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3-3 12: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茶客(二) / 汪建中
2010-01-13 21:44 | 阅读(2553) | 标签: 茶客 | 字号:大 中 小
九
黄庭坚作为一个茶客,真是会选择出生地,要投生,当然就投生在一个专门出产名茶的地方。这个地方,古时叫洪州分宁,现在叫江西修水,此地盛产双井茶,而此茶在宋时是绝顶的好茶。一个人要选择出生地,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的祖先能够定居这里,这说明他们有一种文化品位上的灵气。
黄庭坚在京做官时,一天他的老乡从老家给他带来一包上等的双井茶。他拿到茶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友苏东坡,于是,他分了一半与他品尝。在送茶时,黄庭坚还特意附了一首题为《双井茶送子瞻》的诗,以表心意: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苏东坡在收到茶和诗时,有何反映,记载不详,但我想,他一定十分高兴,一为这绝好的双井茶,二为朋友还有诗随附,三为自己嗜茶如酒,四为朋友间以诗茶相赠,其间的儒雅,当是千古佳话。苏轼收到诗后,当然是深会了诗中之意。因此他回答黄庭坚:“贬谪黄州,苦难与寂寞都历历在目,我怎能忘记?!”
早年的黄庭坚,极好嗜酒,到了中年,就疾病缠身,此时的他不得不把酒戒了。戒了酒后,他唯一的嗜好,就剩下茶了。因此,对于茶,他更加地痴迷与倾心。为茶事,黄庭坚也像其他文人墨客一样,写了很多诗文。此外,他对于茶的碾、煮、烹以及茶的功效等,都颇有心得和研究。他在一首题为《茶词》的词里,十分细腻地描绘出了对茶的感悟:“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镜。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黄庭坚在这首词里说,煎成的茶,清香袭人,不须品饮,先已清神醒酒了,如饮醇醪、如故人来了一样。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他在煎煮茶的时候是多么地惬意,是何等陶醉。
黄庭坚嗜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对茶的功效十分推崇。他说:“鹅溪水练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还说:“筠焙熟茶香,能医病眼花。”
十
陆游,是南宋的大诗人,他也是一个茶客。
陆游对茶,一直怀有深情,他出生于茶乡,又当过茶官,晚年的时候,他又归隐回茶乡。可以说,陆游的一生与茶的缘分实在是不浅。他一生之中,写咏茶的诗达两百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
陆游一生出仕过许多地方,他到过福州、镇江、四川,后又赴赣等等。每到一处,他都对当地的茶十分关注,遇上好茶,他定要品尝的。品过这些茶后,他都要写诗。因此,他品的茶越多,写的茶诗也就越多了。
对于茶的烹饮之道,陆游非常地在行,他总是自己动手烹煮,并以为乐事,经年不辍。他在诗歌中一再这样自述道:“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茶”,“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茶”,“雪液清甘涨泉井,自携茶灶就烹煎”……从这些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陆游的大量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烹饮茶上了。
陆游除了爱好烹茶饮茶外,还十分喜欢分茶。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或茶戏。它是在沏茶时,使茶汤的纹脉形成不同物象,有的如山水云雾,有的似花鸟虫鱼,而有的又像画图和书法,因此时人称这些图象为“水丹青”。玩分茶,须有很高的烹茶技艺才可从中获得游戏的情趣。其实,陆游玩分茶,是因为他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才以玩分茶游戏来排解心中的郁闷,打发漫长的光阴。陆游在江西临川和在杭州的这些日子里,尤为喜好分茶,而且是与儿子一道玩分茶的游戏。关于玩分茶游戏,陆游在《疏山东堂昼眠》一诗中写道:“香缕萦檐断,松风逼枕寒。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
晚年的陆游,不再有济世之志,满足于“饭软茶甘”,他说:“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在酒与茶的选择上,他的态度很鲜明:“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在对酒和茶的喜好上,他可以不喝酒,而茶是不能缺少的。
十一
赵佶,是北宋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朝政腐朽而黑暗。可是他精于书画,通晓百艺术,在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赵佶和和南唐李煜一样,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
