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明代婺源大鳙里的科举成就及地位升迁
汪海清
大鳙里,在婺源江湾镇东北部,所辖有七都、八都.即原大畈镇和晓鳙乡,以及江湾、中平、旃坑和溪头乡的砚山等村庄
.明代大鳙里的科举成就在婺源乃至整个徽州都是让人瞩目的.在明代大鳙里共出进士36人、举人64人.这100名进士、举人
分别出自汪氏、江氏、游氏、何氏、曹氏五个姓氏.其中三品以上官员15人(进士14人、举人1人).其主要任职中央官员有5
人、地方高官10人.在100名进士、举人中又有20人(进士14、举人6)有双籍.而在这20人中,三品以上官员有5人.
(一)明代大鳙里的进士、举人分布情况
表一:
姓氏 江 汪 游 何 曹
进士 3 20 6 3 4
举人 17 29 10 3 5
表二:
村庄 江湾 旃坑 浯村 大畈 坑口 济溪 晓鳙 篁岭 田坑
进士 1 2 2 18 0 6 3 1 3
举人 9 8 0 28 1 10 5 0 3
从表一、表二可以看出进士及举人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首先,我们从姓氏上看,最多的汪氏有49人,占总人数的49%,最
少的何氏6人,占总人数的6%.人数第二的江氏和第三的游氏分别占总人数的20%和15%.进士汪氏则占总数的55.5%之多
,最少江氏和何氏则各占8.3%.进士人数第二的游氏也只有16.7%,也没有达到平均值.举人最多的汪氏45.3%.其次江氏26.6%
游氏15.6%,曹氏7.8%,何氏4.8%.其次,从村庄上看,七都在科举取得成就的有江湾、旃坑、浯村三村,八都则有大畈、坑口、人、
济溪、晓鳙、篁岭、田坑六村.从人数上看,七都进士5人、举人17人,而八都进士31人、举人48人,占总人数的79%.而且其
在村庄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进士最多的大畈18人,占进士总数的一半,是人数第二的济溪的3倍.而最少的江湾、篁岭只有1
人.举人最多的大畈占举人总数的43%,比人数第二的济溪、第三的江湾、第四的旃坑的总合还多一人.第三,从地理位置上看.
我们可以把这些村庄分成以江湾、大畈、晓鳙为中心的三个部分.以江湾为中心的只有旃坑.旃坑离江湾5里,和江湾同属于江
氏,共有进士3人、举人17人.以大畈为中心的有浯村、坑口、济溪.浯村离大畈5里,为大畈汪氏分支,坑口离大畈3里,也是汪
氏,但和大畈不同支.济溪离大畈3里,属游氏.共有进士26人、举人39人.以晓鳙为中心的有篁岭、田坑.篁岭离晓鳙5里,为晓
鳙曹氏分支.田坑离晓鳙10里,属何氏.共有进士7人,举人8人.以大畈为中心的进士人数是以江湾和晓鳙为中心的进士人数的总
合的2.6倍.举人则比两地的总合多14人.
(二)双籍科第与本籍科第
1、双籍科第的产生
由于经商、仕途及社会动乱等原因.在汪、曹、何这些姓氏中又有许多人外迁他地,例如:田坑何氏:田坑何氏十五世孙鼎公,
行派荣三,生元至正癸未(公元1343年).鼎公生当元末乱世,与兄震间关北走,“见青山穹窿江表,为一方之冠,遂卜居焉”
,称“青山何氏”.何氏因为元末的动乱迁居桐城.晓鳙曹氏:曹氏在元代的时候,端五、端六、端十兄弟三人因户役同迁徽城.后
端五的孙子彦中与兄子华同解粮至北平,事毕返回,至镇江病逝于旅途.其子永卿随舅父奉母迁居歙县雄村.大畈汪氏迁出的地
方则较多少,如六合、桐城、怀宁等.迁出的时间也基本是在元末明初.在经过几代后,他们中有些人去参加科举考试,此时就产生
了籍贯问题.他们的原籍在婺源,如果回原籍参加考试不仅回耽误考试的时间,在资金上也是不小的开支.所以他们便选择了现在
的户籍去参加科考.这就产生了双籍科第.如<明清历代进士题名录>中记栽:汪道亨,户籍南直隶怀宁,乡籍南直隶婺源.汪元哲,户
籍南直隶六合,乡籍南直隶婺源.从中可以看出明朝政府也不否认双籍科第.这个我们也可以从汪玄锡哪得到证明:“汪玄锡字天启
,号东峰。年十五聘休宁兵部尚书程信之孙女程月香,其伯为学士,玄锡从其学,遂由休宁邑庠生以《春秋》中弘治举人。时年
二十五岁。正德六年(1511)登进士。”由此看出,汪玄锡是因为跟休宁程敏政学习,才以休宁籍去参加科考的.休宁和婺源两地是
比较近的,由于政府承认双籍科第的合法,所以汪玄锡便选择离自己学习地更近的休宁参加科考.
