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清明,我们总是想到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清明之中的雨,还是雨中的清明这样地令人如痴如醉,形若断魂?另一位中唐诗人张继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闾门即事》:“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诗中提到的“新烟”即是寒食节之后重燃的“新火”。这两首诗都是写江南乡村清明时节的景色,正是诸多古人留下的名篇佳作让古老的清明节愈加神圣而醉人。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孟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来临,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很适宜春耕播种,因此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说明了作为节气的清明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清明成为节日,相传出自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经过历代沿袭于是成了固定的风俗。中国广大地区都有在清明之日扫墓(一般在节前后十天左右进行,但许多地方都是在节前进行扫墓)、祭祖、踏青的习俗(一般来讲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多在这一天出游踏青)、有的地方还有插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等活动。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后不久(仅一或两天),后世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了清明之中。
唐以后,北宋时期的清明节是很普遍的,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随之,寒食禁火扫墓之俗转移到了清明之中,请看宋代诗人王禹的《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首诗就明显带有“寒食”和“薪火”的记叙。其他的习俗如荡秋千、踏青、春游也只在清明时举行。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就是很好的记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随着寒食节影响的消失,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变成了生活中的重要节日。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古老的清明节又焕发出新世纪的光彩,我国社会从上到下广泛重视这一古老而神圣的传统节日。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这一制度深受亿万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喜爱。
今年的清明节又快到了,广大汪氏宗亲朋友,您将怎样安排自己的清明假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