赵佶不仅工书画、精百艺,他还对烹茶品茗尤为精通。他在位的时候,以帝王之尊,编著了一篇《茶论》。此文被后人称为《大观茶论》。一个皇帝,以御笔著茶论,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皇帝尚且评茶论具,群臣也就趋之若骛,一时间,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纷纷效仿,以烹茶品茗为时尚,而且挖空心思地弄出花样来品茶、煮茶、论茶,甚至是斗茶。
这斗茶始于唐代,兴在宋朝。唐时称之为“茗战”,宋代时叫“斗茶”。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就是这样一件本属于民间的赛事,却被赵佶引人宫中,乐此不疲地玩起来。对于斗茶,他在《大观茶论•序》里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默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荚之精,争鉴裁之别。”在大规模的斗茶比赛中,最终胜出的茶,就成为贡茶了。这样一来,在徽宗时代,斗茶之风日益盛行,产茶和制茶的工艺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向朝廷贡茶的品种和名目也繁多起来。当时在武夷山,有一个御茶园,里面的贡茶品种,就多达五十余种。
在宋代,还流行一种茶事游艺,叫做“分茶”。赵佶在《延福宫曲宴记》里,记述了分茶的过程:“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赵佶皇帝的《大观茶论》,写得很详细,也很具体,该文有序言、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辩、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等十九个方面。一个深居皇宫的国君,不仅把茶事弄得十分清楚,而且还加以论述,这在中国历史上的若干帝王中,实在是空前的。
赵佶对于茶的论述,精辟而又通俗,比如他在《大观茶论•香》里,是这样写的:“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千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人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十二
张岱,明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别号蝶庵居士。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漫游八方,明朝灭亡后,他避居山中,布衣长发,于落拓不羁和穷愁潦倒中著书立说,直至生命的终点。张岱一生著述颇多,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三不朽图赞》等,是明代最伟大的散文作家。
这样的一个张岱,自然与茶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他戏谑地称自己为“茶淫桔虐”。
张岱烹茶鉴水,似乎天生俱来,命里自有。他在《陶庵梦忆•闵老子茶》中如此说道——
周墨农向余道闵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
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儿,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磁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
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
汶水曰:“阆苑茶也。”余再啜之,曰:“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岕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余问:“水何水?”曰:“惠泉。”
余又曰:“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
汶水曰:“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放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耶!”又吐舌曰:“奇,奇!”言未毕,汶水去。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张岱实在是个茶痴,听人说了还不算,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弄个明白,否则就会留下遗憾。有如此的痴情,张岱的茶事,哪里还有不地道之说?
张岱于茶事,一是精于鉴水,二是精于制茶。他的家乡有一种茶,叫做“日铸雪芽”,此茶在宋代的时候就被选为贡品,有“越州日铸茶,江南第一”的美誉。但是,到了明代,安徽的松萝茶因制法先进,在市场上迅速崛起,把“江南第一”的日铸雪芽压下去了。张岱不甘日铸雪芽没落,就招募技艺先进的人到日铸与他一道改革日铸雪芽。他们用松萝茶的制作方法,提升雪芽的品质,经过“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等技艺的处理,再在茶叶里加进茉莉进行炒制,结果,他制出的雪芽“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日铸雪芽经过张岱的改造后,名声渐大,改名为“兰雪茶”。不久之后,这“兰雪茶”就又称雄茶市,一时间,茶饮者把品兰雪茶视为一种身份和时尚。就这样,张岱把安徽的松萝茶打压下去了。为了生存,安徽的松萝茶也改名为“兰雪”了。