2、本籍科第和寄籍科第的比较
表三:
进士表
姓名 及第时间 原籍 寄籍
汪良士 永乐二年 婺源浯村 无
汪进 天顺八年 婺源大畈 无
汪奎 成化二年 婺源浯村 无
汪舜民 成化十四年 婺源大畈 无
汪坚 成化十七年 婺源大畈 无
曹祥 成化二十年 婺源晓鳙 歙县
汪鋐 弘治十五年 婺源大畈 无
曹深 弘治十五年 婺源晓鳙 歙县
汪玄锡 正德六年 婺源大畈 休宁
汪思 正德十二年 婺源大畈 无
江元辅 正德十二年 婺源大畈 无
汪琯 嘉靖二年 婺源大畈 无
游震得 嘉靖十七年 婺源济溪 无
江一麟 嘉靖三十二年 婺源江湾 无
汪春时 嘉靖三十二年 婺源大畈 无
游醇卿 嘉靖三十八年 婺源济溪 无
汪文辉 嘉靖四十四年 婺源大畈 居婺源古坑
游应乾 嘉靖四十四年 婺源济溪 无
曹楼 隆庆五年 婺源晓鳙 歙县
汪道亨 万历十一年 婺源大畈 怀宁
汪以时 万历十七年 婺源大畈 无
游鹏孚 万历十七年 婺源济溪 无
汪国楠 万历二十三年 婺源大畈 无
江起鹏 万历二十三年 婺源旃坑 无
何如申 万历二十六年 婺源田坑 桐城
何如宠 万历二十六年 婺源田坑 桐城
游汉龙 万历二十六年 婺源济溪 无
汪元哲 万历三十八年 婺源大畈 六合
汪若极 万历四十七年 婺源大畈 旌德
何应奎 万历四十七年 婺源田坑 桐城
汪全智 崇祯元年 婺源大畈 六合
汪游龙 崇祯四年 婺源大畈 怀宁
汪国士 崇祯四年 婺源大畈 桐城
游有伦 崇祯十三年 婺源济溪 无
汪铉 崇祯十六年 婺源大畈 怀宁
曹鸣远 崇祯十六年 婺源篁岭 无
在表三中江、汪、何、游、曹这五姓的进士中,江姓和游姓没有寄籍的情况。其他三姓中:汪氏8人,何氏和曹氏各3人。另外还
有汪文辉,虽然没有离开婺源,但以不居住在大畈了,而他的族谱世系还在大畈。因为其祖应天知府汪翔葬于古坑,汪翔之子才迁居古坑
的,但迁出后并没有另立谱系,还称大畈汪氏。(见表四)
表四:
汪翔、汪文辉世系表
第一代 汪翔
第二代 汪鑑
第三代 汪橘
第四代 汪纲生
第五代 汪于福
第六代 汪城
第七代 汪初
第八代 汪文辉
由此我们可以将本籍进士和寄籍进士按村庄进行排列,本籍进士依次是大畈10人,济溪6人,浯村2人,旃坑2人,江湾1人,
篁岭1人。双籍近士依次是大畈8人,田坑3人,晓鳙3人。举人寄籍的人数较少,但寄籍的姓氏和进士一样,在这就不列举了。
3、科举及第的时间比较
我们将整个明代分成三个部分,即洪武到天顺为早期,天顺到嘉靖为中期,嘉靖之后为晚期。从表三中看明早期的进士只有汪良
士一人。明中期及后期则分别有17人和18人。从本籍和寄籍的情况看,明中期以本籍进士为主,17名进士中只有3人寄籍。而后期则
以寄籍为主,18名进士中有11名寄籍。特别是大畈旺氏,9名进士中有7人寄籍他地。举人及第的情况和进士也是差不多,明初期也
