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阳阳山村是全国“十大古村”之一。在明代古村中的“艮所书院”,曾盛极一时。在明朝的一些著名理学著作王阳明的《王门学案》、湛若水的《湛门学案》中都提到过艮所书院,特别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艮所书院的三名学生陈尚伊、何佃、汪应璧三人同中举人,三年后除何佃早殇外,陈尚伊、汪应璧双双中进士,轰动湖广,传遍京师,身为艮所书院的“山长”兼恩师的何天禄也因此“加冠带、授进士出身”,倍受隆恩,艮所书院也因此“天下共闻”。
艮所书院分二进四列八间布局,寓示着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理学思想。右依磨井文泉,左倚奇石笔桩,庭植莲藕,环以带水,每逢雨声疏滴,足可动诗兴、发幽情。东南西北分别为枕石听水、临风濑玉、滴雨思幽、慕莲怀洁的书院十景之四景。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极负盛名的书院,为何很快就被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神秘衰落了呢?中梁被摧,后继无人1566年,艮所书院的山长何天禄精心培养的书院继承人何佃因病去世,艮所书院顿失支柱。
何天禄出身于书香门第,何天禄考取举人,补为增城知县。何天禄在为知县时结识了退职在家的湛若水,于是拜湛若水为师专习“主静之学”,辞官回乡,经营艮所书院了。
何天禄一生想把自己的少子何佃培养成书院的掌门人。何佃诗书文俱佳,19岁中举,是真正的“少年掇高科”。《桂阳直隶州》载:“何佃,字起莘,州人也。幼聪慧,通《尚书》。明世宗时与陈尚伊、汪应璧同举于乡,佃年最少,然齐名,时称‘三俊’”。佃是一个文武全才,当时桂阳土寇起于桐木冈,何佃向知州进《立营用民兵议》策,并亲自组织民兵抗击土寇,这就是后来清王朝办团练的雏形,后因劳累过度,死于营中。何佃死后,何天禄又培植自己的次子何亻巽 ,何亻巽为循父愿,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地学习静学。由于晚上看书多,受油烟影响,不到四十岁双目几乎失明,只好转学阴阳学,不几年就死了。自囿发展,缺乏支撑何天禄去世后,陈尚伊、汪应璧信奉老师“随处体认天理”的学旨,相继隐退。
据《易》经,艮者山也,属乾,乾者阳也,阳山大约如此得名。何天禄在阳山开设的艮所书院,就是为了传播老师湛若水的“静学”,现只有从家谱和遗存下来的建筑粗略了解何天禄的“静学”。阳山古民居的雕窗、壁画、房屋结构和布局无一不说明阳阴相调,动静相生的静学原理,就连其家族的排行也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继水旁”。
何天禄和湛若水一脉相承。湛若水一生唯重“心性之学”,主张“静坐澄心”,开明代心学之先声,继承了陆九渊“心即是理”的观点,认为“宇宙只是理的表现,这理便是心”,他说“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始终,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也好”。
何天禄的学生陈尚伊和汪应璧完全继承了老师思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心即是理”、“静坐澄心”的理学观念。陈尚伊,桂阳泗州人,字汝聘,号任庵,自号烟波钓叟。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中举,隆庆二年登进士知永丰知县,以清廉名著朝野。陈尚伊自当知县到万历二十一年辞官回乡宦游五十年,然实际在官不足十三年。他潜心研究静学,亦隐亦仕,发挥老师何天禄的学术,他生性平恬,澹寡交游,难进而易退,多次为民请愿。以96岁高龄无疾而终。汪应璧,字蒲池,城南汪家人,中举后补开化知县,以清静为政,甚得民和。 陈尚伊、汪应璧二人都是以清静为政,在经济上,学说上都是清静无为,实行静观万物。在官既没有以官家身份给书院投资,在野又没有以学者身份著书立说弘扬静学。
兵燹为祸,静学失航 据史料记载,从天启六年(1626)发生的桂阳桐木岗“土寇”攻占州城到顺治十年(1653)永明王奔缅甸桂阳州几乎未断过战事。阳山艮所书院虽有过“党徒甚众,岭南北皆附之”的盛况。但随着战事的纷起,“静学”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御敌保家了,很多艮所书院门生都走向了演武场。这时他们在阳山的左侧修建了一个大型的演武坪,专飞跑马射箭。
当时阳山何氏的外甥彭岱龄执掌艮所书院。彭岱龄是崇祯丙子科举人,时有才名,是艮所书院的后起之秀。张献忠起义时,被湖广总督沈犹龙聘为参谋,以拒张献忠。
在南明桂王时,彭岱龄被推举为兵部尚书,在他带领下,艮所书院的门人纷纷参加抗清队伍,“静学”大大地削弱了。
据彭岱龄的《复楚记》记述,何谱一家四代7人都牺牲在战场上,其中艮所书院门人何汉清、何汉位、何汉佐三兄弟和父亲何愚就是在抗拒李自成部将郝摇旗屠城时牺牲的,后和被屠的将士合葬在城南,被称作万人窟。明亡后,彭岱龄隐居山林,艮所书院元气大伤。后来知州田元恺多次想请彭岱龄出山以正艮所之名,但此时彭岱龄也许真正悟到了先哲何天禄“静坐观万物”的真谛了,固守山林,静对古今。“文字狱”兴,转文为武清廷大兴文字狱,很多研究静学的艮所门人转而尚武。
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些宿学硕儒都在此讲过学。如临武的曾朝节、刘尧诲,衡阳伍定相,武陵蒋信,卢溪李乐等人曾在阳山切磋诗文、传播理学、探究“静”道。在这方人文鼎盛的佳山佳水中留下了让后人景仰的足迹,是人们的斯文圣地。
康熙年间,阳山人何其高在任湖北蒲圻学正期间,被时任知州董之辅聘为《康熙桂阳州志》主篡,他和吴为相同心协力完成了《康熙桂阳州志》的编纂工作。何其高有振兴艮所书院的打算,知州董之辅也十分支持,于是由何其高的哥哥何其佐任艮所书院主事,力行此事。然而此后不久在资兴发生的一件事,使这一“宏愿化为泡影”。
这件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曾静、吕留良案”。永兴书生曾静派学生张熙持吕留良遗著煽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被岳钟琪告发。雍正帝因此事大兴文字狱,搞牵连政策,大肆屠杀读书人。据《阳山何氏宗谱》中的《送何公其高归里序》记载,在当时的异常气氛中,何其高辞去了湖北蒲圻训导回了乡,对艮所书院有关事宜作了一系列“易帜”安排。先是销毁了一些书籍,然后告诫后代“尚武时偶为文”,这就是后来桂阳阳山何氏只出武举人,而无文举人的原因。至此,阳山艮所书院也就默默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阳山的静学也就淹没于历史的天空。
浩宇编述:何天禄是桂阳何氏的先辈,今编辑出来,想让何氏后人多了解一下家族历史 |
|