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2-15 16: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21日至22日,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在蚌埠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先秦史学会、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齐聚蚌埠禹会村遗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证,普遍认可禹会村遗址与文献记载的“禹会诸侯”事件密切相关,在学术上确立了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并对黄淮、江淮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据了解,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时处龙山文化晚期阶段的重要遗址。 200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淮河流域的实施,给该地区提供了发掘和研究的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经5年的规模性发掘,先期已给遗址定性为“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本次研讨会中,在该领域的权威专家通过对考古资料和多学科研究,对禹会村遗址的遗迹现象、文化特征,并结合文献记载和对涂山地望的考证,认可了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成果。
与会专家认为,该遗址的发掘是自汉代司马迁以来两千多年考证、研究“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涂山”地望的最重要的考古学证据,其学术上的说服力是五种“涂山”说中最充分的。遗址中所展现的经过精心设计营建、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大型而别致的T形坛和以祭祀为主的器物组合,以及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大体再现了当时来自不同区域的氏族部落曾在此为实施某项重要任务而举行过大型聚会和祭祀活动,由此烘托出“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性。禹会村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为研究该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考古学证据,因此,禹会村遗址发现的重要现象,为国家形成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与会专家希望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禹会遗址以及周边相关文化遗存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在保护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利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记者 郭耀华 丰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