只有汪翔、江思孟等7名举人。(见举人表)
表五:
举人表
姓名 时间 原籍 寄籍
汪翔 洪武三年 婺源大畈 无
江思孟 洪武三年 婺源江湾 无
江原宗 洪武二十九年 婺源旃坑 无
江同 永乐三年 婺源江湾 无
曹昇 永乐三年 婺源晓鳙 无
游希曾 永乐十二年 婺源济溪 无
游贵 景泰元年 婺源济溪 无
曹观 成化七年 婺源晓鳙 歙县
汪玺 成化十年 婺源大畈 无
汪嵩 成化十三年 婺源大畈 无
汪俨 成化二十二年 婺源大畈 无
汪星 成化二十二年 婺源大畈 无
汪允厚 弘治五年 婺源大畈 无
汪天民 弘治五年 婺源大畈 无
汪济民 弘治十一年 婺源大畈 无
江一桂 正德五年 婺源旃坑 无
江涯 正德五年 婺源旃坑 无
江淇 正德八年 婺源江湾 无
汪昉 正德八年 婺源大畈 无
江轼 正德十一年 婺源江湾 无
汪玩 正德十一年 婺源大畈 无
汪天锡 嘉靖七年 婺源大畈 无
江东晖 嘉靖十年 婺源旃坑 无
汪湘 嘉靖十年 婺源大畈 无
游肇纪 嘉靖十三年 婺源济溪 无
汪湧 嘉靖十三年 婺源大畈 无
汪廉 嘉靖十三年 婺源大畈 无
汪鸿儒 嘉靖十六年 婺源大畈 无
江一鹏 嘉靖二十二年 婺源江湾 无
江时鸣 嘉靖二十二年 婺源江湾 无
江文式 嘉靖二十二年 婺源旃坑 无
江文武 嘉靖二十八年 婺源旃坑 无
曹仕龄 嘉靖二十八年 婺源晓鳙 无
江世卿 嘉靖三十一年 婺源江湾 无
游半 嘉靖三十四年 婺源济溪 无
江朝阳 嘉靖三十四年 婺源旃坑 无
汪准 嘉靖三十七年 婺源大畈 无
曹泽 嘉靖三十七年 婺源晓鳙 无
游有常 嘉靖四十年 婺源济溪 无
游方著 嘉靖四十年 婺源济溪 无
汪谟 嘉靖四十三年 婺源大畈 无
游悦开 隆庆元年 婺源济溪 无
汪敬修 隆庆四年 婺源大畈 无
江文明 万历元年 婺源江湾 无
汪谐 万历七年 婺源大畈 无
江一蔚 万历七年 婺源江湾 无
游显烈 万历十年 婺源济溪 无
汪让 万历十三年 婺源大畈 无
汪学伦 万历十三年 婺源大畈 无
汪侗 万历十三年 婺源大畈 无
汪一栋 万历十三年 婺源坑口 无
游之光 万历十九年 婺源济溪 无
何之图 万历二十二年 婺源田坑 无
曹士鹤 万历二十二年 婺源晓鳙 歙县
汪道崇 万历二十五年 婺源大畈 无
汪文伟 万历二十五年 婺源大畈 无
游元忭 万历二十五年 婺源济溪 无
汪之远 万历三十四年 婺源大畈 怀宁
江可容 万历四十年 婺源旃坑 无
汪全声 万历四十三年 婺源大畈 六合
汪士芳 天启四年 婺源大畈 无
何应嗣 崇祯三年 婺源田坑 临清
何可仪 崇祯九年 婺源田坑 临清
汪志稷 崇祯十五年 婺源大畈 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