松萝更名兰雪,兰雪强过松萝,这真是:成也张岱,败也张岱也。
十三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戏曲家和小说家。在他的戏曲和小说里,茶事被融入故事和人物,并对此有着多方面刻画与描写。
李渔的剧作《明珠记•煎茶》,以“煎茶和吃茶”为线索,结构出了一个男子寻找到未婚妻的故事,茶因此成了促进王仙客和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李渔在小说《夺锦楼》的第一回里。说的是鱼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非常漂亮的女儿,但是,他们夫妻俩的感情却不好,像仇敌一样。父亲要把女儿许嫁给人,专断独行,不与老婆商量。而妻子又要招女婿,依然专断独行,不和丈夫通气。就这样,夫妻俩都互不通气,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这里说的“吃茶”,就是指女子接受了婚嫁聘礼。因此,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亲。
茶事,茶理、茶人和茶道等,在李渔的戏曲和小说里,表现得很多。他除了在文学作品里对茶事进行刻画,还在生活中对茶事茶具等颇有研究,并很有心得。
比如,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就作过非常深入的研究:“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李渔品茗,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品尝了,而是融会贯通,将其心得与感悟写入戏曲和小说,又以其散文的笔调给予描述。李渔者,真乃一茶客也。
十四
乾隆,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在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清王朝,他与康熙皇帝前呼后应,精心营建出了一个康乾盛世,为时人和后人所称道和景仰。
这个乾隆皇帝也是一个地道的茶客。
乾隆当皇帝到第十六个年头时(1751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到了杭州后,他抽空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回到客栈,他余兴未尽,提笔写了一首《观采茶作歌》的诗。在诗中,他对炒茶进行了生动地描述——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第二次南巡,他再次来到杭州,此间,他到云栖观看采茶和制茶。观看后,他对茶农的现状深有感触,又写了一首《观采茶歌》:“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此刻的乾隆,似乎已从采茶的艰辛里体会到了生活的困苦和劳动的辛苦,因此他说:“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弘历第三次南巡,这一次,他去了龙井,游览了当地的风景名胜,察访了民间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现状。之后,他在龙井边上,取龙井泉水烹茶,品后,他感觉很好,喜不自禁,当日写下一首题为《坐龙井边上烹茶偶成》的诗:“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历第四次南巡时,他到了杭州后,怎么也忘不了三年前尝过的龙井茶和龙井泉。但因事务太多,他一直没时间去,就在他将要离开杭州的前一天,他终于挤出了时间,重游了龙井。来到龙井,依然是在老地方,坐在龙井,叫茶官沏上最好的茶。他饮后,依然赞叹不已,吟成《再游龙井》:“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斯真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
乾隆在狮子峰胡公庙前品饮龙井茶时,对龙井茶的香清味醇大加赞赏,一高兴,就封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打这以后,从这十八棵茶上采摘的茶,就成为乾隆的专用茶,一直到乾隆去世。除这些“御茶”外,龙井茶一直是清代的主要贡品。如今,“御茶”树已消失了,惟有遗址还在,成了一段历史,一处景点,一个回忆。
由于乾隆帝非常好茶,他在位期间,全国各地的名茶,几乎都成了朝廷的贡品。如:洞庭湖的“君山银针”、巴陵的“君山贡茶”、福建的“郑氏茶”等等。
乾隆不仅是个品茶的行家,而且是个鉴水的专家。他几次南巡,随身携带着一个特制的银斗。他带这个银斗的目的,是到了一处就测量水的重量,然后根据所比较出的轻重,评定泉水的优劣。经过他多年鉴评,他认为北京玉泉山的水为第一。为此,他写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一文:“尝制银斗较之,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则较玉泉重二厘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则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
