使王赡自河州引兵趣邈川,降之,因置湟州。建中靖国初,荒弃。崇宁二年,收复,仍置湟州及邈川县为倚郭。五年,县废。大观三年,又升为向德军。宣和初,改为乐州。后没于金,州废。○来宾城,在废乐州西南百四十里,南去黄河不过十里。崇宁三年置。《志》云:城西三十里有青丹谷。
宣威城镇北五十里。唐天宝十三载,置宣威军。后没于吐蕃,谓之?牛城,又误为猫牛城。宋元?二年,赵元昊攻吐蕃?厮?猫牛城,又攻青唐宗哥等城,是也。元符二年,收复。崇宁三年,复置宣威城。四年,夏人合羌酋逼宣威城。知鄯州高永年出御之,行三十里,为羌人所执。既而羌众复焚大通河桥以叛,寻讨平之。后废。又仁多泉城,在镇北百七十里。宋政和五年,童贯使刘法、刘仲武合熙秦之师,攻夏仁多泉城,屠之,即此。
震武城在镇东北。本名古骨龙城。政和五年,童贯遣将刘法出湟州。法败夏人于古骨龙城,因建为震武军。其北即统安城也。宣和元年,夏主弟察哥败刘法于统安城,乘胜攻震武。其城在山峡中,熙河两路不能饷,屡为夏人所困。至是又将陷,察哥曰: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块。遂引去。靖康末,复为夏境。又统安城,在震武北,宋与西夏接境处。宣和初,童贯使刘法攻夏统安城,兵败,走至盖朱?危,为夏守塞兵所杀。《志》云:其地在湟鄯间。又德通城,亦在震武城北,吐蕃所置,曰瞎令古城。宋政和七年,收复,改为德通城。
大通城在镇东南,本吐蕃所置达南城也。形势险要,控扼夏境。宋崇宁间,收复湟鄯,于此筑寨把守。《志》云:大通城属乐州。其西六十里有菊花河,东四十里接河州境之通津堡。○绥边城,在镇东北三十里。宋置,番名宗谷城。崇宁三年,进筑,赐名绥边,亦曰绥边寨。其北有乳洛河。又宁西城,在镇西四十里,亦宋置。
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本吐谷浑国都也。梁大同六年,吐谷浑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后周主邕建德五年,遣太子ど伐吐谷浑,至伏俟城而还。隋大业五年,伐吐谷浑。别将刘权出伊吾道,至青海,乘胜追奔至伏俟城。因置西海郡,统县二:曰宣德、曰威定,皆在青海之西。隋乱,废。唐贞观八年,李靖帅诸军讨吐谷浑,次伏俟城。吐谷浑退保大非川,靖击平之。亦谓之伏延城。后为吐蕃所据。
西海城在青海上。王奔讽卑禾羌献西海地,置西海郡。东汉初,废。永元中,护羌校尉侯霸击灭叛羌,西海及大小榆谷无复羌寇。从?俞糜相曹凤言,缮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治之。后复废。晋时为吐谷浑所据。唐永徽以后,吐蕃击吐谷浑而有其地,置青海节度于此。后废。○腊城,在青海西南。唐至德后,吐蕃所置,有腊城节度使,屯戍于此。贞元中,韦皋帅蜀,遣将王有道帅精卒,与东蛮自故?州台登北谷,进击吐蕃,破其青海、腊城二节度而还。盖深入掩击也。台登,见四川建昌卫。
树敦城在卫西曼头山北,吐谷浑旧都也。《志》云:周穆王时,犬戎树?居此,因名。西魏末,突厥假道于凉州,以袭吐谷浑。宇文泰使凉州刺史史宁随之,至番禾。吐谷浑觉之,奔南山。史宁曰:树敦、贺真二城,吐谷浑之巢穴也。拔其本根,余众自散。遂与突厥分道趣之。突厥从北道,宁从南道,大破之,与突厥会于青海。唐天宝九载,关西将王难得击吐蕃,克五桥,拔树敦城,即此。番禾,见永昌卫。贺真城、五桥,俱与树敦城相近。○宁头城,在镇西塞外白兰东北。宋元嘉二十二年,后魏主焘遣拓跋那击吐谷浑于白兰。至宁头城,吐谷浑王慕利延拥其部众西渡流沙,是也。白兰,见后西番。
○积石山在卫西南百七十里。旧《志》:在龙支县西南九十里。即《禹贡》所云导河自积石者也。今详见名山积石。
峡口山在卫东南。地极险阻,为湟、鄯往来咽喉地。汉时谓之湟峡。赵充国屯田,奏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是也。唐人尝修阁道。宋筑省章城,控制要害。亦名绥远关。
四望山在卫东百里。湟水经其阳,亦曰四望峡。颜师古曰:山峭夹水曰峡也。汉神爵元年,赵充国击西羌,至金城度河,遣骑侯四望峡中无人,夜引兵上至洛都。喜曰:吾知羌不能为军矣,使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岂得入哉?《隋志》湟水县有土楼山,即四望山也。洛都,即破羌故城之雒都谷。
拔延山在卫南二百余里。隋大业五年,大猎于拔延山,长围亘二十余里。《隋志》西平郡化隆县有拔延山。《通典》在廓州广威县,炀帝征吐谷浑时经此。广威,即隋化隆也。又连云山,亦在州西南二百余里。《隋志》达化县有连云山。
浊浑山在卫西北。旧《志》云:在赤海之西。唐贞观九年,李大亮破吐谷浑于浊浑山,即此。又热水山,在卫西南五百里。《志》云:山南出暖水,流入青海。山北有冷泉,即西宁河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