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族之有谱,犹邑之有志、国之有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族谱记述先贤功德、世系昭穆、溯其所自,启迪子孙尊宗敬祖,承先启后,促进家族、民族的团结发展,以利国利民。修谱之事乃上慰祖先,下惠子孙,有益当代之盛举。
翁氏乃帝喾之后,周文王之胄,昭王封庶子姬溢食采翁山,其子孙因以为氏。传至弘公仕楚国官左丞,肇基粱之原城,后裔蕃衍遍及华夏。翁氏世奉弘公为一世祖,至三十四世轩公,于唐德宗时官朝请大夫,有大勋,赐郡京兆,故轩公一派称“京兆翁氏"。轩公出守建州,历任漳州、泉州刺史,遂居闽,为福建翁氏始祖。
轩公长子何公,官检校散骑常侍,因乐莆阳东南山水之胜,择居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林环荫的莆田兴福里竹啸,世号“竹啸翁庄”,为京兆翁氏莆阳开基发祥地。 至今,莆田之竹庄、清江、美兰、东皋、南埋、下林、翁厝、沁后、东坡、西许、油潭等。福清之漆林、琴江、瑟江。崇安、浦城、建阳、福州、闽清、长乐、连江、平潭、泉州、晋江、南安、安溪等。江苏之苏州、常熟、丹阳。浙江之杭州、慈溪、余姚、温州、开化。江西之丰城、宜春、临江。山东之郓城、武城。广东之新会、潮州、汕头。海南之万宁等,还有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区和国家,皆有翁氏子孙族居。
翁氏子孙继承先贤传统,知书识礼,励志好学,忠厚孝道,团结友爱,开拓进取。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和“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唯有读书声最佳",正是翁氏先贤倡学兴教,勤苦诗书的写照。谱载,自唐轩公入闽至清初,登进士第者九十二人,轩公五世孙承赞公,登唐昭宗乾宁三年进士,为探花使,官至右谏议大夫,闽王审知拜为相,倡建闽“四门学”,以教秀士,遂开福建文化之先声,遗著有《谏议集》等。轩公六世孙处厚公、处恭公、处易公、处朴公、处廉公、处休公,同胞六兄弟,连登宋建隆、开宝、雍熙进士,世称“六桂联芳”。一桂处厚公之曾孙师回公、师孟公兄弟同登进士,师回公子栥、□(上既下木)二公兄弟,亦联登进士,一门兄弟子侄四进士,又为宋代莆田一奇。处厚公十五世孙瑛公,明代官翰林检讨,子世用公、世资公,亦双登科甲。世用公官南京户部主事,贵州参议。世资公累官户部尚书。父子兄弟同朝入觐,均号名臣,传为佳话。承赞公之二十二世孙正春公,以明万历壬辰科状元,官礼部尚书。清代,方纲公以名进士累官至内阁学士,精心汲古,奖掖后进,为清代著名学者,同和(龢)公为咸丰状元,官至户部尚书,任同治、光绪师傅,赞助戊戌变法。翁氏各支派之硕德名贤,不胜枚举,事详国史或地方志乘,为家谱之光,为后世子孙之楷范。
《翁氏族谱》始修于唐,历宋、元、明、清,代有续修。谱牒有纪,文献有章,世系有图,登科有录,祖居有迹,塚墓有徵,子孙世守,为传家至宝。但自清康熙三十九年至今三百余年,未曾续修,日居月诸,原有篇帙散缺,有失传之懼。今族众以为编修谱牒,既是为抡救文献古迹之必要,亦为弘扬民族文化,研究人口源流,继承先贤传统,方便寻根访祖,利于联谊团结,振兴中华之需要, 乃当代子孙当务之急。于是应海内外宗亲之建议,成立理事会,根据京兆翁氏旧谱,搜集各地珍存文献、古迹,按“旧谱序选”、“渊源概述”、“世系图谱”、“科名仕宦”、“文物遗迹”五大部类编纂,献给海内外宗亲,为后世子孙纪念,并以充实我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京兆翁氏族谱》编修理事会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