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日”的由来
“ 社日”是中国古代祭祀社神的日子,据甲骨文考证,应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时期,每当社祭之日,都成了青年男女聚会的日子。《春秋》曾言,鲁庄公抵挡不住诱惑,亲自赴有此风俗的齐国“眼见为实”。其时狂欢的盛况可以想见。
“ 社”与“土”原是一个字,“礻”旁是后来才有的,中国以农业立国,祭祀土地神自然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社日有春秋二祭之分(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春社祈祷人寿年丰,秋社则报祀社神。
汉代以后,社日一般使用天干为“戊”的日子,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该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天,只是普通的日历上一般都不标明春秋两社的具体日期。以今年(2012壬辰农历)为例:正月十三(乙未)立春,那就是正月十六戊戌、廿六戊申、二月初六戊午、十六戊辰、廿六戊寅则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因此,今年的“春社”就是二月二十六这天。同理,今年六月二十(庚子)“立秋”,则廿八戊申、七月初九戊午、十九戊辰、廿九戊寅、八月初九戊子就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所以,今年的“秋社”就是八月初九这天。
对于“戊日”的选择,《礼记·月令》这样说:“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仲春之月为(农历)二月。元日即靠近春分前后的戊日。社祭土,戊日属土,正合祭祀,故立春五戊被定为社日。社日是祭神的日子,习俗十分考究,以容桂地区为例,这一日要种树,称“社树”。在祭祀前一天,社正及诸社人应祭者,各清斋一日,于家正寝,方可祭拜。祭祀时所供之肉,称之为“社肉”、“福肉”,祭后分给各户享用。所供祭之酒,称“社酒”,相传饮之可以治耳聋。社祭时所供的饮食,称为“社饭”,以猪羊肉、腰子、肚肺、鸭饼、瓜姜之类为主。餐后有“社茶”供品用。只是这种形式的古典社祭场面今天已很难看到了。安庆地处楚头吴尾,笔者见过皖鄂两省跨界的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有清明扫墓的一个风俗叫:“新坟不过‘社’”,指的是上一年“春社”以后去世的亡灵必须在“社祭”前扫墓报到,为的也是先尊重土神。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对“社祭”的重视已经不言而喻了,至今我们从古人的文学作品中还可以领略到当时的乡村社祭的盛况。请看唐代诗人王驾的《社日》诗描写的民间春社的场景:“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殊不知我汪氏老祖宗(道安公之下)当年有几个曾是春社宴饮中的“酒中仙”?今天婺源、乐平、浮梁、景德镇的汪氏宗亲对王驾的这首《春社》诗一定倍感亲切吧?好一幅太平盛世下的“鹅湖”乡村社日风物画!祝福今天的鹅湖繁荣昌盛,越来越美!
总之,社日、社祭、社饮是古代我国农村比较隆重的一项民俗活动。相比较而言,“秋社”在丰收之后,其热闹程度往往在“春社”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