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307|回复: 7

.九月九日重阳节 (摘编)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发表于 2012-10-22 16: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三国时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就是说,中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平民为妻。贾某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而在这些文学家的故事里,包含着重阳节的各种风俗,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等。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所以这些风俗也为人们所熟知。至于与重阳节有关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孟嘉落帽和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最有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了。      
       孟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说起来还是陶渊明的外祖父。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间,一阵风吹过,把孟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孟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即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客。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大诗人陶渊明的重阳故事更有名。陶渊明最爱菊花,简直是个“菊迷”。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今江西)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诵。陶渊明又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喝酒,不能一醉,多煞风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不但用来酿酒,也用来食用。屈原的《离骚》所谓“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喝的,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罢。      
       由于这些重阳掌故的广泛流传,六朝以后文人都很重视重阳节,诗文中以重阳节为题材的,可称节令诗中的大宗。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咏重阳的诗,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杜甫的重阳诗也很多,很有名,如“醉把茱萸仔细看”等,特别提到茱萸。其他不少诗人,凡写重阳诗,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又叫越椒。这是一种小乔木,树干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树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灾。西晋初期的周处在他所写的《风土记》中,曾说到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宴会;把它称作“茱萸会”。周处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所记的风俗是江南风俗。     
        比周处稍后的晋朝人陆翻的《邺中记》,也写到当地重阳有登高和佩茱萸的习惯。邺中是现在的河北省临彰一带,可见北方也有同样的风俗。按道理推论,重阳的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驱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至于登高,在秋高气爽、遍地黄花的重阳时节,上山登临游览,欣赏深秋的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重阳节登高之风,在唐代已很盛行。许多诗人为此写了不少诗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诗云:                                       
                 九日登高望,     苍山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     山翠县楼低。     

        唐代诗人邵大震的一首诗云:                        

                 九月九日望造空,     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飞远,    游人几度菊花丛  。     

         汪氏烈祖、明丞相、诗人汪广洋的不朽诗篇《九日凝眺》就是一首重阳节抒情佳作。诗云:                        

                  曲栏倚遍斗南楼,     感慨龙山作胜游。     云外高低回雁岭,     烟波来去钓鱼舟。                        
                  聊因碧酒横青眼,     遮莫黄花笑白头,     还忆年时逢此日,     断鞭冲雨出秦州。      

         诗中同样提到了登高、饮酒、赏菊花这三种重阳节的活动习俗。      
         如果说登高游览还只是文人们喜欢的事,那么追究起来,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 ,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正是好时机,农民们向来管这种上山采集叫“小秋收 ”。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当然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     
        重阳赏菊饮酒,也是一个传统的风俗。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适逢佳节,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写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首诗抒发了人老心壮的感叹之情。至于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的诗句,语言隽永,诗意清新,更写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旧时重阳节还饮菊花酒,“待到重阳节,还来就菊花。”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重阳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辅料有枣、栗或肉。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要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的在重阳糕上还插一小纸红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旗代替茱萸吧。      
         地面上最高的地方当数山,重阳节登高,本来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山,那怎么开展登高活动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了,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这样就简单了。顾名思义,“登高”就是上高处登临,那么在当地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筑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场所。另外城市都有城楼,通常都很高,也是个可去之处。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的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09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1
发表于 2012-10-22 17: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汪篪) 的帖子

欣偿了美句,学习了历史,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3481

帖子

9万

积分

版主

崇尚自然 珍爱生命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974
发表于 2012-10-22 19: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巢题菊花诗二首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15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75
QQ
发表于 2012-10-22 21: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知识性很强,我收录了,谢汪篪 本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1231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663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2-10-23 09: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楼主(汪篪) 的帖子

欣偿了美句,学习了历史,    
维权电话;13706254196传真:0512-635286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667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淮南洛河汪氏[潜口金紫分支]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819
QQ
发表于 2012-10-23 11: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家族老人们重阳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335

帖子

8860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860
发表于 2012-10-23 11: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汪篪) 的帖子

欣偿了美句,学习了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89

帖子

8794

积分

版主

汪氏宗亲一家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94
QQ
发表于 2012-10-23 19: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烈祖、明丞相、诗人汪广洋的不朽诗篇《九日凝眺》就是一首重阳节抒情佳作。诗云:                        

                  曲栏倚遍斗南楼,     感慨龙山作胜游。     云外高低回雁岭,     烟波来去钓鱼舟。                        
                  聊因碧酒横青眼,     遮莫黄花笑白头,     还忆年时逢此日,     断鞭冲雨出秦州。      

------------------------拜读先祖之作,有自豪感。
天下汪氏一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