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576|回复: 0

人在天地间,在大自然,更在人群中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532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婺源还珠里,桐城石马岭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325
QQ
发表于 2011-3-23 17: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汪文才 于 2016-7-14 15:26 编辑

郭宇宽:温州观察——有社会就有希望
2011年01月28日08:07东方网郭宇宽我要评论(2) 字号:T|T
郭宇宽 资深传媒人士
最近两年,温州是我持续重点关注做田野调查的地方,在很多外人看来,温州是一个代表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地方。而在我看来,它代表着在大陆你能找到的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在台湾,在大陆范围内,中国在温州。
由于地理的闭塞,温州不仅在中国的版图上属于边缘,即使在浙江也是边缘,正应了“礼失而求诸野”,温州的水土保留了最纯正的中国民间社会传统。比如宗族力量,在温州被非常完整地保留下来,温州的祠堂大概是全中国最密集的地方,有的祠堂气势修得像天安门城楼,祠堂里很多还有大鼓和铜锣一类响器,用于召集族人,甚至有的地方的祠堂里,以健身的名义,陈列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很多地方的宗族械斗,还很激烈,后来随着大家把注意力向经商集中,械斗不再流行,但到了春节的时候,各姓以类似游行或者龙舟比赛的方式来展示宗族力量,还是非常盛大,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思议,而当地政府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即使在“文革”中,温州的大义灭亲的事件也非常少见,倒是宗族械斗借革命造反的名义搞得很热闹。
温州的宗教也非常兴盛,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都非常兴盛。甚至在到处破“四旧”的“文革”中,温州的地下传教都没有中断。我见过多位温州的牧师和神父,他们信教都是从“文革”时就开始了。今天庙观和教堂更是遍布温州,此外还有很多地方性类似土地爷一类的民间信仰,像杨府殿、大圣宫、汤和庙也都香火旺盛。用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的观点来说,在温州人构筑这些信仰的时候,他们真正崇拜的对象是社会本身。活跃的宗教背后是活跃的社会群体力量。
这些年温州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村都有不少个人和家族经商相对成功,这些人不在少数,成了相当于旧时代士绅类型的地方精英,这些人也许在乡间还有宅基地,户籍上的身份也是农民,但这些人在当地有威望,有公信力,也就有了号召力,他或者他的家族又有了实力。
但是,中国主流的知识系统对于温州社会的理解太不够了。
我之所以介绍这些,是因为我想给没有专门研究温州的读者一个对温州的概念,温州是有社会的,温州的民间不是一盘散沙。每一个温州的地方干部甚至警察,不仅是“国家的人”,他还属于并要忠于他的宗族;他的家庭包括他的老婆或者母亲,也许就是一个教会的虔诚姊妹,要在众人面前向上帝做忏悔。每个温州人都被嵌入了不止一张紧密的社会关系的网络,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至少可以说是一个背后有庞大的社会关系支撑的人,而不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地方政府一帮人秘密地策划对付他,这个秘密是保守不住的,在我想象的空间内是不可能的。温州的一个村子,看上去不起眼,村里的海外关系比清华大学都要多,何况这是互联网时代。
有人看到温州有全村老人齐刷刷下跪的情形,都觉得这里的农民好可怜啊。我看到的却是温州乡间良好的民间自组织系统。他们在与外部权势博弈的过程中,在运用斯科特所言的“弱者的武器”,那种在维护自己利益时的策略和分寸感,值得很多人学习。
真正让我感到忧虑的倒是中国其他的地方,在遭遇“文革”和一系列政治运动的荡涤后,民间社会被彻底铲除,人民被彻底地原子化,他们只能在一种权威的庇护下生产。那里的农民在遇到拆迁,征地,甚至你想象不到的冤屈时,他们更加孤立无援,也更加绝望,甚至只能用自焚这样极端行为来抗争。这样原子化的社会,在压抑下,一旦有火星点燃,更容易走向非理性。
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人能够最早借助传统社会关系的纽带,建立商业和金融关系,喝到开放的头啖汤。我也相信,就像我透过钱云会案所看到的,借助传统社会的信任资源,温州那个具有公民精神的社会也一定会更加茁壮地成长。
悲剧不足以让人绝望,只要社会还在,就有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