除了广泛地于泉水进行测评外,乾隆还对雪水进行了多次测评。测评的结果是:雪水比北京的玉泉还轻三厘,他因此得出结论:烹茶还得用雪水为上佳。有了这样的测评结论后,每遇瑞雪纷飞之时,紫禁城里最为忙碌的事就是大量收取瑞雪。瑞雪收好以后,就与松子、佛手、梅花一道烹茶。这种茶在当时被称为“三清茶”。朝廷每次举行茶宴时,乾隆就赐三清茶与众臣们品尝。品尝三清茶,极其讲究,一是要广集大臣们和内庭翰林的联句,赋为三清茶诗,以此烘托饮茶的氛围,增加品茶的文化含量和烹煮佳茗的儒雅风采。二是所用的茶碗,是乾隆特地御制的,上面烧制得有乾隆的诗词。这种茶碗,十分精致,充满了皇家风范与气度,可堪称为瓷器中的绝品。茶宴结束后,参加茶宴的各位大臣可以把御制的茶碗带回家。大臣们自然乐于带走这样的茶碗,为的是荣耀、自豪和得意。
在中国,乾隆这个茶客,真正做到空前绝后了,要超过他人,恐难有了。
十五
曹雪芹,不仅是个大文豪,而且他也是个十分纯粹的茶客。他对于茶的研究、理解、鉴赏、烹煎等,无不入木三分,为世人叫绝。
在曹雪芹的绝世名著《红楼梦》里,言及茶的地方,有二百七十多处,吟咏茶的诗词,有十多首。在小说里,曹雪芹描写了形形色色的茶事,光是茶的品类和功能,就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在书中,他几乎写尽了茶类、茶品、茶具、茶事、茶人、茶理、茶道、茶仪。难怪有人这样赞美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没有对茶事的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在《红楼梦》中是绝对写不出五彩缤纷的茶事来的。可见曹雪芹不仅嗜于茶、精于茶、而且善于将茶带进一片瑰丽的文学天地。
《红楼梦》里的茶名,可谓名目繁多,诸如:“六安茶”、“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龙井茶”、“天目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漱口茶”、“茶泡饭”……这名字繁多的茶,曹雪芹在书中全都写得详尽而具体。
自从乾隆认为雪水是烹茶最好的水后,在整个清朝,用雪水烹茶者,一时成为风尚,尤其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对于雪水烹茶更是情有独钟。曹雪芹也不例外,因为他毕竟是宗室之后,显贵之子。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也写到了用“雪水”煎茶,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写了一组吟咏春夏秋冬的时令诗,其中《冬夜即事》一诗说到了以雪水煎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第二处,在第四十一回,有一段妙玉说雪水煎茶的文字:“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像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里随处可见。在小说里,曹雪芹还写了茶与礼仪、茶与人伦、茶与祭祀、茶与风俗、茶与婚嫁、茶与审美、茶与健康等等。另外,他还在书中写了不少关于茶的诗词、楹联、文赋、故事之类。
读完《红楼梦》,回味作者对于茶的刻画与描摹,就会感到:曹雪芹,是中国千古茶事的真正知音。
十六
袁枚,钱塘人,乾隆四年进士,进入翰林散馆,因为满文不佳,就只能去做个县令了。他是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和诗词评论家。
袁枚也是一个地道的茶客。
在33岁的时,他就把官辞了,在南京的小仓山购筑随园,自号随园老人,过了50多年清狂而自在的生活。在如此悠闲的生活中,袁枚就有足够的时间和闲情煎茶品茗。
在袁枚的一生中,他几乎品尽了天下名茶。在品茶的时候,他不仅十分在乎茶品,而且非常重视水质。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里,对烹茶的水,有着极其独到的见解:“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冷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
他在品评天下好茶时,这样分析道:“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
尽管袁枚品尽了天下好茶,但是,他最爱的,还是产于他家乡的龙井茶。袁枚一生嗜茶,他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七碗生风,一杯忘世。”
古往今来,品茶之人无数,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身影的,多为文人墨客、大夫名士。下里巴人也喝茶,但他们那种“苦如药,浓似血”的茶,怎么能够与上述诸位茶客相提并论?
看来,要做个茶客,尤其是做个上等的茶客,必得淡出江湖、忘怀世态、潜心茶事,否则,顶多也就是个村野的土陶茶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